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不關注別人的人,生活中必然經受重大挫折,同時還會給他人帶來傷害。」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7-09 19:54:33

1樓:好顏色

人際關係很重要,也是個很關鍵的因素。

有心理學研究結果表示,相比那些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社會交往良好的人,往往更健康長壽,樂觀幸福,事業更容易進步。

良好的人際關係,要知彼知己。

想要別人滿足你的需求,你得學會讓對方先愉悅。

人本性討厭自私自利。

心理學家說,生命本質上是一種看見。

看見,也是一種被關注。

而關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對個體存在的肯定。

如果只有自己看自己,誰也沒看我,那我是不是得人生懷疑自己如空氣一般的卑微渺茫?

孤芳自賞,淒涼孤苦。

這點,從孩子身上更能體現。

我可以說是個孩子王,我接觸的孩子,幾乎很容易喜歡我。

就一點,每次看到乙個北鼻,我會專注地看著對方,然後就孩子的特徵進行描述,不過分浮誇風讚賞。跟她聊事兒,滿足她的需求,耐心聽她說一堆有關生活的各種雜事。

真誠發自內心的關注,總會被知覺,然後對方會心頭一股暖流。

被關注,更讓人覺得自己重要。

羅斯福一次必須和他乙個相看兩厭的人合作,確切來說,得請求對方。

糾結一番後,他和對方借書。回頭這人被高興的,麻溜地和羅斯福把大事兒給了結了。

如果一昧地只關注自己,那在常人看來是清高。

一般人對身邊保持清高姿態的人是厭惡的。

你把自己表現的高高在上,就好像在對人家說,你不如我。

生而平等,憑什麼我就低人一等了?討厭死你!!

2樓:分享者

不關注別人,說明以自我為中心,會理解不了他人,沒有同理心,因此傷別人,自己受挫,很正常。

學生時代,常常聽到融入集體這個詞,什麼叫融入集體,其實包括家庭也是乙個集體,只要有別人就是乙個集體。融入集體就是要想著做對集體好的事兒,而不是想著我做了這些事,別人會怎麼看我?會不會嘲笑我?

會不會覺得我多管閒事,後者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前者是他者貢獻。

我們做事情,不要想著別人會怎麼看我?而是想著我想要做什麼?堅持這樣的思維方式,就能形成堅定的自我,就會自信。

舉個例子,家裡媽媽在忙上忙下,你明明看到了,卻不幫忙,這種不行動其實是對自己非常不好的。行動讓自己感到有價值,讓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也讓自己對他人關注。給予幫助,願意幫助他人,傳遞愛和溫暖,起碼自己心裡會感覺滿滿的愛和溫暖,別人也會感受到你的善意,會感動,你會在自己周圍形成一種愛的氛圍,有你在的地方就有這種氛圍。

3樓:小如

這一點你應該結合阿德勒整體心理學裡面反覆強調過「社會興趣」來理解,阿德勒非常推崇個人對於他人和社會的關係,包括貢獻,合作等。

與他對比的,當時社會主流心理學弗洛伊德(也是他老師)等人的精神分析主要還是聚焦於個人的人格內部,比如廣泛傳播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論,實際上就聚焦在個人而不是社會。阿德勒的這一傾向使他實際上成為了後來個體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鼻祖。

你所列舉的這一觀點,也可以說是阿德勒思想體系中強調社會性一面的體現。

越關注乙個不太熟悉的人,就越容易在生活中遇見她,有科學依據麼?

這確實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我也想這就是 巴德爾 邁因霍夫現象 當你了解到乙個新知識,比如新單詞 新概念等,不久之後你就會有機會再一次遇到它。這就是巴德爾 邁因霍夫現象。這個現象最初是 1986 年由 St.Paul Pioneer Press 的讀者 Terry Mullen 提出的,他寫信給 Bu...

乙個不甘平庸的人,生活在平庸的環境中,是否會被同化?

鐵憨憨 我以前真的是很積極向上,努力想辦法做生意,遇到困難就解決。後來去到乙個老商場做生意,剛開始我很努力。因為費用便宜周圍人都是些 養老的 中老年,每天商場裡打麻將玩手機不搭理生意,沒生意就抱怨,打麻將,玩手機,甚至議論客人壞話,惡性迴圈。但我每天都給自己定目標,他們看我生意好就直說我運氣好,有兩...

和乙個不再愛的人生活怎樣繼續?

程程 假如生活中太多的欺騙了,沒有信任感了,而且兩個人沒有一點溝通了,感覺在一起就是痛苦,只是為了孩子勉強度日,曾經總是被當傻子一樣對待,感覺就如陌生人,還被綁著不能出軌,只是冷戰 好比說父母,幾十年了愛情早就在柴公尺油鹽醬醋茶裡消磨殆盡,天天大吵大鬧,急了還要動手幹一架 有意思嗎?不是我說,小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