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50,60年代出生的父母,基本只有私德,而沒有公共精神?

時間 2021-06-08 11:32:40

1樓:

我自己來從非專業(這方面知識儲備不夠,也專業不起來)的角度來自己回答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是二老和他們的同齡人的成長環境相對比較動盪,是乙個各種「破」舊但又沒有新的合理規範建立的時代。而且出了家門,人和人的關係可能很緊張,甚至充滿了防備、攻擊。所以,他們整體還是非常注重家庭紐帶和人際關係網的。

而且那種體會過「權勢逼人」的整體成長環境的人,大多數是很服從權威的。往嚴重裡說,服從這一套關係體系的人,心底多少是「尊上」,同樣地不可避免地會「欺下」,所以就出現了對服務業從業人員的不尊重的情況。

其次,在二老的青壯年時期,他們的辦事邏輯就是關係社會和漿糊邏輯,而且當時大環境在程式透明、規範等方面,遠沒有現在這麼重視,所有他們的「鑽空子」習慣就能延續下來,很多時候還能幫助他們成事。

另外乙個特殊情況是,二老的生活環境一直很固定,幾十年處下來身邊都是「熟人」(有利益關係的同事、鄰居),他們依賴的就是「熟人社會」。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公公和婆婆(尤其是婆婆)性格是偏內向的,他們的事業線比較平穩(沒上沒下過),所以他們接觸到的人群有限,日常市井的生活方式也足夠應付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也沒必要「提公升」;善待不那麼熟悉的「非熟人」,對他們也沒有多少利益。

所以,可能和我觀察到的恰恰相反,他們可能還認為和他們身邊的人比起來,他們自己是很修養的人。

第三點,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二老在青少年時期沒能架構起較完整的知識架構,他們雙方的原生家庭都沒有讀書的習慣,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只能困於日常生活中和電視節目傳達的資訊。同時,恕我直言,二老的知識趣味和電視節目的整體趣味,導致他們每天看的都是倫理雷劇,撕B,生活鬧劇,少量碎片化新聞等內容,有很多以諷刺、嘲笑特定群裡的人取樂的內容,而缺乏反思、也缺乏明確的對其他人的善意。不讀書,就很難站在自己一地雞毛的日常生活之外,養成反思的習慣,也很難有更寬闊的視野和胸襟。

第四,我們國內社會整體在不斷地發展、前進,就像我們將來必須很努力才能跟上我們後輩的時代一樣,我們的父輩的「世界觀」也可能跟不上現在的時代。我們現在有的社會規則意識,誠信取向,尊重他人的習慣,並不說明我們的道德比父輩好,只是社會整體發展和通過學習養成的習慣和取向,是有利益驅動的(因為不這樣作,反而會使自己的生活生活受損)。而且我們可能會離開家鄉、祖國的求學、工作經歷,使我們能發現、理解世界的差異性。

而我們獲得這些機會的概率,比我們的父輩大得多。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生活的時代和環境的烙印。既然知道了父輩的行事邏輯,那在社會生活中,就留心看著長輩,起碼保證能是他們某些偏離行為的「熔斷機制」,及時勸解。至於未來孩子的教育呢,現在還沒有線索。

2樓:板藍根

我覺得分人,和年紀,時代沒關係

因為我周圍一票二三十歲的妹子,也這樣,說的不好聽,就是「沒素質」,對待服務人員態度非常差,但是在自己的圈子裡,對朋友好,對領導很巴結,我一直好奇這樣的人也會有男朋友,後來發現原來他們男朋友和她們是一路人

反觀我家裡長輩,從不會這樣,特別是我母上大人,和小商小販兒都能親親熱熱的聊起天,我覺得就是有的人總想在底層人民中找優越感,你要說他只能在底層人民中找優越感吧,他們當中很多人家境還是不錯的,根本沒必要,所以,最後我還是覺得,這個就是看性格,家教,人品,思想

60 70年代出生低學歷的中年土豪,怎樣更好地提公升精神文化水平,而不是一味去接觸成功學課程?

我覺得,平時多與年輕人交流,多看一看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不管老一輩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多麼的垮,事實上是,年輕人尤其是學生,對於世界的認知真的非常深刻,也更加符合時代潮流。應該認真聽一聽優秀的年輕人的想法,不要有看不起的那種想法。正好也不愛看書,其實書的意義也只是為了交流,傳遞一些...

為什麼袁隆平,吳孟超,林俊德那個年代出生的的人都有一種偉人一樣的精神?

大西洋 那個年代的人都有理想,而且這種理想都很崇高。不要小看這個崇高理想的價值,他實際就是那一代人的精神支柱,是他們為之奮鬥的動力。 種花家的重慶兔 因為他們都經歷過國家羸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同時他們也是教員時期培養出來的科研科教人才經過了教員思想的洗禮,他們希望人民過上好日子 Andrew...

為什麼現在的武俠劇比90年代,2023年代差好多?

幼稚完 因為TVB現在不拍武俠片了 或者說很少 當然即便拍也不可能達到當年的水準了。題主之所以覺得90年代,2000年水準高是因為那個時候擔任主力輸出的都是TVB的高質量武俠劇,編劇與演員陣容水平都極高,那時候大陸也就是千禧年出頭的時候出過零星的幾部佳作,隨便都能數出來 天下第一,仙劍1,張紀中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