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開書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時間 2021-05-13 09:01:59

1樓:

家裡開的書店叫做「丹鳳書店」。

查了下字典,「丹」有紅色的意思。書店招牌上的字,也確是朱紅色的,四隻方方正正的楷書——丹,鳳,書,店,掛在屋簷下。那是父親的書法,父親年輕時寫得一手好字,現在也是,卻已不多寫了。

聽說,父親一開始做的是殺豬的屠夫,每天在市井裡磨刀霍霍,渾身腥羶,為了迎娶母親,這才換了行當,開起了「體面」一點的書店,做起了「文化」一點的買賣。也許是父親運氣好,也許是他確有一點經濟頭腦,總之,書店在父母親的勉力經營下,穩定良好地經營了很多年,直到後來慢慢蕭條。

丹鳳書店就是我的家,我從小在這間小小的書店裡長大。店裡賣過許多書,包括文學著作、期刊雜誌和兒童繪本等,還有一些中小學教輔書。如果我曾經把每一期的書都收藏一本,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中國出版業的一些變化軌跡。

在我的記憶裡,店裡的「長青樹」可以說有兩本,就是《讀者》和《故事會》,其他的《家庭》《知音》《人之初》之類的女性雜誌,也都賣得還好。我還記得每次父親去進完貨,書攤上便擺滿了花花綠綠的封面,都是漂亮的女明星。

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得以經常閱讀新的好書、好文,我經常會自己拿著好幾本到樓上慢慢看。我會把《讀者》和《故事會》的大部分內容看完。今天有些人會批評或調侃它們,覺得《讀者》粉飾了這個世界的單純與美好,太多矯揉造作的「心靈雞湯」類文章,又覺得《故事會》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俗人瑣事、或是荒誕不稽的「怪力亂神」。

但我仍覺得,它們是那個年代很優秀的生活類期刊,為我認識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開了一扇小小的窗。

說到經典名著,型別就更多了,它們更是長盛不衰。儒家經典、先秦百家、唐詩宋詞、四大名著、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海底兩萬里、一千零一夜、小王子……我很幸運在小時候就囫圇吞棗、迷迷糊糊地讀了一些這樣的書。

父親很少看書,但他從不阻止我看這些「閒書」。一方面是他對我的教育一直是放養式的,很少束縛,另一方面是,我那時候成績還可以。唯一記得有一次,他把我抱在膝上,拿著一本書,給我念唐詩三百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後來,書店還賣過一種叫《茶餘飯後》的毛書。封面暴露,標題挑逗,一本售價十元,每次都能賣出去,基本不剩貨。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班裡的同學發現了,有個女同學當著面說我家裡賣黃書,我說沒有,她說「有!

我都看見了」,我感到臉紅耳赤,又心虛氣短。回家後就跟家裡人說,不要再賣這個了。他們口頭應允了。

但後面又被我看到了,我坐在地上氣乎乎地說,不是說不賣了嗎。父親嘟囔著說沒有,我指著那書說,還說沒有!母親看著父親,父親這才面露難色地說,好吧,這錢以後只能讓別人賺了。

By @Leslie

開坦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過期文青 相信我,毛式坦克 59以前哈,59以後的沒開過 駕駛絕不是乙個好體驗,尤其是對乙個體型比較大的人來說。曾在其他回答裡說過,前磕手後碰肘,下硌屁股上撞頭,左右晃起來渾身都磕碰,一天下來沒幾塊青紫說明你沒開車。拉桿和掛檔極重,輕易拉不動 塞不進。晴天一腦袋土,雨天一臉泥,涉水一屁股水,開炮肚子...

家裡開棺材鋪壽衣花圈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家就是做殯葬服務的,爸爸是 仵作佬 媽媽做紙扎,說實話從事這個行業確實是暴利。只不過我認為這樣的行業不是什麼人都能接受,爸爸有時候會講起他撿shi有多千奇百怪,也有腐爛發臭,也有爆漿的,聽他說的話我挺感到心酸的,因為只要從事這一行業親戚多多少少也有忌諱,更別說是鄰居。我有時也會幫家裡看看店,其實我...

開賓士GLS是怎樣一種體驗?

西西弗斯 GLS比Q7貴太多了吧.今天去4s店看了看,好吧,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七座就是擺設,很難受,五座坐的也不舒服,外觀確實好霸氣但是確實太大不方便。還是建議S級轎車,真的舒適多了 加村老司機 按照慣例先上圖 比旁邊的gla大上好一圈 之前在北美工作的時候由於沒有買房的打算,薪資又還可以 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