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內外,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怎麼會那麼大?

時間 2021-05-06 04:39:37

1樓:櫻桃小然子

同感。我碩士時期的老闆就是題主說的那種不知疲倦,饒有趣味。

比如seminar提問。當時每週都有seminar,平均有3-4個人做報告,老師在下面聽和提建議。簡直是蛇麼都感興趣,蛇麼都了解,提的問題給的idea就是很深入很精闢又不讓人覺得居高臨下遙不可及。

我們的seminar可以上到5個小時,他還精神飽滿。

比如回郵件。包括他在內的好多老師(都是日本人)凌晨2-3點和7-8點回郵件都是常態。

比如偶遇。路上碰見老師,提個問題立馬進入學術狀態。我自己是離開書桌腦袋就短路的那種。對此十分佩服。

比如到他辦公室拜訪。永遠神采奕奕,特別健談。我問過他的理想是什麼,他說就是希望自己的學生在各行各業很優秀,從事學術的做的比自己好。。。(好老師真的像父親的感覺)

我從這些老師的言行看到的就是對學術發自內心的熱愛,對真知不知疲倦的追求,對自身侷限和渺小的求實,對學生毫無保留的傳授。做到這個份上,水平和深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名譽和財富也是水到渠成的成果。

也看過非學術圈成功人士的文章,目前來說的體會,高情商和實事求是的熱愛是把工作做到極致的前提。唯有摯愛才讓人不知疲倦。

2樓:聞叨叨

以下純屬個人見解。

作為乙個在學術圈外敲了敲門又退回去的文科碩士一枚,我認為學術圈的人際關係會比社會這個大圈子簡單得多得多,學術界裡基本不需要看情商和顏值,甚至不需要過多的交流,我們學校的博士們基本可以把自己24小時關在實驗室或者電腦前看文獻,做學術研究,這種人際關係處理的Gap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來越大,到最後甚至校園裡衣著不整,穿著拖鞋,三四天不洗頭不換衣的老教授老老實實做研究的隨處可見。

但是樓主說他們在高強度的壓力下不流露出焦慮或疲憊,我個人覺得不是沒有焦慮和疲憊,只是沒有乙個Social的平台傳遞出來罷了,這個學術圈裡鮮少有那種,「今天憋了10個小時乙個字沒有寫出來,走,我們去酒吧喝一杯,找找感覺吧」這種博士吧?如果真的有,還蠻酷的~

3樓:溫寒

知乎第一答,私以為原因在於:

各個行業最頂尖的人可能都這樣,對自己事業的熱愛,執著,樂趣等導致工作時間長,但是學術圈感受比較突出可能在於,學術圈等級觀念相對較輕,學術圈人比較少,因此接觸大牛的機會相對較多,大牛的工作狀態被很大部分本領域的人看在眼裡,造成了看起來學術圈工作時間更長更樂此不疲現象

還可能在於,學術圈的激勵機制造成可能忙一陣子後能自己把握節奏,而其他工作可能需要一直乙個節奏,只能加不能減,因此這個節奏強度設定要比學術圈低些,不然吃不消

最後一點原因,學術圈的工作集中在實驗,讀文獻,寫文章,都讓人感覺像「幹正事」,而企業界可能吃飯喝酒,打Golf,社交活動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只不過看起來不像在「努力工作」,造成了這一錯覺爪機黨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可以有多大?

小艾 我來回答一波 之前跟我媽媽聊過,我說那些初中還沒畢業就輟學,或者上職高的人,他們的未來一眼能望到頭 但是在我和很厲害的人交流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未來在他看來很透明,一眼能望到頭,差距真的是沒法說 已登出 從普通人之間的一些個別人談開去 從多年前遇到過的奇葩上看到人和人之間...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的根源是什麼?

後進生課堂 拋開運氣 聰明這些不可左右的因素。最核心的只有兩點 1.企圖心 2.堅持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乙個有企圖心的人,因為每天都會想著怎麼怎麼著,但問題是,那點只是類似於白日夢的東西,怎麼能稱之為企圖心呢?有句話問的特別好,你只是想,還是必須?現在回頭來看,上面故事中提到的主人公,他就...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能達到什麼程度?

浪漫不死 真的感覺差距挺大的,我乙個同學,我們上高中的時候,全都是普通班級裡的學生,然後學校也是那種比較普通的學校,然後在乙個學年之後分班,我們班就出現了乙個學霸,真的是學霸好嘛,早上不到五點就起床,四點五十就在班級裡了,一本書來回背了十幾遍都是少的,數學每次學完了乙個單元,就是同時做六種卷子資料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