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幾乎東亞人口密度遠遠大於歐美地區?

時間 2021-05-05 22:18:58

1樓:夢回大明

首先,要感謝清朝時候西班牙人從美洲給我們帶來了玉公尺紅薯土豆。這玩意兒畝產高,再貧瘠的土地都能種,一下子提高了中國這塊地的環境承載力。

唐朝叫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三十畝地才能養活一家人啊。現在呢?18億畝耕地紅線,居然就養活了14億人,人均一畝三分地就夠了。

第二,要特別強調中國的小農經濟精耕細作。如果中國是歐美的農場模式,農場主靠賣農產品發財,那肯定也養活不了這麼多人。我們是小農經濟,就算是有良田千頃的地主,也是把地分成三五畝的小塊租出去。

像極了現在的房東,就算在廣州有兩棟樓出租,自己還是只住乙個百十平方公尺的房子,開個小店樂逍遙,而不是自己蓋乙個大別墅享受。

這樣的結果,中國乙個一兩千平方公尺面積的縣,就能養活三四十萬人,這是中國黑河騰衝線以東的普遍情況。你可以看一下美國的縣,一州分百縣,乙個縣面積和中國的乙個縣也差不多。但美國一州人口,除了幾個大城市人口多,別的地方都地廣人稀,乙個縣就兩三個小鎮。

按中國的標準,美國那些小鎮都是農村。乙個小鎮六七百人,多的兩三千人。乙個美國中部大平原上的縣,就養活了一萬人,這種情況大量存在。

美國伊利諾伊州衛星圖。很平很綠很羨慕啊

著名的芝加哥就在伊利諾伊州。15萬平方公里大平原,人口1280萬,在美國算多了。可以對比中國安徽省,13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不到10萬平方公里,卻養活了6800萬人。

再看伊利諾伊州各縣人口。截了個圖,不太好看,只顯示位置、面積和人人口,表中可見,那種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只有1萬多人口的縣多的是。不是美國養不起更多人,美中國人習慣了住大房子,習慣了開農場和去大城市。

截幾個圖大家看看。

再具體一下,看看克福勞德縣。1300平方公里的面積,全境大平原,只有16355人,其中「縣城」魯濱遜有7713人。放在中國,最多也就是鄉鎮水平吧。這就是美國的普遍情況。

克勞福德縣

縣城魯濱遜,全縣城就乙個沃爾瑪超市

2樓:向陽生長

這是生存危機和文明的關係,也可以理解成生存危機和社會支援系統之間的關係。

*當人類個體面臨生存危機和現實挑戰的時候,它需要組成群體的力量來共同應對,所以它會加快繁殖的速度。

*當人類文明進化到一定程度,社會支援系統足夠豐富的時候,單一人類個體不在於依賴於客體/群體關係來共同應對的時候,它會大量的減少這種生存依賴性,所以繁殖速度會下降。

類別:同為海洋生物魚類的產卵方式和海豚的生產方式就有著顯著的不同,可以理解成文明的不同和智慧型等級的差異, 高度智慧型生物通常繁殖的速度會大量減少,因為彼此的社會支援系統會豐富,自我的應對能力也足夠強,對於族群的依賴也會相對的減少,自我抗風險能力強了,就不需要通過大量的繁殖來延續自己的生物體特徵。

*例外情況: 自然資源快速枯竭和不可抗力的變化,比如戰爭,自然災害導致的生育繁殖的快速減弱。

3樓:

這裡提一下城市。

東亞很重視公共運輸,所以:

人均對道路、停車場的需求量遠小於歐美

公共運輸在速度、安全性、成本和環保方面都比小汽車有優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時間可以用於休息或其它用途在城市直徑受到通勤時間限制的前提下,東京、上海的人口規模是那些沒有車就沒有腿的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還有一點,占地面積太大的體育運動(如足球、橄欖球、Golf)在東亞並不盛行。

4樓:江北陸遜

農業的人口承載能力遠高於牧業和漁獵。一般乙個人一年消耗的糧食在300到500斤之間,在古代中國也就是一畝到一畝半的地的產出。

但牧業需要的草場遠高於農業。一般考慮到育種死亡等因素,一戶牧民需要至少一百頭羊才能維持,這至少需要50畝以上的草場。再考慮到草場的沙化,需要流出輪場的面積,那就需要一百畝以上。

也就是說,牧場人口蓄積量只有農業的百分之一左右。

歐洲大部分都是游牧和畜牧區,只有南歐部分地區適合農耕,所以以前的人口一直比不上中亞。

但近代歐洲人口密度大增,是因為工業的人口蓄積量又遠大於農業,所以歐洲城市的人口密度現在很高。而且歐洲殖民和商業的發達,使得歐洲可以利用全球的農業資源,比如可以在北美和南美種糧食和棉花甘蔗等,沒有糧食短缺的憂慮。

這是近代歐洲人口密度趕上甚至超過中國的重要原因

5樓:li zeng

從源頭講,古代第一生產力是農業。精耕細作,輪作,修水利能夠提高畝產,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當單位面積內,增加人口消耗的口糧小於所帶來的更高效的農業耕作而增加的邊際產出時,領主的政策會鼓勵生育,以增加稅收,直到最後達到平衡。

所以古代衡量乙個地區農業發達水準的標準是該地區農業所能承載的人口密度(類似於當下人均GDP),密度越大基本是畝產越高,對於任何乙個邊界確定的帝國意味著每年入庫的總稅收最大, 國力更強盛。

歐洲中世紀後並沒有統一的帝國,沒有哪個國家擴充套件到囊括所有文明已知耕地,每個領主總可以通過封建戰爭兼併和掠奪來增加總產出,而不是像中國碰到自然的邊界,必須要提高畝產。所以歐洲在農耕文明末期人口密度小於中國。

美洲原住民1497之前還是銅器時代,後來的白人開始通過西部開發獲得更多的土地,後來漸漸演變成工業文明失去了農耕文明人口成長的動力。

中國在戰國後就碰到了天花板,一直在朝代更替中,勵精圖治,不斷提高畝產和人口密度上限。

歷史原因造成中中國人口起點高於歐美,經歷工業化初期的低死亡率高出生率的人口激勵成長階段之後,之後逐漸穩定的人口密度自然更高。

6樓:空一格

有些人給出的全球人口密度分布以國家為單位,這樣並不夠精確。比如中國,東部、西部人口密度差別是巨大的,因此不能以國家平均為單位。下圖很好地給出了世界各個地方人口密度的分布情況。

圖中箭頭表示暖流方向。大洋的暖流是給陸地帶來降雨和進行調溫的必要條件。

從這張圖可以得出幾個規律:

a、人口基本集中於水系。如1,中中國人口最密集的的地方,基本處於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2,印度、孟加拉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位於喜瑪拉亞山脈南邊的降雨帶。其他地方也大體如此,作為對比,中東和北非降雨少,人口密度也不大。

b、人口基本集中於溫暖的地方(太熱也不行)。中國1、美國5、印度北部2都處於溫帶就不用多說了,都位於我畫的黃色線內。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歐洲緯度高、人口也那麼多?

原因是歐洲西部大西洋暖流3自南向北一直吹拂歐洲大陸(特別是英國、法國),帶來降雨、並使得歐洲大陸的冬天並不是冷得出奇。最冷的地方是俄羅斯,因為大西洋暖流吹不到那裡,太平洋暖流也吹不到,所以俄羅斯的人口密度極其之低。

c、地勢較低。地勢高的地方主要是導致水汽不能上來、其次是冷、再次是紫外線等條件不利於生物生存。

東亞基本最符合ab,c三個條件。溫度合適,地勢較低、太平洋暖流源源不斷對著東亞大地吹拂,帶來大量水汽,遇到了東亞的地勢,不斷形成降雨。孕育了中國和東亞的文明,造就了非常大的人口容量。

如果東亞的人口密度模擬歐美,多少人口合適呢?

戰鬥雞 按照同緯度亞洲東部的人口密度歐洲人口嚴重過剩只有北緯40度的亞洲東部和歐洲人口密度基本相當 北緯50度歐洲人口密度遠遠超過亞洲東部北緯60度歐洲人口密度遠遠超過亞洲東部 美?怎麼比如果把五月花號之前的時間的本地人及其後代全部清零那麼就只取決於移民了從水資源和耕地來說北美略優於同緯度亞洲東部 ...

人口密度增加是否會導致環境惡化?

精進雜談 相比於人口總量的增加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人類的生活方式實際關乎更多。據計算,如果今天活著的每個人都享受北美人 西歐人 日本人和澳洲人的生活方式,全球資源消費量將上公升11倍。這就相當於世界人口從70億突然暴漲到720億。如果人口增長是乙個物種成功的標尺,那麼對智人來說,20世紀簡直是驚人地成...

日本為何不實行計畫生育,而且人口密度這麼大?

日本不是不實行計畫生育,問為何不的人,你是不是太年輕,然後又不願意去了解歷史?日本實行過計畫生育,中國計畫生育是跟日本學的。美中國人還就日本的計畫生育寫了Family planning 一書和許多研究。 PazeniYep 計畫生育是典型的一刀切政策,實行計畫生育實在是中國的無奈之舉。我們國家實行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