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現在的年輕人學修佛法?

時間 2021-05-05 15:43:28

1樓:雲上雪

太多的人以功利心學佛了,什麼求福報啊,求生活順利啊,求上天堂不去地獄等等。。。

所以總是在「求不得」中繞圈子,越學越心累。

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啟迪智慧型的鑰匙!啟發人不囿於自我,從而自在生活的能力!

我不清楚其他人信佛拜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15歲開始看金剛經至今二十餘年,只有乙個目的,獲得真實的智慧型。

別無他求!

2樓:周韜

以前我也信佛;也嚮往極樂世界;也怕地獄;也相信布施供養能夠得利;也相信打坐能夠提高自己生命能量。但現在我只認這乙個:

不論通過任何方式或手段,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慈悲、平等、奉獻、等正面的東西,就是最好的修行。

自己有什麼性格缺陷?不知道!

通過什麼手段方式控制或降低性格缺陷對自己對他人的傷害和損失?不知道!

怎麼打碎原有的三觀?要建立什麼樣的三觀?具體怎麼建立新的三觀?怎麼讓自己切合慈悲平等奉獻等正面的狀態?不知道!

怎麼讓自己過得更好,怎麼改善家庭關係,怎麼教育小孩,怎麼提公升自己的社會關係?不知道!

什麼都不知道,每天去念佛、念經念咒、打坐參禪、放生布施、拜師,訪友。搞這搞那的,搞個那麼多年。連自己三觀不正都不知道,老天爺,你是騙不到,也就是騙一騙自己。

搞清楚什麼是手段,什麼是目的。別把手段當目的,也別書上怎麼寫就怎麼信,腦子是個好東西,多用用。

3樓:宣傳符合原文的佛法

真正學佛的人越來越少,迷信和雜修越來越多。何為迷信?不懂卻相信,這樣的相信很盲目,就是迷信。

何為正信?學法、知法、懂法於是深信不疑,名為正信。什麼是法?簡單說就是解脫之路徑。法在何處?主要記載於佛經當中。

4樓:

你確定他們修的那個是佛法?

1044 年,阿奴律陀的蒲甘王朝統一緬甸。據緬甸《琉璃宮史》記載,阿奴律陀昕從來自孟人國家直通上座阿羅漢的勸告,決定廢止氾濫成災的"阿利教",恢復和發展上座部佛教。他遣使向直通國王摩奴哈迎請三藏佛典和舍利,遭到拒絕,遂發兵破城,俘獲包括國王、工匠等在內的僧俗3 萬人,用32 頭象馱30 部三藏和佛舍利回到蒲甘。

所謂「佛法」,佛教是真的有法的,所謂法就是律法的意思。佛法核心法典當屬《巴利三藏》,是在阿育王主持下編纂的,除此之外泰國的《暹羅法典》、緬甸的《佛教法典》比較著名,這兩部法都是根據印度教《摩奴法典》編纂的。

這些法才是佛法,也就是佛教教法,在法學上,歸屬於印度法系。

看到這些法的內容還能愛佛教,那才是真的信仰。

5樓:

我29了算中年人吧

年輕人修佛大抵有幾個原因:

1、好奇,聽說一些神秘莫測的境界想試試

2、逃避壓力

3、暫時找不到精神寄託,茫然中本能的求助「國學」,經典一時難以受益,佛學入門比較容易?

我沒意見啊,請自便

6樓:

年輕人學佛也挺好的,眼睛、身體都還好,受到的汙染也不多,也更考驗定力。

有時候覺得別人打遊戲我念經,別人談戀愛我磕頭,別人出去玩樂我念佛,別人吃喝我持戒,別人撒謊我講真,憑啥?自己簡直是反人性。

在許多人的眼裡,我恐怕真的很傻。不哦,其實我很聰明,普通人作惡可能看得出來,我是做了壞事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只不過我選擇不做而已。

再想想,以後自己能夠出離輪迴,甚至是阿毗跋致不提轉果位,這是多麼殊勝的事情,自己可以常值善時、常逢善友、常遇善王,就覺得自己還是很幸福的。

我挺喜歡吃飯的,有時候會為了一頓飯而跟父母鬧不愉快,想想自己也是挺自私的,又殺生,又不孝父母,還好學佛了。

有時候我媽罵我,一開始會覺得媽媽不尊重人,後來學佛久了,就發現自己對媽媽也不關心,自己就當修忍辱了,忍辱忍辱下輩子變漂亮。

平常人可能覺得不偷懶是自己的損失,但是修行人會覺得,最近自己偷懶了,不精進,不是為了與人攀比,而很自信可以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

可能常人不懂佛系人生,會覺得年紀輕輕怎麼這樣了,但是喜歡佛,願意接受佛法的人,會覺得籠罩在佛法中,是一種幸福!

7樓: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8樓:信願持名

大安法師:年輕人如何淨化心靈

問:您能否從佛教的角度對年輕人如何淨化心靈,克制物慾、私慾,排解各類煩惱,提出幾點建議?

答:現在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出生、成長在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具有很強的現代意識、思想活躍敏銳、求知慾強、刻苦耐勞,有許多良好的品德。然而生長在這個市場與科技為主幹的現代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強的社會競爭,內心裡或多或少存在著焦慮、迷茫以及一定程度的精神緊張。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乃至自殺率也呈上公升趨勢。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急需用佛法來調適身心,健全人格。茲略述四點,聊備大家參考:

一、相信三世因果理論

乙個人窮富貴賤,不是偶然的,其命運貫穿著善惡果報的因果鏈。布施得財富報,放生得健康長壽報,嗔恚得相貌醜陋報等。所以對自己命運的形成原因要有正確的觀念。

命中沒有福祿,你費盡心機也得不到;命中本有的福報,你想不要也不行,這就叫「求之不可得,卻之不可免」。如果有這樣的知見,你就建立了非常健康、達觀的人生觀。逆來順受即是知天,進德修業始名立命。

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命運便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二、對世間永珍要有空慧的正見

了知世間萬法都是緣生法,並無實體。緣聚則有,緣散即無,如夢如幻。明了由業力感召的世相,多有逼惱。

如果能如是了知,則我們處世就可隨緣任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無適無莫,則無往而不受益。

三、由智慧型生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完善自己,服務社會。

如果希望自己成為乙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就必須全面提公升自己的道德與智慧型。以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自己在世間做人的準則,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注重自我教育,加強心性的修養。

對物慾、私慾要理性化,不可膨脹。淡然處之,心平氣和,反而能得到自己所需。「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樂天知命、少欲知足;同時又積極進取、服務社會,使自己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秀人才。

四、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幾十年生命亦是一項投資,宜投到有價值、收益豐厚的專案上。如是思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是最佳選擇,獲得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園,身心康樂、智慧型開發、事業順遂。臨命終時,信願具足,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往生安樂淨土,永脫六道輪迴之苦,速成無上佛果。

人生一大事因緣於斯慶成,願當代年輕人於此深加矚意。

9樓:時照禪學堂

時照禪學堂:小葉的禪七感悟——修行並不意味著不平凡

引我們的人生,就是拿起放下、動動靜靜、走走停停,就像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所寫的那樣,我們不應該永遠在走,永遠讓自己的能力顯像,卻一刻也不為沿途的風景所停留,一刻也不給未來更高的山路積攢力量。

正文參加禪七起初並非是我的本願。因為曾經有別人勸我的父親拋下我們家去「修行」(儘管後來他沒有那麼做),我對於「修行」是持懷疑態度的。我也沒有想過要開悟,沒有野心讓平凡的自己去過不平凡的人生。

我是打著「看看父親最近推崇的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的主意來參加的這次禪七,卻意外地打破了自己一些想法,平復了我對於「修行」這件事的不安。

時照老師並不勸人出家,相反他認為:丟下家人去修行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他一直在告訴我們:

真理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規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去懂得這個規律,然後更明白地去做自己在這個世間應該做的事。

第三天的時候,時照老師解釋了「禪七」的概念,原來是要把第七識放進「田」裡。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被情緒困擾,拿「好」和「不好」的標準把自己約束得很疲憊,卻不知道「拿得起,放得下」更重要。

我想:出國留學,我必然會在異國他鄉思念自己的父母親人,但是這樣的思念不應該成為我學習生涯的困擾。我希望自己能放下離別的憂思專心完成乙個學子的使命,也希望父母不會被這種分別影響到生活。

人必然有感情,但不能放不下感情,最後困住自己。

我意識到:修行並不意味著不平凡。我們的生活、生命本身就是在修行。

「人要死為什麼還要出生?」我們每個人不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少點迷茫,活得明白一點嗎?我們因此一直在追尋外在的東西、理性的批判,但有時候那些「大道理」讓我們更加迷茫,只有遵從本心才能更明白,只有自己的東西才能成就自己

這次禪七課,我有很多沒有聽懂,尤其是《道德經》。但是時照老師講的《道德經》很不一樣,他不會要求我們用德行約束自己,而是讓我們學會去找自己的本源,這很能引起我的共鳴。我會記住他說的這些,相信以後經歷過更多或是需要用到這些道理的時候,我會豁然開朗。

資訊已經錄入,我要相信我的身體。

人為什麼要活著的答案,我也沒有找到,但我隱隱覺得,讓自己變得更高階,無論從自身還是生活上去包容更多的人,應該是乙個生命需要去做的事。

另外,像對待文化,我覺得要有一顆海納百川的心。文化這種東西,有時候會有很多頭銜,大家都在爭奪文化的歸屬。但文化不是屬於誰的。

你要麼去發展,要麼去傳揚。一直守著前人的成果沾沾自喜,我們永遠都在丟失它。也許,我們不該在南韓人拿我們的文化申請非物質遺產時大聲怒罵,而是去傳揚文化、發展文化。

到那時候雖然全世界都掌握了我們的文化,文化再也沒有歸屬,但不需言說,所有人會知道文化的根源。那時候,才是我們真正可以自豪的時候。

這七天是難得的身心都放鬆的日子。我一直覺得自己閒不下來。靜,在我曾經的想法中就是浪費時間。但一味地消耗能量,讓我即使做自己挺喜歡的腦力勞動也格外的累。

果然人生就像朱老先生《談美》的最後一章說的那樣:走走停停才有滋有味。

10樓:阿年老師

現在很多年輕人所謂學佛充其量也只是些圍觀群眾或者尋求心靈寄託我感覺原因在於現代社會各種壓力比較大

「凡所有相,皆為虛幻」的空性才是萬物的本質所謂「輪迴」 不管愉快痛苦只不過一場場體驗遊戲罷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沒有一件事是「真的」

你怎麼看待現在社會的低慾望年輕人?

泡狐龍保護協會 好事,慾望越多的人,缺點和弱點也就越多。人受教育彌補了越來越多弱點,是一件好事。低慾望不等於失望!其實從長遠的角度,不唯GPD的論的話,低慾望對於社會發展也是好的。可以回歸本源,消去各種泡沫價值 三石峻 什麼叫低慾望,不是吃齋念佛 不是沒錢花,只是要用錢的地方多。攢錢,使勁攢錢,贊十...

年輕人應該怎麼看待生活?

追隨心的風 生活二字,我認為是忙中有閒,心有所依的狀態。一為生,年輕人要善待自己,不要過分透支身體,熬夜 酗酒 菸癮大 沉迷賭 色 遊戲這些都會讓我們的生命透支,最終不可挽回。但也不是說完全不能,工作日加班,週末熬夜個1 2次,過過夜生活也未嘗不可能放鬆就行。二為活,活,要活的瀟灑 自在 快樂 有品...

怎麼看待年輕人玩文玩核桃?

侯三文玩 文玩這件事兒歷史悠久並且古今的內涵並不相同,現代文玩的崛起則更多與菩提類文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今文玩市場雖然走低但是文玩盤玩這件事兒卻已經深入人心了,越來越年輕化的玩家群體其實也並非一件壞事兒!文玩的前世今生 文玩一詞最早出現於康乾盛世,那時候國富民強 人民安居樂業文人雅士寄情於山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