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近幾年大陸不少年輕人說話時,喜歡在動詞前加個「有」字,而以前的人卻沒有這個用語習慣?

時間 2021-05-11 23:49:08

1樓:葉劍飛

很多人提到了台灣影響,其實不對,至少不完全正確。這種用法應該是南方方言影響。

無論是閩語還是粵語,「有」都可表示「沒有」的反義詞,而且關鍵是在閩語和粵語裡面的「有」字是必須的,不可以省略。

否定句:張三沒有來過這裡。

閩語/粵語肯定句:張三來過這裡。

普通話肯定句:張三來過這裡。

否定句:我見過小明。

閩語/粵語肯定句:我見過小明。

普通話肯定句:我見過小明。

否定句:我明天打算去見小明。

閩語/粵語肯定句:我明天打算去見小明。

普通話肯定句:我明天打算去見小明。

有些北方朋友無法理解這麼表述,甚至會問我如果在福建/廣東一帶堅持不說「有」會什麼後果。

如果這位福建/廣東人的普通話水平不高,後果就是這樣子的:

北方人:我見過小明。

福建/廣東人:到底有沒有見過?說清楚。

北方人:見過。

福建/廣東人:到底是有見過還是沒見過?

北方人:見過啊!

福建/廣東人:回答「有」或者「沒有」。

北方人:??????

2樓:貓蟲

確實是學的台灣腔,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早年間台灣綜藝發達,大陸的綜藝節目全方位學台灣。

現在電視綜藝的影響力低了,但是當年受台灣綜藝影響的人長大了,擴大了這種說話習慣的影響力

3樓:Pteraoron

是「沒有」的類推產物,在台灣普通話(「國語」)的影響下。

有趣的是,表示完成體的否定的來自的雙音節化(受到了下述的影響),而這個來自的俗音滯古;表示存在性/持有性的否定的和來自的訛變,最終來自+。兩者本身是不同源的,然而後來互相影響了。

為什麼最近幾年這麼高調的說要維護南海權益,而不去強調收復台灣,南海要比收復台灣的動武可能性要大很多!?

餘鵬 第一,台灣問題的緊迫程度並沒有表面化,沒有必要去額外增加緊張度。注意新聞,目前在搞緊張的是叛亂勢力,不是大陸。第二,台灣問題的解決方針已定。還是注意公開新聞,國台辦幾乎已經不再主導對台政策,往年台灣遭災大陸採購的現象,自15年後也沒出現,有的也僅僅是象徵性數量,比如500噸 也就是10個貨櫃。...

為什麼現在的大人很喜歡讓年輕人忍,說年輕人出了社會一定會吃虧?

小杯可樂 因為吃虧確實是免不了的。學校裡學的東西能運用到職場上的本來就不多,早一點認清這點,以及早一點明白吃虧是不可避免的,有助於降低期待值,少一點抱怨。沒有誰有義務如你的父母,不佔你的便宜。確是有無良父母,那是另外的話題。人敬你重你,很大可能是從你這裡能得到利。利,不侷限於物質方面。比如漂亮的女孩...

為什麼在工作幾年後,年輕人容易開始失去鬥志?

Jay young 壓力不夠,工作幾年,基本在舒適圈了,能躺著又為什麼要去找不舒服呢,外面的世界又有風險性,很多人說要去嘗試,大部分都是說說而已,畢竟既不知道去了會怎樣,現狀又已經適應,當然這種適應不見得是好事,可以想象十年後的生活,可能就有動力了 仄言 老闆 你看這個餅,大不大,上面的蔥花香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