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對於HiFi發燒友的理論有如此多的質疑?

時間 2021-05-08 06:55:24

1樓:

因為大部分都禁不住物理推敲

發燒友之所以被加上發燒兩個字說明了就是一幫病人

得了發燒綜合症

跑去南極舔古菌冰塊非覺得比礦化水好喝

這和舔狗給女人腦補化妝意淫沒什麼區別呀

2樓:馮戈

腦放太厲害了,比功放強大多了。話說我想賣掉um mason v3和艾利和xb10耳放,只留乙個airpods pro。會不會被各路大佬鄙視。

3樓:汪星喵

我也不知道我算不算發燒友,說下我的感受吧。

我買過3條耳機200左右的akg y20,700左右的y50,2000多的ie80。但真沒聽出啥區別。前幾天去成都的索尼專賣店,聽了下他家1000.

3000.6000甚至上萬價位的幾款裝置,除了zx2感覺好點,其它幾台都沒覺得有什麼區別。但後來我知道為什麼了。

我旁邊有個發燒友,也是去試Sony新出的上萬的那幾款裝置的,我在他之後去聽的。到我玩時,我一戴上耳機,馬上就摘了。一看音量,差不多開到70%了,我一般聽歌就開10%到20%。

如果各位都是和這位發燒友一樣聽歌都這麼把聲音開這麼大聽,我勸還是別玩了,對聽力會有影響的。如果必須要開這麼大的音量才能聽出差距,這真不是個好的愛好

4樓:

把水弄混了,好養魚,嗯,當然是水魚。

因為水深,作為奢侈品,裡面的利益是巨大的,ip?勞力士?只不過是乙個喇叭的錢,還沒算殼呢

5樓:假面先生

10塊錢和100塊的音響大部分人能聽出區別,100塊和1000塊的音響一般人聽不出區別,1000塊和10000塊的音響卻有很大區別,區別主要在於聽者的文學素養和文字語言表達能力上。

6樓:

這個音響,我玩過幾年,說到玄學,有,但不少東西都是經驗與學費砸出來的,追求的是聽音的舒適感,及樂曲與人產生的共鳴,最簡單的就是線材,這個真有點說不清道不明,但確實有些,發燒友不全是傻子,如果人一忽悠就信,這樣的人不會有太多的錢去買很貴的器材,所以,這個圈子不太大,經常發表言論的,通常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的人(我當年就是,被人n次打臉後才明白,現在還在咣噹著,但不怎麼說了),真正的交流僅限幾個好朋友之間,說來可笑,我的幾個朋友玩線還是因為我一次無意識換線使聲音略微改變後,才意識到可能對聲音有影響而開始玩線的。(當時我的功放有一條原配的線和一條假線)

7樓:Allen Li

因為他們中間很大一部分根本沒有認真聽或聽過,並用熟悉的歌曲前後對比高階系統和低端系統之後最終聽感的區別,卻熱衷於跟上知網大v的節奏,在不熟悉的領域高談闊論。

你不用來跟我說電工的各種知識,這些我也懂,我曾經也不相信不同材質的線會對功放有多少影響,直到我聽到一款真正高階器材,它確確實實是有很大區別的,作為乙個理客中我無法否認既有事實。

不在行的領域請敬畏,不要讓反智主義橫行。

8樓:

任何牽扯到主觀的東西都不要試圖以絕對的科學來辯護。

我們可以通過化學手段解釋甜豆腐腦和鹹豆腐腦的口感,但永遠無法解釋哪種更好吃。

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分辨客觀科學和主觀感受的界限的能力,任一者的逾越都有可能引發荒謬的行為。

不要試圖用物理學解釋徹底解釋牽扯到人類主觀感受的問題。為什麼一些人會對某種聲音產生偏好?如果要徹底解釋,恐怕不止需要生物學、心理學的知識,還要把人類的思維徹底用科學詮釋才行。

不要因為一些謠言或段子傳播太廣,就對明顯的反智言論轉為將信將疑。如果水電火電風電充過的電池會對聲音產生影響,那麼幾千公里外蝴蝶振翅造成的塵蟎湧動會不會阻礙某人的眼睛還原世界真實的色彩?

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你的行為就是對「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以訛傳訛」這些成語的最好解釋。

9樓:

簡簡單單方法,誰跟你瞎撇去找他玩320k和無損盲測,就讓他用手頭的裝置,玩死九成所謂的燒友。講真聽交響可能能聽出來,聽流行這種金耳朵真不好找

10樓:白如冰

我曾經和乙個學電子工程的朋友說過,你看這些人的言論能把你氣得半死,但是話說回來他們不就是你的衣食父母麼,所以還得感激他們。

11樓:萬致遠

我已經不需要說什麼了,任何乙個具有高中數學和物理基礎的人,都能對他的理論提出質疑了。

更不用說諸位電子/計算機專業的知友。就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此人根本不了解數字音訊系統。甚至基本的數學知識都欠缺。交智商稅,大概也是理所當然的。

12樓:孟德爾

電源黨的歷史其實比你們想像的要古老得多,可以追溯到電子管時代:

由於知名音響廠商多源自歐美,在不同國家間銷售時就遇到了那個經典的電源標準問題。黑膠唱片時代,有的日本發燒友為了減少影響,從電力公司或工廠購買10KV電,自購變壓裝置直轉200V。

13樓:負二

其實和音響理論什麼的根本無關。

真實原因是因為,發燒裝置太貴了,貴到超出大多數人想象的地步,已經習慣於追求「價效比」的偽燒友們覺得自身所代表的「有理智」的群體之尊嚴被冒犯了,他們需要攻擊性行為來消解被冒犯的焦慮。

多說一句,這其實與個人收入水平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即使乙個人再有錢,只要心中有「價效比」這個固執的概念,就永遠無法理解音響發燒是怎麼一回事——因為音響發燒的確是一種邊際效應非常高的行為,你要把它當作一種攙雜了技術的藝術,用藝術的那一部分來理解發燒裝置的溢價才行。

當然,大多數人不能理解音響發燒是很正常的,正如大多數人也無法理解皮耶羅·曼佐尼的屎和馬塞爾·杜尚的小便池一樣。

14樓:李如一

音響發燒是一件 100% 主觀的事情,知乎是乙個很需要把 Susan Sontag 的《Against Interpretation》擺在版頭的網站,主觀在知乎是政治不正確的,政治不正確在知乎不是主流。所以。

為什麼部分耳機發燒友堅決不用科學知識來解釋「素質」「解析力」「密度」「推力」這些主觀評價詞語?

鹿來自葉霍洛夫卡 這麼些詞彙有些就是主觀感受的敘述詞吧,方便於使用者表述他的主觀感受,主觀感受這東西每個人都不一樣,只能說拿來做個參考 當然,廠家和KOL拿這些主觀詞彙來唬人營銷啥的又是另一回事了,這不等於這些詞彙本身不允許被使用 有些詞彙是某些資料引數的通俗說法,管輸出功率叫推力我尋思也能說的過去...

有錢的汽車發燒友為什麼不組裝一輛自己最滿意的車?

菜橘貓o 大三車輛學生看到覺得有意思就過來說一下自己的拙見 1,法規不允許 2,製造上 這裡說的是攢車嘛 有的部件可以買現成的 比如發動機,變速箱,懸架什麼的 但是有些需要鈑金或者鑄造,比如車身,就需要工廠了。自己買一套裝置的話,一方面成本高到普通人無法承受,另一方面因為技術問題,公差和強度難以達到...

為什麼耳機發燒友會認為頭戴式比入耳式耳機音質更好,開放式比封閉式音質更好?

在小耳機的圈子那是一直在和諧波失真還有互調失真做鬥爭呢,首先是小耳機用不到耳廓這個天然的過濾器,畢竟耳廓是有保護聽力作用的,其次是諧波失真雖然力度小,但是佔比非常高 諧波失真只要達到1 就可以把聲場給毀了 像hd800s這類耳機可以把諧波失真控制在萬分之一的程度,但是這個引數對於小耳機來說簡直是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