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二爺能順利拿下襄樊,接下來劉備陣營的戰略應該怎麼去規劃

時間 2021-05-30 02:28:18

1樓:

還規劃個毛線,你把東吳擱哪了?打下襄樊,扼住了長江上游,可順江而下暢遊長江,東吳如鯁在喉!

東吳本來就對荊州耿耿於懷,「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下好了,劉備是自己硬生生的把盟友推給對手!

本領是二打一的,現在變成一對二了!自保都不錯了,何談進攻呢!

2樓:

看下地圖就知道,拿下襄樊沒有任何意義啊!只是荊州政權更加鞏固而已。但也存在戰線拉的過長的隱患。

襄樊處於桐柏山系以南,與中原隔著重重大山。襄樊的地理位置與漢中比較類似。

襄樊拿到,劉備的戰略不會變。從桐柏山進攻中原必然會面對東吳的隱患。即便拿下中原,東吳依然會劃江而治。所以關中平原才是戰略布局的首要任務。出兵秦嶺比較穩妥。

3樓:滯言自語

突然想「借花問佛」。當關羽身首異處以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如果這個時候,劉備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假借這國恨,聯合曹魏進攻孫吳!

然後陰使上將襲取西涼天水等地會是怎樣。劉備舉國之力能讓這一策略成功麼!畢竟當時劉備手下也還是頗有才能之士!

4樓:守護幸福

1樊城在漢水北,關羽打樊城是為了打通整條漢水。

2漢水(漢中流出)和長江(川蜀流出)往東流後會合流,能直接抵達吳都建業。

3所以下一步,劉備會背盟迅速滅江東。漢中+川蜀+荊州全軍滅吳易如反掌。曹魏只能眼睜睜看著東吳被滅,因為礙於漢水和長江天險。

然後季漢與曹魏形成南北對峙。這樣的季漢有不高於三成半的概率一統天下。

4史實只會記錄既遂事實,不會記錄未遂事實。無論誰先背盟都是生存需要,無它。

5跨有荊益的季漢,實力也碾壓東吳了。處於上游已抓住了孱弱東吳的咽喉,隨時能了結東吳。

6關羽攻打襄樊,無論勝負。東吳都必須偷襲荊州,並在襄樊出勝負前拿下荊州,為數不多的自保節點,可能沒有之一。

7順便回答另乙個問題,東吳殺關羽是必須的。關羽的水軍令東吳都顫抖,加上季漢陸軍也比東吳強。害怕水陸並進,下游的悲哀啊。

乙個將領對於乙個國家的方針大略來講是微不足道的,東吳沒想到的是劉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不顧季漢的國家方針大略,強行伐吳。

5樓:遺臭了

千里加急,哪怕一百二十道金牌,也要把關羽招回蜀中。就算綁,也要把關羽綁回來。

原因?關羽看起來是拿下了幾座城,戰略上,確是捅了馬蜂窩。

襄樊這個地方,順江而下,就是江東。誰扼守此地,就是扼住了孫權的咽喉。曹操勢大,孫權只能忍,問題是你關羽算老幾?

曹操失去了襄樊,就失去了對孫權的軍事優勢,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是徐晃還搞不定,曹操就要「御駕親征」了

蜀漢人少,關羽這個級別的人才,實在損失不起……

6樓:九先生

我覺得關鍵的不是拿下襄陽怎樣

關鍵是東吳的態度

孫劉聯合是抗曹基礎,只要聯合一破,打到長安都玩不轉。

劉備得隴望蜀,有借無還的貪。

孫權背後捅刀子,呂蒙神補刀。。。

孫劉聯盟一破大勢就沒了。

丞相真的如傳說一樣神,孫劉聯盟崩盤就應該已經預見了後面的失敗,天命如此人力難為。

7樓:

圍棋裡有個術語叫餘味

餘味啥意思呢?就是不要過早定型,保留變化,根據棋局的程序再來決定怎麼下。就比如雙方走某個定式,走到一定程度就收手了,並不會把變化走完。

那麼二爺襄樊如果拿下了,大概率以水軍優勢,拒漢水以絕曹操。向西連絡上庸、漢中,向東俯視淮水上游,以待天下有變,就是留有餘味。休整,積蓄實力,不太會繼續擴大戰果了。

以後的推演,時機成熟後,大概率關羽軍與出秦川的劉備軍互相呼應,如拳擊手的左右拳,虛虛實實,調動對手,消耗對手的體力。

如果十萬不會翻臉,會經居巢順巢湖而上,奪取合肥,進而佔據淮河中游。

不過假設也只能是假設了。

8樓:正藍旗旗主

如果關羽能順利拿下襄樊,接下來要麼是整頓內政,形成割據,要麼就是聯合孫權共同出兵,劉備北上西涼,孫權直驅合肥了。不過考慮劉備幾年時間打了成都漢中襄樊三場大戰,孫權又不擅陸戰,應該還是會形成割據局面吧。

9樓:烏拉諾斯

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接下來的計畫

也許最好的計畫只能是防守

隆中對說

「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軍出荊州以向宛、洛,主公親率大軍以出秦川,則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看似是乙個完美的計畫,但是,這個計畫的絕對前提是「天下有變」,就是曹魏這邊發生巨大變動,戰亂或者統治集團的大規模爭鬥。

顯然沒辦法執行。所以,蜀國就是拿下了荊州整個地方,也沒有任何用處,以實力差距來看,防守都是問題。

10樓:

劉備集團拿下襄陽真不一定是好事。

關羽北伐時,蜀中即無力出漢中予以策應,也即可知,蜀中無兵力順江而下保護關羽側後方。關於這一點,孫權了解的非常清楚,這是他決策偷襲關羽側後方的敵情基礎。

假如關羽拿下襄陽,那麼荊襄地區如何分布兵力?依我看的話,整個劉備集團佔據荊襄也就是剛剛好,憑什麼跨有荊益?兵力不足是導致關羽被背襲的根本原因,孫權十數日內拿下夷陵、荊州,反映的正是劉備軍的兵力空虛。

11樓:俠客張Three

等待等著曹操搞死荀彧叔侄,等著曹操死了兒子們鬧內訌。

等著張遼病死孫權敢出兵合肥。

等著司馬懿篡魏

總之就是等,不可能靠一代人完成統一的。好好經營自己的地盤

12樓:大亮

很明顯,二爺憑自己的力量拿不下樊城,除非曹仁跑路。問題是,如果用部分軍隊加水軍封住樊城,全力拿下襄陽能不能做到。拿下襄陽,用水軍就可以堵住曹仁,劉備的主力做船支援,除非魏吳兩國傾兵聯合攻來,關羽是不怵的。

13樓:有道是冬筍大叔

孫權不背刺,二爺也很難拿下襄樊……

就當作位面之子劉秀顯靈幫了個忙吧,二爺拿下了,請神這種大招也有CD的吧。曹操漢中輸了以後做了啥,二爺拿下襄樊學著做就是了,城即使能拿下,也很難守住的,不如把人口遷走吧……

14樓:

那關羽會死的更快,因為這會使得劉備集團和孫權的矛盾更大,從而使得曹操和和孫權更緊密的合作。劉備打其中任何乙個都費勁,更別說打兩個了。

15樓:weiheishao

我的結論是根本拿不下,還要送掉幾個城和一波人頭。

以我常玩的三國志10來說,想靠江陵乙個城打下襄陽,宛城,至少要5萬兵,這個過程裡至少要打掉電腦三波部隊,每波少說都有3到4萬,這還不算,防止被偷家,江陵還要放5萬,最後是糧食和士氣問題,一般在戰鬥三場以後,部隊士氣通常會下降到30,這時候就要往當時的主城走,最多再打一場防守反擊,打掉第四波追兵,這時部隊士氣會下降到1,要是再打第五場,你又沒有鼓舞士氣的技能,或是帶有這種技能的武將,結果就是等著看士兵戰場譁變,強制自行退場,你只能戰敗退軍,到時候你帶出來武將能不能都回來都是個問號,部隊少個幾萬也很正常,要是其中沒回來的有兩三隊元弩兵的話,我會有砸鍵盤的衝動。

16樓:zsc

史實是這樣,襄樊久攻不下,關羽依靠山洪擊敗了於禁龐德,但是襄樊還是被死守下來了,撐到徐晃援軍擊敗關羽。關羽在撤退途中又被東吳阻截,最終兵敗身死。

說明那個時候,關羽面對的其實就是魏國和吳國的兩線作戰。魏國的國力不用多說,形成僵持對峙時,關羽的荊州軍團難以持久。打贏于禁龐德還是依靠山洪這種千載難逢的天時,之後徐晃援軍到達,關羽軍的軍勢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更別說東邊還有乙個時刻覬覦荊州的東吳,給了關羽軍致命一擊的,還是東吳。

按照題設,存在這種可能,關羽軍擊敗于禁龐德後,襄樊兩城望風而降

此時正值關羽威震華夏,軍勢正旺。如果真是不費多大功夫就攻取襄陽樊城,估計曹操得嚇出中風.....當初曹老闆已經動了遷都的念頭了,手下謀士也是看穿了關羽軍的短板才制止的。

襄樊陷落得越快,對於曹魏勢力的震撼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畢竟漢中爭奪戰沒過多長時間,這種戰略層面上的連續失敗絕對會讓曹魏統治層發生裂隙,也就是所謂的「天下有變」。

至於東吳,如果曹魏都和關羽劃地求和停戰了,你覺得它還敢動?

好了,這裡又回到原點了——憑啥襄樊兩城會望風而降呢

曹仁雖然不算個拔尖的,至少在防守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能頂住關羽軍「威震華夏」的軍勢支撐到徐晃援軍的到來。

17樓:

步子邁太大要扯到蛋。

要是魂穿劉備的話可以在得益州之後考慮不跟曹操爭漢中,可以破壞掉漢中的生產環境之後在劍閣迎戰曹軍,能大量節省糧草和軍力。節省下來的主力部隊負責掃蕩益州的不臣勢力以及雲南。曹孟德因為也沒幾年活頭了,穩住了把他耗死就行。

關鍵步驟是以荊州水軍為基幹擴軍造船(秘密行動),水軍是技術兵種,不依賴人數,對兵器需求大。有了充足的大型戰艦,待曹操過世,立即沿江而下攻擊孫吳。如果能順利碾壓東吳水軍的話,江東那幫子世家大族肯定不會跟孫十萬綁在一起,江東可定也。

行成二分天下的南北對峙局面,劉備差不多也就到天命了。

接下來就是發展海軍和航海,尋找高產作物,拿下中南半島糧倉,努力擴充人口和物資。研發水力紡織水力鍛造,開採煤炭搞土法煉鋼,大幅提公升軍隊的裝備水平。搞不出彈簧鋼就搞火繩槍和滑膛炮,用西班牙方陣迎敵,有個十年時間就足以碾壓北方了。

18樓:求知者

假設成立的話,我認為不會有多大作為,或者說可能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劉氏集團。

從大方向上來講有兩個致命傷:

第一、主要是打不起了;

第二、年紀大了;

為什麼打不起了?

漢中爭奪戰發生在217-219年,這一場戰爭可以說是舉整個益州之力,畢竟益州實在是太小了。前期由於夏侯淵托大之身犯險,開了乙個很好的頭,後期利用險要據守,託後勤把曹操拖走了。

襄樊之戰就發生在219年7月到12月,這也正是關羽的成名之戰,且不說關羽有偷襲和天氣的運氣成分,這裡有兩個點是至關重要的。

1、後防不穩;呂子明白衣渡江不是偶然而是規劃已久,根源是關羽太不會辦事得罪盟友太深了,即使曹操不主動聯絡吳國,一樣會發生。

2、魏國太強;且不說襄樊這麼難打,就算是打下了襄樊就能打下許昌嗎?魏國是有兩個政治中心的,乙個在許昌名義上是東漢首都,另乙個是魏王的封地,核心在鄴城也就是之前袁紹的大本營。即使是許昌丟了,魏軍不會因此受到致命打擊。

呂蒙在權利交接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對於荊州的強硬態度了,雖然與上任的魯肅對此事有分歧,但是一樣是魯肅一樣舉薦他,孫權一樣信任他。這體現的而是吳國態度的轉變,產生後方不穩的必然結果。

推進的太快會有很多的後遺症,許昌的捲入戰爭會給很多人乙個表演的舞台,望風而降的是有不少但是妥善處置是個大問題。殺了後面很難收割到牆頭草,留著很可能就是禍患。

而且後方已經很空虛了,劉備距離太遠很難支援,況且漢中爭奪戰剛剛結束。益州是很遠沒錯,但是劉封和孟達就沒有多遠了,劉備連給封協助的命令都沒有。說明整個劉氏集團表現的是觀望態度,真不知道是不是沒有什麼戰略遠見,最起碼形勢好一起幹,形勢不好直接撤,不打配合真的看不懂。

當時劉備還沒有稱帝,真要是打下了許昌要處理的問題真的很難辦。政治家想要的是自己的利益,匡扶漢室只是個幌子而已,這一點在承認孫權稱帝上表現的淋漓盡致。當時的劉備應該還沒有考慮好這個問題吧。

自北向南推進是主流,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南方統一北方的,北方人民戰鬥力強悍是不爭的事實,況且當時的南方相對於北方人口密度還低很多。

關羽的能力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神話,其實並沒有很厲害。前期沒有班底,關羽指揮的戰爭真的不多,曹仁只帶了幾千人就守了那麼久,被徐晃擊退也是在偷家之前。

夷陵之戰發生在221年,報仇推遲了這麼久,我只能理解為暫時的力量不足了。

從這方面來看,魏國資源最充足,又是本土作戰後勤壓力小。人口多恢復能力強,跟魏國1換1都算賠了,進攻本來就是費力活。如果不考慮內部混亂因素,魏國是最大受益者。

年齡大怎麼了?

中國古代政治家都有乙個魔咒,就是年紀大了就犯二。不是他乙個人有這種現象而是普遍規律,比如漢武帝的巫蠱事件,唐太宗的成仙夢,這些檔次的人都在幹這些事。

更何況劉備跟他們比都不是乙個檔次的,當時的劉備已經58了,在益州缺德事他也沒少幹。剛剛取得益州的時候將金錢都封賞了,國庫都空了只能想辦法撈錢,搞了不少的坑人政策。不過也不算是無恥的極致,畢竟趙雲提出反對的時候他還是有所收斂的。

曹操在打漢中的時候只剩下幾個月的壽命了,滿腦子都是在給後面鋪路,也不能指望他有太高的成就。真不知道曹操是不是因為關羽的進攻連他生命中最後的乙個年都沒過好。

孫權晚年也是因為繼承的問題,搞得亂七八糟。

年紀大了真的不行了,襄樊之戰距離劉備白帝城託孤也沒多久。

從這個角度來說,相對他們兩個孫吳集團的領袖年紀就比他們小多了,不涉及權利交接,應該是最大的收益著,事實即使沒有攻下他的收益也很大。

綜合來看,劉氏集團佔便宜可能性不大,而且賠本居多,而歷史上賠的最慘的也真是蜀國。

二爺水戰能力如何?

用兵如神何騰蛟 超一流水準,我個人覺得遠勝於東吳諸將。理由其他人都說過了,我想從乙個刁鑽的角度分析。關羽先是辱罵孫權的求親使者,然後又來一句 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嚇得孫權徹底拋棄了孫劉聯盟的幻想,投入曹操的懷抱,為什麼?不就是因為關羽手下有一支精銳的水軍和他本人具有超強水軍指揮才能,...

為啥大家都罵孫十萬背刺二爺,沒人提二爺先搶了孫十萬的糧?

日本侵華發動9.18前,是以僑民失蹤為藉口,注意,藉口!事實上,僑民到底有沒有失蹤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是日本侵華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做一件事前沒有藉口就站不住腳,為千夫所指。孫十萬同理!他被千夫所指沒啥冤的 當時襄樊大戰的時候,確實可能是南方兩個政權最好的機會。孫權如果配合好,是有可能拿下合肥,進入淮水...

賈璉為什麼是二爺?

瓜瓜 說說我老家農村那邊的兄弟排行規矩,參考一下。1 要不要叔伯兄弟之間大的排行,取決有沒有分家單過 在大家子裡面,當家的如果是我的爺爺,在乙個大院裡,那麼我們叔伯兄弟是要進行大排行的,比如我是老大,我叔叔家的大兒子,按照家族大排行就是老二。我們那裡最多的排到老七。假如爺爺不當家了,早早就和大家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