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跑步愛好者,你會選擇一雙什麼樣的跑鞋?

時間 2021-05-30 01:45:49

1樓:藍色的雨

汗一點點順著臉頰滑落,在快要落到地面的那一剎那,藉著夕陽的餘暉,閃耀著透明的晶瑩。

一陣風過,帶走了身體蒸騰而出的水汽,涼爽暢快的感覺襲遍全身。

路旁往來的車輛吵鬧著,卻感覺世界安靜無比。

這是跑者內心的世界,這是跑者自己與自己的交流。

渾然一體,天人和一,感受著生存在世界中的那份細膩。

這是多美妙的事情啊,但是腳受傷了,這一切就蕩然無存。

所以,作為一名跑步愛好者,我會選擇一雙能保護好自己雙腳的跑鞋,實用性是最重要的,好不好看倒是其次的。

選跑鞋,需要看自己的腳型、自己的腳長、以及自己的跑姿。

具體怎麼選,就看看這篇文章吧,選一雙適合你自己的跑鞋。

藍色的雨:跑鞋推薦:詳細解說跑步鞋品牌排行榜,告訴你跑步鞋哪個品牌好,幫你進行跑鞋選擇-2023年9月更新

2樓:Shepherd

輕量,low drop(4mm-8mm),厚底薄底都有;越野的話基本選路鞋對應版但不會選薄底。個人比較偏好的是saucony kinvara, peregrine;NB Zante.

跑鞋其實沒大眾認知中那麼重要,限制業餘選手的必然是訓練強度和天賦。。只要記得幾百公里後換鞋就可以了……

3樓:JY huang

在對跑鞋的選擇上,我是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換句話說,我不會去買任何正價的跑鞋,也很少去嘗新。畢竟,我的全馬配速還差點才進入5分,年跑量也不過區區1000多幾點,更不用說沒有太多裕餘的錢,所以說實用主義,其實是給自己貼金吧。然而,這種實用主義並不意味著不值得花心思去選擇。

通過這麼年來的跑步以及從業經驗,從自己的學習體會到實際接觸到的他人經歷,我對跑鞋的選擇,其實有著相當苛刻的標準。

「實用主義」與「苛刻的標準」表面上看起來頗為矛盾,這可能是大家都習慣地把」苛刻「簡單地理解成」高效能「。當人們在談論、分析跑鞋的時候,往往把很多精力放在「好不好」上,而對「適合不適合」總是蜻蜓點水。在我看來,「苛刻」應該是「個人化」,對於不同的個體,好與不好是沒有統一標準的。

下面,我將分享一些自己正在使用的跑鞋,以及簡單介紹一下它們的特點。

先說明一下自己的狀況。跑步7年,扁平足,後跟著地跑法,VO2 MAX常年58,BMI一直在19.2左右,體脂率低於9%。

需要特意說明,我的體重在跑步之前就一直處於偏低的狀態,這更多屬於天生的基礎代謝率高而導致的體脂率低,和跑步沒關。經過多年的鍛鍊,積累了一定的爆發力和耐力,加上跑量不大,如前所提一般都是1000公里/年,因此幸運地沒有受過大傷。在這些前提下,我對跑鞋的選擇的唯一要點是輕。

不是那種極限的輕,而是在豐富的配置中做自由刪減,為重量提供更多空間的輕,一般US9單隻不超過250克。

上面6雙鞋是我日常訓練中最經常用到的鞋,除了ASICS SOLOMA 4和ADIDAS SOLAR DRIVE之外,其餘都是屬於比較輕量的鞋。

NIKE ZOOM ELITE 9應該可以說是除了Boston Boost 5之外我最喜歡的日常訓練鞋。雖然US9鞋重只有230g左右,但是整體配置非常平衡。鞋面包裹性很好,和我的掌型非常吻合,同時保持了很好的透氣性。

前掌內建ZOOM氣墊,有很好的反饋感,離地很清脆。大底抓地力很好,在濕滑路面的表現也很好,但耐磨性一般,是少數我把底摩穿的的鞋之一(當然也和我穿得多有關係)。另外乙個顯著的缺點就是穩定性一般,中底整體比較軟,在中底壽命過半之後尤其明顯。

總體來說,這雙鞋穿著起來沒有負擔,我幾乎會用於任何速度、任何距離的訓練,沒有特殊的限制。

ASICS DS-TRAINER 24實際是和大名鼎鼎的KAYANO同輩的產品了。使用了DUOMAX技術,US9單隻重量245g,典型的輕量化支撐系跑鞋。中底使用了FLYTEFOAM材料,在效能上沒有太多亮點,差強人意的重量、緩衝和反饋。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耐久性,跑了起碼500公里,效能表現沒有明顯的衰減。24代跟23代比是大改款,去掉了DSP橡膠更像訓練鞋。鞋面材料換成了「全新」的一片式針織材料,透氣性和外觀有很大的改善。

可惜asics對第一代針織材料掌握得不好,前掌的包裹性做得差。我個人穿著的時候感覺前掌完全沒有足夠的包裹,容易讓腳部提早疲勞。因為我是扁平足,所以身體更偏愛支撐系跑鞋,尤其是在身體疲勞的情況下特別依賴足弓的支撐。

縱觀當時所有品牌,輕量化支撐系的選擇不多,綜合衡量之後還是選擇了它。這雙鞋我多數會用來做配速500左右,半馬距離以內的訓練,以及恢復跑。

ASICS GEL-SOLOMA 4 G-TX是市面上極少數的具有Gore-tex塗層的中端跑鞋,可以說價效比很高。雖然是越野鞋,鞋面以結實耐用為前提,但依然具有很好的透氣性。包裹性雖然不是頂尖的,但也算非常舒服。

中底使用了並不非主打的AMPLIFOAM,ASICS描述為密度較底的軟質材料,以求更高的舒適感。實際穿著中感覺仍是偏硬,不過作為一雙越野鞋這也是應該的。我之所以買這雙鞋,主要是為了應付加拿大的冬季雪地及春季的融雪,還有極其偶爾的雨天跑。

可惜的是SOLOMA大底材料也沒有使用AHAR,耐磨性一般,大底設計也是入門向的,抓地力一般,不能很好地應付冬季的雪地及雨天的濕滑路面,但這有點強人所難吧。Gore-tex的效果配合ASICS精緻的製作工藝,使得防水效果拔群。所以總結下來,在同價位中的難以找到代替品。

ADIDAS SOLAR DRIVE是一言難盡的一雙鞋,簡單來說就是在千萬鞋中,過目它千萬次,過後依然沒有印象。這鞋不能說不入流,90%的boost覆蓋加上一層EVA,使得中底的緩衝和反饋變得有層次和質感。鞋面的設計依然是阿迪的老套路,包裹性好而不失舒適。

簡化的大底,不是馬牌也不是adiwear,但耐磨和抓地力依然出色。如此平衡(庸)的配置,加上320G的單只重量以及比重量更笨重的外觀設計,注定在越來越情緒化(求新求鮮)的市場中是難覓一席之地。所以每當泥濘的日子,而我又依然想跑,卻不願意把其它光鮮的跑鞋弄得太髒的時候,我就會拿起這位夥計。

作為一雙不花一分錢的工鞋,我對它沒有任何的意見。

ADIDAS ADIZERO ADIOS 4是我的比賽用鞋。作為乙個跑者,我一直覺得adizero系列才是阿迪跑鞋的精髓,雖然在日新月異的材料大戰中這個系列疲態盡顯(其實我很期待剛上市的adizero pro和adios pro),但能冠上這個名的依然都是精品。adizero整個系列的設計理念,就是在傳統跑鞋上進一步精雕細琢,而並非一味的輕量化。

其下面的adios、boston和tempo分別屬於競速、中性及支撐系列,各有特色。還有進一步分化出TAKUMA、sub2 等小系列,都很值得跑鞋愛好者去研究。回到這雙ADIOS 4,它採用了新的鞋面設計,一片式的大網眼纖維保證了包裹性和透氣性,非常適合長途。

但我個人更喜歡之前使用麂皮鞋頭的設計,麂皮比起人造纖維有更好的適應性,隨著磨合變得更貼合腳趾,進一步提公升包裹和支撐。中底依然是老配方的boost+EVA,在反饋和支撐中尋求最大的平衡。大底使用了馬牌橡膠,並且做了輕量化設計,抓地力很好,耐磨度不能跟日常訓練鞋比但也足夠好了。

這雙鞋我用於比賽日,及比賽前的適應訓練,為了保證效能不過度衰減,日常比較少穿。

其實,跑鞋的選擇也需要很多親身體驗和思考,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樓:燈塔

以Nike跑鞋為例:

高足弓推薦pegasus37

扁平足推薦REACT INFINITY RUN大體重跑者BMI24+推薦vomero14緩震型跑鞋和穩定型跑鞋不是非此即彼的跑鞋,事實上幾乎所有跑鞋都兼有緩震和穩定的功能,並不存在只有緩震特性沒有穩定作用,或者只有穩定特性而沒有緩震作用的跑鞋;換句話說,緩震和穩定是相對而言的,即有些跑鞋緩震效能更突出,或者有些跑鞋穩定性能更突出。

5樓:小魚吃蝦公尺

我也是乙個超愛跑步的人,keep跑步目前達到了R8,其實穿很多種些都可以跑步,跑鞋就是最適合跑步穿的鞋。分享一下我對跑鞋的了解。

一,為什麼要擇跑去步鞋?

我平常跑步都是最低跑5公里,跑前面兩三公里的時候身體並沒有什麼感覺,再繼續跑膝蓋就會有反應,因為跑步都會對膝蓋造成衝擊,而衝擊的作用力大約是你體重的3至5倍。跑步的時候我們兩條腿交替騰空而起,接著落地,然後瞬間再騰空而起,反覆進行這些動作。產生的這些衝量則主要由我們膝蓋的軟骨承受。

如果你的體重有50公斤左右,那你的膝蓋在跑步時接受的衝擊就有200千克左右。如果你跑步時不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可能你年輕時還不會有很嚴重的身體反饋,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出現你想象不到的後果。很多保護不周的跑步愛好者下半生都承受著膝蓋傷病的折磨,甚至走路都需要扶著東西。

所以在跑步的時候就需要乙個東西來幫助膝蓋吸收衝擊力,保護骨頭。所以很多人都會傾向於選一雙最適合跑步的鞋。

二,跑步鞋有哪些種類?

慢跑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這種跑步鞋。這種鞋全力注重保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雙好的慢跑鞋,才不會因為運動傷害而"壯志未酬",半途而廢。

慢跑鞋重量要輕、要軟,但是鞋底又要經得起反覆的撞擊才行,大概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 後跟要牢固,才能使腳踵穩定,不易傾斜。

(2) 後跟的上方要有適當突起的襯舌,既能保護跟腱,又不會刺激跟腱才行。

(3) 鞋帶的下方需有襯舌,才能保護腳背及伸趾肌腱。

(4)鞋頭最好要高且圓,才不會夾住腳趾,或造成趾甲床血

(5)鞋跟要寬大穩固,鞋底要有柔軟的的夾層,以吸收衝擊的效果。

(6) 鞋底要分層,前後的厚度及材料不同。最下層直接和地面接觸的部份要堅固耐磨,但也不要硬到失去緩衝的效果,並且須有適當分布的突起物,對地面才有牽引力,才不會滑倒。

(7)鞋底的前1/3處要柔軟,才能適合庶趾關節的背曲,減少跟腱的傷害。

一雙專業的慢跑鞋,應該具備舒適透氣、高避震系統、提供支撐力、全方位抓地力等功能,才能讓你在運動時更為輕鬆,也是防止你的身體遭受到運動傷害的重要措施。

效能訓練鞋:為專業,半專業長跑運動員準備,賽道訓練專用。這種鞋注重的是保護和輕巧的平衡性,一方面要避免運動員訓練受傷,另一方面也要讓運動員出成績。

馬拉松鞋:僅為跑馬拉松準備的鞋,不適合日常慢跑。它輕到幾乎沒有重量,保護效能差,壽命極短。再鍛鍊一段時間,我就準備報個半馬比賽挑戰一下啦,奧利給!

三,如何挑選一雙最適合自己的跑步鞋?

1、跑步路況

道路首先分為了越野和徑跑兩種。越野指跑步的道路不是人工修建,或者修建得不那麼「好的」,山路,土路,樹林。徑跑就包括賽道、馬路等等修得很直的路,塑膠,水泥,柏油,都算。

一般我們都是在馬路或者塑膠跑道上跑。

2、跑步姿態

這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搞錯的一步。如果搞錯了,結果可能讓你花幾百上千跟買來的跑鞋,穿上跑了一天,自己生不如死。一般跑步的姿態有三種,外翻,內翻,嚴重內翻。

這三種是連續漸進關係。

對應關係:

外翻——高足弓——沒有八字腳或內八字——對應跑鞋:避震型

內翻(外翻不足)——沒有八字腳或外八字——中低足弓——對應跑鞋:穩定型

嚴重內翻——典型扁平足——嚴重外八字——對應跑鞋:姿態矯正型

絕大多數人都是外翻或者內翻,嚴重內翻的鞋很難買。

3、足型判斷

可以自己脫下襪子判斷足型,但是這個判斷是不準確的。高足弓的也可能外翻,低足弓的也有內翻的。百分之百準確的判斷需要專業測定跑步姿態的機器,或者有經驗的人看你跑步時候的姿態狀況。

另乙個百分之百準確的辦法需要你找一雙沒有姿態矯正的跑鞋,包括避震型跑鞋,馬拉松鞋等等,跑到嚴重磨損,然後看磨損情況判斷。明確沒有姿態矯正的鞋子包括多威的馬拉松鞋,雙星一般的板鞋之類,如果用這種鞋子跑過,可以看看前掌。如果前底磨的是外側(小腳趾頭一側),那就是外翻,如果是內側(大腳趾一側)就是內翻。

如果兩側基本差不多,好像是正中間磨的厲害,那避震和穩定型跑鞋都可以試一下。

高足弓主力考慮避震型,也嘗試一下穩定型,低足弓的主力嘗試穩定型,也去嘗試一下避震型。

4、裝備量

裝備量是兩個概念的集合:體重+鍛鍊強度。

體重越大,鍛鍊強度越高,跑步的衝擊就越大。體重代表著單次衝擊的力量,鍛鍊強度代表這個衝擊會持續的程度。跑步差不多就等於你的膝蓋挨打,每次被打得多重,被打了多久。

一般說來,好的跑鞋都設計為足以應對單次3千公尺以上,每週3次以上的鍛鍊強度。跑鞋一般可以分為兩個裝備量級,輕量級,大量級。

大量級是「針對」大體重設計的,這就意味著假如你體重不夠,你跑步的衝擊力可能不夠大,那這些「頂級款」設計來吸收大衝擊力的彈性材料就顯得太硬了。對於跑者來說,明顯的感覺就是:鞋底好硬!

這樣的情況下,跑鞋吸收的能量就不足,而你的膝蓋就要吸收更多的能量。所以,盡量根據自己的體重來選擇裝備量級,不要只盯著頂級款。大裝備量級和輕裝備量級的分界一般是75千克,如果你的體重緊接這條線,而跑步距離很大,或者很小,那最好根據自己情況靈活選擇。

最後再說乙個小技巧,選鞋時間最好在下午。因為那時的腳已經活動了幾個小時,會比早晨時大。並且選鞋時要穿著運動襪,最好先一腳穿新鞋,另一腳穿舊鞋,這樣相互比較之後,才兩腳都穿新鞋,最容易看出是否合腳。

作為一名攢機愛好者,你的每日攜帶是什麼?

滄狼 必備工具 30cm或50cm鋼尺一把 削肉如泥的美工刀一把 修Zippo等打火機鉚釘的錘子一把 火石一盒 打火機乙個 散熱用的橡皮4個 小一些的十字螺絲刀一把 戰神滑鼠充電器行動硬碟U盤等一套 選備工具 小公尺螺絲刀一套 大號螺絲刀一套 用來擦各種東西的橡皮乙個 筆 記號筆 白板筆若干 額,再...

一名吉他愛好者的求助?

Dreaming fish 應該找個老師,而且要找個好一點兒的,會系統教學的那種。不然你在樂理上 技術上就很難入門。老師會讓你系統的學習,包括對手指的機能做各種訓練等等.你這樣沒有頭緒的自學沒戲。 的發多分 不是打擊你,你完全自學還學指彈,你是在逗我玩嗎?自學彈唱沒個兩年左右時間你都不敢拿來現,好歹...

如何由一名足球愛好者成為一名足球教練?

西西公主 首先你得做好準備,真的踏入這個圈子,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定位,做校園足球教練,還是目標職業方向。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足球教練都得持證上崗。國內教練D級是最低一級,貌似現在又有啥E級之類的,不過通用的最低級別還是D級,各級足協主辦的,報名繳費即可,不過部分地方需求大,名額難求,通過考試持有D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