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擒方臘會有魯智深和武松兩個版本?

時間 2021-05-05 17:34:27

1樓:張濤濤

想到了電影《葉問3》,最精彩有兩場打戲,甄子丹抗衡泰森和甄子丹對決張晉。

如果主角是泰森,反派是甄子丹的話,拍出來就沒意思了。此堪比魯智深擒方臘也。

甄子丹和張晉是身材體型相當,一招一式論武,有巔峰對決的意思。此則武松擒方臘也。

故事版本眾多,但我偏愛武松擒方臘。

2樓:劉叔

如果說的是水滸傳的劇情,那還有爭議嗎?原著說是魯智深,那就是魯智深。

其他任何相關作品說的都沒用。

金庸說黃蓉嫁給了郭靖,相關作品說黃蓉一章嫁乙個人。你信誰的?

3樓:李嘉寧

其實這事兒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想就很容易了。

武松的故事,基本游離於水滸之外,「武十回」整個就是完全圍繞武松講的故事,從武松遇宋江到武松和宋江分別這期間出場的人物跟其他的好漢尤其是主角們基本沒什麼關聯。唯一有個關聯的是魯智深,但那也就是為了給武松安排個退場的去處而已。後面的三山打青州,那是為了讓武松有個理由上梁山,作者甚至都在有意減少武松的戲份,連呼延灼都不肯讓武松交手。

顯然這種意圖就像是「武松的故事已經講完了,現在只是交代一下武松的去向。」

所以就武十回而言,與其說它是水滸的一部分,倒不如說它是和水滸平行的作品。只是這段故事太精彩了,太深入人心了,水滸的作者(姑且認為是施耐庵)決定把它整合進水滸裡,讓武松也成為梁山好漢之一。

換個說法,《水滸》和《武松傳》是平行的兩本書。

那麼想想,寫《武松傳》的人(事實上是一群人),如果把武松的故事寫下去,會怎麼寫?

「單臂擒方臘」就是個很適合武松的結局:又立下不二之功,又因傷退出江湖。

而寫《水滸》的施耐庵(等人),又該怎麼寫?

從全域性來看,武松故事只是眾多故事之一,擒方臘這個功勞沒必要非要再給武松了,可以給另外乙個人推動劇情,如果需要的話,如果沒有合適的人了再給武松。

然而還真就有這麼個需要的人:魯智深。這個人的佛性在前面已經有所鋪墊,這兒該收筆了。

作者需要讓他在立下大功後大徹大悟,而沒有立下大功這個環節,魯智深的大徹大悟就失去了意義。魯智深對這個劇情的需求度大於武松。

區域性要服從全域性,所以這個劇情要安排給魯智深。武松只好安排個「斷臂」情節「致敬」一下其他傳說故事了。

4樓:逐客

沒問題啊,水滸也是採集民間故事寫的,所以故事版本和民間有差異很正常啊,寫書的沒用民間版本而已。 至於電視劇集,完全是魯達的表現力不如武松強吧?所以把這大功給武松為了突出這人物,況且也有原型順水推舟嘍

5樓:天衣

武松獨臂擒方臘是民間流傳非常廣的版本。非常奇怪的是水滸傳並沒有採用它,而是另寫了魯達…

而且武松獨臂擒方臘也有很多擾亂視線的版本。有些甚至說武松求魯達把方臘送給他… …想我武松當真頂天立地大英雄,又怎麼可能如此齷齪!

所以從不正常裡面,我們能看出些許端倪… …事有反常必有其目的。而我個人的猜測,其目的很可能是為了把某些事情徹底淹沒在歷史長河。

有沒有想過,水滸傳寫成這樣,民間為什麼還會執拗地流傳武松獨臂擒方臘呢?而且,還有乙個獨特的鐵證:我武松吧一位朋友文中貼出了一本某人家傳的拳譜。

這拳譜寫作於明朝嘉靖時期。其中有一招的名字就是武松獨臂擒方臘!

有意思不?明朝水滸傳出版流傳前後,就已經早有這一段流傳了。因此我也可以斷定,目前的文字的獨臂擒方臘都是被歪曲的!

因為拳譜用的都是著名的表現武勇的橋段,用乙個武松祈求魯達讓功勞的事蹟做招法名字?顯然根本不可能。

另,武松大名不僅在拳術中流傳,更有民歌傳唱,有西湖邊的名人墓。這樣乙個牛人,他一定在歷史上有過驚天動地的故事的。我相信,未來或許有一天,這個秘密會重見天日。待續

為什麼水滸人物中最受讀者喜愛的是魯智深和李逵,而三國中最受讀者喜愛的是諸葛亮?

起個6的id好難 一斧子把小孩子劈成兩半 老母親被老虎吃了回去照樣和狐朋狗友一起嘻嘻哈哈喝酒吃肉和宋江乙個德行 魯智深是很喜歡的,武松也是 李逵唯獨不行。至於丞相 前人之述備矣,就不用我來贅述了 某人 6 70年代的時候,李逵曾經作為造反典型被大力宣揚,那些喜歡李逵的人,通常都是受到過來自那個年代的...

為什麼魯智深和林沖能成為好朋友?(要完整的答案!!!)

羊陽 錯了,魯智深野豬林之前拿林沖當兄弟,但林沖始終沒拿魯智深當過兄弟,他可以和陸謙嘚啵自己在高俅手下怎麼不得志,但他從來對魯智深守口如瓶,魯智深可以一直從東京保護林沖到滄州,但林沖一句話就把魯智深賣了,這能是好朋友麼? 魚有缺 因為劇情需要。魯智深在菜園子裡已經可以安穩的憑部門領導的身份安度餘生了...

楊志魯智深為什麼願意奪取二龍山,而不願意和林沖一起奪取梁山?這是個BUG?

漂流 當然不是bug。這個其實就是楊志心態的原因 和林沖在一起的時候,楊志什麼樣 王倫 說道 青面漢,你卻是誰?願通姓名。那漢道 洒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流落在此關西。年紀小時,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蓋萬歲山,差一般十個制使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赴京交納。不想洒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