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耳機發燒友堅決不用科學知識來解釋「素質」「解析力」「密度」「推力」這些主觀評價詞語?

時間 2021-08-12 08:48:16

1樓:鹿來自葉霍洛夫卡

這麼些詞彙有些就是主觀感受的敘述詞吧,方便於使用者表述他的主觀感受,主觀感受這東西每個人都不一樣,只能說拿來做個參考(當然,廠家和KOL拿這些主觀詞彙來唬人營銷啥的又是另一回事了,這不等於這些詞彙本身不允許被使用)。有些詞彙是某些資料引數的通俗說法,管輸出功率叫推力我尋思也能說的過去。有些詞彙是我完全從常識上講難以想象和理解的,比如「控制力」,這到底是什麼我真不知道,乙個放大電路在這輸出電流,輸出的功率電壓電流都是客觀引數,控制力是個什麼鬼,他還能分頻段實施不同情況的輸出控制麼?

希望有大佬能用較為通俗但科學的方式幫我講一講

2樓:Movr

不然商家怎麼能和一些帶文豪kol一起賺到這種人的錢為什麼部分耳機發燒友堅決不用科學知識來解釋「素質」「解析力」「密度」「推力」這些主觀評價詞語? - 日川岡阪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3樓:

你有沒有覺得做個愛之後要經過AI打分,合格之後才把快感傳遞然後感受到爽或狐臭很科學?

目前人類的生物形式無法脫離現有的語言形式生存下去,假惺惺地說這些語言不精確無法證明你是超越現有人類定義的超人。

4樓:不行而知

各位大佬都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就來做點小工作吧。

這個問題下有人直接將主觀聽感和客觀資料對立起來,讓人不禁疑惑其是否走錯了問題。問題說的是「為什麼不用科學資料和知識解釋主觀聽感評價詞彙」,卻有一眾人回答的是純資料不好,不形象,科學研究手段晦澀難懂……但是這不是不解釋主觀詞語的真正合理的理由吧?

這個問題有釣魚的意味,拋開這個不談,我覺得主客觀相互解釋達成統一才是絕佳的思路。這比純客觀或者純主觀更具優勢。

有人可能說跟普通人講話哪用得著術語啊?確實是這樣的,那在發燒友的圈子裡用術語不就好了?

5樓:海蛙

因為這些詞不完全是和某個可測量的數值一一對應,「部分發燒友」也未必對這些數值感興趣。

乙個形容詞背後可能是四五個實際引數,燒友A和B都喜歡「高解析」的耳機,不談資料他倆能聊的很愉快。他倆喜歡的東西可能根本不是同乙個風格的東西,但最後給他們的感受變成了相同的詞

舉個離譜的例子:

A覺得素質=解析,喜歡謝蘭圖神圈t8ie,不在乎什麼高頻峰科學貨,在網上求推薦【高素質的耳機】

B覺得素質=密度,不在乎什麼頻響平直科學貨,推薦了er4

結果A拿到手就戴上,換上合金線大耳套淺佩戴,再加上waaagh的前端,硬是把中頻的補償變成了峰

這時候科學家可能就要開始罵娘了,但曲線平魔改就不太會出惡聲,也沒錯

聽過耳機就會有聽感,知識可以拿來解釋聽感,但聽感不能直接反向變成知識

不管用什麼詞,中間經過了多少離譜的過程

至少最後好聽才是真的不是嗎?

6樓:kiddingme

因為大部分發燒友既不是國際音訊協會的科技研究員,也不是拿著一堆鏈結說事的散文大師,用資料描述聽感別人聽不懂,自己也搞不清楚,顯得有些魔怔了

7樓:仇子杰TuesdayQ

乙個只玩過兩三個耳機的初燒讓你介紹一款耳機,你是告訴他:

你試試說前面那條對方給你付費諮詢打幾分就完事了……我在知乎這兩年接了快兩百條付費諮詢選購耳機,全五星評價,至少說明了我的描述大部分人都聽得懂,而且比較認同吧。

8樓:耳機與雜談

因為大部分受眾需要的是大致的通感模擬,其實燒友之間是有一套大致通用的用語的。另外在一些專業的音響書籍裡,是有依據科學形成的一套主觀描述音質的東西的。(如下圖這本)

有些燒友在多次購買器材後認準某些KOL的審美,在看完文章後,去試聽器材會有大部分雷同的聽感感受,不能要求大部分人都有過於專業的知識儲備,當然不是反對大家學這些東西,而是不能要求所有人聽個耳機必須達到多少專業知識儲備。

再者大家在選擇音響器材的時候,不少人是比較感性的,而不是純理性的,除了人類的聽感喜好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影響。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純理性。

主觀音質評價的東西有專門的章節來介紹

9樓:單宸雨澤

我做了一道菜。但我絕口不談它的味道。我說他鹽加了幾克,生抽加了幾克,老抽加了一勺。然後加了蠔油,燉煮了三分鐘。

我已經把原料都告訴你了,夠科學吧。請自行描述味道。

這就像看著頻響曲線意淫聲音的。

高頻峰多,中頻凹陷。諸如此類說了一堆。像 @士道 士道老哥說的那篇回答一樣。你怎麼能想象出他的聲音呢?。

10樓:士道

emmm如果我用你們想的科學知識來描述聽感........

低頻比哈曼曲線少了4db,而在100hz多了1db,100~1khz整體符合哈曼曲線,2khz比哈曼曲線多出4db,4khz少了3db,6khz出現了乙個-6db的大坑,8khz出現了乙個+8db的峰。

thd整體低於1%,100hz 0.8%,500hz 0.3%,1khz 0.

9%,3khz 0.2%,6khz 0.5%,8khz 0.

1%,10khz 0.3%

好,以上就是科學的聽感描述,請你自行想象聲音。

11樓:天乙儂愛

既然你知道素質,解析,密度…是主觀評價!

所以把問題「為什麼」去掉,其實你這段話是客觀的!

錯誤描述糾正:

「推力」不屬於耳機的是屬於重放裝置的!是可以用客觀資料說明的:一般用毫瓦或者「vrms」標識, 正規產品包裝盒規格裡一般有說明!並且部分重放裝置具備視覺化的即時資料!

重放裝置一般標示的是最大輸出功率

耳機終端揚聲器一般標示的是最大輸入功率

如圖1vrms下約30毫瓦的推力

由於不同終端揚聲器的阻抗不一樣所以同樣的輸出實際獲得的推力是不一樣的!還是以上圖為栗子如果阻抗增加一倍那麼推力縮小一半,反之推力增加一倍!

12樓:谷蟬

不是不想用,而是不能用。因為現在廠家們給出的所有引數加一起都不足以給一款耳機的聲音定性。這些引數能反映一部分聽感,但絕對不夠全面。

我們做不到像看cpu那樣,引數一列,效能是個什麼水平就大概知道了。也就是說目前聲音的量化成程度還遠遠不夠,回放裝置本身的科學化不夠,畢竟這幾十年來音箱耳機有真正音質上的進步嗎?停滯罷了。

13樓:滅默之肖萬

雖然每款耳機的頻響曲線圖都不一樣,但是直接擺出來的話估計只有深度老燒能猜到大致的聽感,大部分人還是要實際聽過才能得出結論。而以大部分人的聽音經驗(包括本人)是無法得出客觀的結論的,所以會有一款耳機評價兩極分化的情況,而這就是玄學。

14樓:徐賢喆

在燒友的聽感詞彙裡,素質,解析力,密度其實是三個非常緊密的概念,素質講的是回放出來的人聲器樂結像,定位,層次如何,密度指的是其中單個人聲,器樂的像真度怎麼樣。比如人聲是聽不出距離,霧濛濛的一片呢,還是可以聽出其口型,甚至感受到歌手氣息的起承轉合。交響樂裡面,後排的三角鐵是只聽出來明亮暗淡,還是可以明顯感受到金屬敲擊的質感,甚至是可以聽到三角鐵基音和泛音的轉換。

解析力就是乙個籠統的詞彙包括了素質密度等等。

燒友的目的是找到乙個適合自己的器材,如果有一堆科學概念可以解釋清楚這些聽感詞彙那倒好了,但事實上去看商家的宣傳,基本上就是我們堆了什麼料,採用了什麼高難度的製造技術,實際上全是上游的方案罷了。

另一方面,知道了一堆科學hifi概念對採購裝置也沒什麼幫助。商家不會標註這些,和聽感也沒有強相關性。去一家實體店聽一下午比在網上看乙個月的收穫要大得多。

15樓:蠟筆小舊

因為科學目前還解釋不了,而且科學分析出來的耳機引數和實際聽感完全是兩碼事,兩個引數差不多的耳機實際聽起來可能有巨大的差距。

16樓:椎名真空

任何事物都是從人的主觀認知開始發展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出主客觀統一的規律。但現實還有一定差距,暫時無法用絕對科學並且直觀的方式描述聽感。

評價的目的是溝通,讓人聽懂,獲得一些資訊就行。如果你講的新話沒法成為通用語言,那還是按照老的來比較好。

17樓:

沒有辦法用科學的資料合理地解釋人主觀的感受,放在別的領域,絕對是科學家的工作沒做到位,而不是提出主觀感受的人有問題

另外,人耳的聽力是有區別的,就好像人的視力也有區別——乙個視力1.5的人給視力0.5的人描述前方20公尺處廣告牌上的字都是什麼,而視力0.5的人只能隱約看到那裡有廣告牌

不幸的是,對於人耳來說,並沒有眼鏡這麼好用的輔助工具,也沒有視力表這種方便有效的測試手段。很多人能通過和他人的比較發現自己近視,並通過配戴眼鏡改善,但大部分聽力受損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聽力已經受損,而且這個受損還是不可逆的

18樓:那個男人

提問本身有引戰嫌疑,有鬼 119內味兒了。

其實這個問題有乙個很類似問題,怎麼用語言描述什麼是色情?很難,但是你自己做一次一瞬間就知道了。

19樓:把聲音記錄下來

既然是主觀評價詞,那麼又有什麼客觀標準可以衡量?耳機這玩意遵從自己的主觀聽感即可,自己覺得好聽就是好聽,不好聽就算了。數碼圈現在真的像粉圈一樣,非黑即白。

再說了,每個人的聽力「受損」都不一樣。你說低頻多了,有人覺得剛好,你說高頻多了,有人耳朵可能都聽不到;還有那條曲線看看就罷了。

聽感本就很主觀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有乙個標準答案?

為什麼耳機發燒友會認為頭戴式比入耳式耳機音質更好,開放式比封閉式音質更好?

在小耳機的圈子那是一直在和諧波失真還有互調失真做鬥爭呢,首先是小耳機用不到耳廓這個天然的過濾器,畢竟耳廓是有保護聽力作用的,其次是諧波失真雖然力度小,但是佔比非常高 諧波失真只要達到1 就可以把聲場給毀了 像hd800s這類耳機可以把諧波失真控制在萬分之一的程度,但是這個引數對於小耳機來說簡直是神一...

為什麼知乎上對於HiFi發燒友的理論有如此多的質疑?

因為大部分都禁不住物理推敲 發燒友之所以被加上發燒兩個字說明了就是一幫病人 得了發燒綜合症 跑去南極舔古菌冰塊非覺得比礦化水好喝 這和舔狗給女人腦補化妝意淫沒什麼區別呀 馮戈 腦放太厲害了,比功放強大多了。話說我想賣掉um mason v3和艾利和xb10耳放,只留乙個airpods pro。會不會...

有什麼事情是成為乙個耳機發燒友之後才了解的?

張小沙 我在10年前開始玩耳機和各種音訊裝置。那時初三。回想起來,我最後考去廣院學錄音,如飢似渴地學習一大堆音響工程知識,最後又變成乙個錄音師,可能都拜最初的選擇所賜。 Nicklv 知道耳機系統原來這麼吃音源 知道耳機原來也可以這麼貴 知道自己原來這麼窮 知道耳機原來在鄙視鏈底端 知道原來很多人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