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出現「東亞反省家」這種現象?

時間 2021-05-30 16:47:36

1樓:澳洲小何

我個人的理解其實是跳出我們自己的文化和種族特殊性。

本質就是競爭,其實東亞的人口密度,過去2023年一直都極端高。因為中國一直有大量的人口進行競爭,而且在唐宋就已經開始了以智商為標準的自然淘汰過程,所以必然會在思考這方面進行剝削。

和東亞類似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過他們因為種族和語言複雜,並不總是所有人參與同乙個系統的競爭,所以相對要弱很多。

2樓:Mif

孔子的道德是指你成為強者擁有絕對掌控權的時候自我約束力量。

反思家可到好,勸著被剝削亞洲人民自我挑錯,對著白人忍氣吞聲。

這叫助紂為虐。

3樓:湘西老土匪一名

額,這是個新詞,我預感到不是字面意思,所以還查了一下。說的是對洋大人的跪舔狗。如果沒猜錯的話,應當是ZH上的知友給新造的詞條吧。

這個很容易理解,強者身邊的小跟班,狐假虎威對這小跟班,是有一定利益收穫的。那怕到強者那裡討不到一口飯,通常也可以在弱者那裡通過恐嚇,爭到一碗飯吃的。這種人,自古有之,在東亞表現的突出一點很正常。

比如日本被懲罰性駐軍、南韓指揮權在美軍、朝鮮被封鎖,中國也有台灣問題等等,都有相當直接、並且非常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的外部壓力,這個壓力形成,就是西方勢力強勢影響東亞的近兩百年。

這些人的核心思想和學習派還不一樣,因為學習派是向強者學,然後達到或超過現有強者,自強不息。跪派的核心認為,你要學,但你不可能超越,你要學得像乙個強者的一家人,然後服從、跟從強者,自已是沒什麼值得總結經驗、教訓的,不值得提的,是渣,能當個跟班就是峰值了。

這些人其實容易精分,也容易裡外不是人,因為強弱不是乙個恆定值,一旦強者轉弱,或弱都轉強,小跟班往往會成為新強的經驗怪,不打還留著過年麼?這些人裡,其實也分精明的和頭鐵的,精明的已經改換門庭,捧新強去了,頭鐵的會表現出歇斯底里攻擊新強,為舊強哭墳等行為。

總之和儒家的自省是沒什麼沒關係的,和傳統解決內部矛盾先找自身不足也沒關係。大家不要過度解讀,只是網上的新詞,用來罵人的。

4樓:收藏夾的收藏夾

哪不管裡,或東或西,或南或北,人都本能的先找別人的問題:不會優先反省自己。

但是東亞長時間都是弱勢文明,幾百年來挨打。即使本能地想找別人的問題,也會被現實打醒。不能找別人問題然後呢?自然是自省了。

但是在自己強勢的方面/面對弱勢的對手時,即使在東亞反省家也不會自省。

5樓:

儒家文化提供了自我反省的思想傳統;

近現代的落後讓自我反省具有土壤;

在學習西方後確實發展突飛猛進,嘗到了甜頭;

形成路勁依賴,漸漸走向極端,只要我們和西方不一樣的地方都是要改變的。

6樓:「已登出」

1) 將西方的或一些理想而不切實際的標準當成了不可動搖的真理,加之拘謹而又不重實事求是、片面地拷問自己不問別人,故誠惶誠恐地認罪。

2) [褒] 實事求是地分析內外原因,找問題

7樓:遠東新評論

問題出在教育上。

「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乙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蛋」,哪怕完完全全是別人做錯了,你也得強行從自己身上找點原因出來。

考試後,你得有考後反思。為什麼這次退步了,你得找點原因出來。這次若是進步了,你也不能驕傲,需要繼續找不足。

你頭頂上總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你不如人家,就得找點原因出來,還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哪怕你是你們學校第一名,不要緊,你總不可能樣樣都是世界第一吧,照樣得找自己原因。

「要跟比你強的比」,這麼比,你永遠都是倒數第一。為什麼你是倒數第一?繼續自我反省。

我覺得問題裡的「東亞反省家」改成「東亞自省家」更貼切一點。做完事之後,反省反省,總結點經驗出來,這當然沒錯,如果是「看都不看」,那就太極端了。既然反省沒錯,那錯在哪兒呢?

錯在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找原因要既找客觀原因,又找主觀因素,要全面、辯證的去找,而不是永遠都怪罪於自己。

最後套娃一波:我在這裡反省為什麼會出現「東亞反省家」的現象,是不是也是「東亞反省家」的做法呢?

為何火車會出現 始發晚點 ?

始發晚點太正常了,我有一次遇到始發晚點,旁邊乙個大媽問工作人員 始發站咋還能晚點?工作人員答 火車這趟還沒跑回來,咋個出發? 生瓜蛋子 始發晚點算什麼,16年春運大雪,商丘以南京九線路道岔凍死,需要通過商丘走京九的車輛全部在前方小站臨停等著線路通車,結果從中午等到晚上都沒通,凌晨三四點車輛全部折返回...

為何歐洲會出現1歐元的紅酒?

四度品酒師 就是這樣的啊。葡萄酒在歐洲屬於農業產品,沒有工業的那麼環節的稅啊。再者,你有沒有發現牛奶它也是1 2歐元一公升呢?你喝的這種一歐元的葡萄酒屬於餐酒,是比較大批量生產的酒。確實也就是國內賣50以內的進口葡萄酒 它是集中收葡萄農差一些的葡萄,不太講究的大批量生產的酒。因為量大,所以整體成本不...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場景,而之後的兩千年多年卻很少有可以與其相提並論的時期了呢?

喵喵達 在讀m工程某學科的教材,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人類過於狂妄了,我們所言的真理常常只是某一群人在特定時期,特定情景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觀念而已。將某種理論所總結的規律奉為圭臬,符合之,即正確,不符合,即錯誤。在這二分法的正誤標準下,不同理論間的對話常常被排斥,而學術的繁榮恰恰是以頻繁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