「生盡歡,死無憾」是積極的處世態度嗎?

時間 2021-05-08 02:11:01

1樓:何易於挽舟

我覺得說「生盡願,死無憾」更準確些吧。

「願」就是自己心中所願,心中所愛,無論是人還是物。

現實的桎梏太多了,能做到堅持自我,成就自我,又不在現實壓力下誤入歧途的人太少了。

就那我自己來說,本人現大二,一年半都是玩過來的,寒假過後,突然思想就變了,覺得打遊戲真的沒多大意思,於是決定努力學英語,考四六級,考研。

對於一年半所謂「荒度」的時光,我會感到遺憾,但絕不後悔,因為那是我自己的選擇,我自己想經歷的體驗,和兄弟們一起開黑吃雞、喝酒吹牛是我不會忘記的日子。

當然,那些迷惘瞎混的時間確實空度過了,但是沒有那些迷惘過的經歷,又怎麼能真正靜下心來思考,並找到自己的目標呢。

沒有白走的路。

現在我努力追尋新目標,甚至有點不合群,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之所願,

「生盡願,死無憾」。

2樓:

我覺得 @歐浮的說法很正確,只要做到死無憾,其實就是很積極的,我們的一生,無論是為了完成什麼,追求什麼,最終的追求無非就是死無憾。能夠坦然面對死亡,是一切個人的價值觀完成自洽的終點。

關鍵問題在於,生盡歡,是否能夠做到死無憾,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否真正成立。

我想,這取決於乙個人的最深的遺憾來自於何處。我們每個人,因為生命的經歷不同,對於生命所賦予的要求是不同的,這也決定了我們面對死亡時候的最終遺憾。如果對乙個人來說,他的遺憾就是不能更多的經歷和體驗,那麼生盡歡了,自然就可以死無憾,對他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呢?

所謂積極,無非是為了更大的完滿自我,你在何處缺失最多,決定了什麼才是對你來說積極的。

當然,從社會層面來說,積極是另一種層面的事情。當然,隨著這個社會對個人價值觀的日益尊重和寬容,從個人來說積極,又何嘗不是「積極」的呢?

3樓:酋長薩爾

「歡」是乙個曖昧的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意思。

「人生應該奮鬥努力,建功立業,實現夢想。」你把這叫做盡歡,大部分人都會支援你。

「人生應該娶七個老婆,養三房小妾,這才過癮。」你把這叫做盡歡,雖然有些人也這麼想,但大部分人都不敢恭維你。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是盡歡。「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無憾。他們的價值觀也不同。

有的人說這句話,別人會給他鼓掌。有的人說同樣的話,別人會嘲笑他。這種事該不該做,還是要看臉。

4樓:木雷

寫在前面:

」生盡歡「不知道你們怎麼理解「歡」

是多巴胺?

還是成就感?

」死無憾「

死理性派看來,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遺憾是活著的人才有的感覺,死了是必然沒有遺憾的。

最後:謝正哥邀

5樓:烏恩彥

出這樣題目是為了看到更多的人的價值觀念吧,個人覺著凡是牽扯到觀念類的問題都是因人而異,無法定性的。

「生盡歡」的境界本身就是很難達到的,盡字太絕對了。同樣的事,對於不同的人,歡的程度就可以不同。不管一生算不算盡歡,或者有多少歡,如果真的有死無憾的心態那也真的夠積極了。

6樓:雲飛

「生盡歡,死無憾」,六個字讀起來很灑脫,也不失為一種隨性的生活態度。我想再加一點,在自己盡歡的同時,也要擔任起應當承擔的責任,讓自己讓他人都感覺到舒服。

明朝謀士劉伯溫是怎麼死的?是被人謀害還是生老病死呢?

madao 首先朱元璋建立明朝主要班底是淮西將領,這裡邊文武都有,包括功勞最大的徐達,李善長,還有功勞小一些年紀輕一些的胡惟庸等。而宋濂和劉伯溫也就是劉基是後來才加入的。而現在的蘇南浙江這一代本來是張士誠的地盤,在洪武年為了報復支援張士誠的地區朱元璋還加重了這一地區人民的賦稅,這個在明史中都有記載,...

死能否證明生的意義。?

佛光普照 沒有什麼,就沒有什麼。沒有矛,就沒有盾。沒有心,就沒有物。沒有是,就沒有非。沒有成,就沒有敗。乃至百零八種,相對相應,因甲顯乙,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若無有生,死從何來?若實有生,生必無死。若實有死,死必無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但有名字,了無實...

為什麼死是永恆,但是生卻不是呢?

呵伊基科 因為生是因緣聚會,所以難得和珍貴。當所有的因聚合在一起,才有了你,從概率上看,你的生是宇宙間極低概率,超級不可能的事件。你的父親當年在人生選擇時,偏差了那麼一點點,娶了別的女子為妻,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你。由此上推到歷代祖先與祖母,他們的人生軌跡偏差了那麼一點點,這個世界也就不可能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