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的極致必須是死亡嗎?

時間 2021-05-11 23:46:02

1樓:Pescado

悲劇通常有兩種終結的方式。一種是莎士比亞式,一種是契訶夫式。莎士比亞悲劇結束時,儘管天空上也許盤旋著某種正義,舞台上卻已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屍體。

契訶夫式的悲劇則與之相反,結尾時每個人都感到了幻滅、苦澀、心碎、失望,精疲力竭,但是都還活著。

2樓:黎塞留

悲劇的本質不是悲傷,而是絕望——無能為力、無處可逃。

所有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喪失了主觀能動性,悲劇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高潮。

就好比經濟學中的「公地悲劇」:

儘管公共草場的承載能力已經突破極限,生態災難近在眼前——但現在,如果我多養一頭牛,新增收益全部歸我,而破壞草場的成本則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

結局必然每個人都「多養一頭,再多養一頭...」

系統性地崩潰,這便是悲劇的極致。

3樓:Dora

比死亡更極致的或者是生存著但沒有希望,或者是一地雞毛到不想動彈,或者是不由衷。

有些情況下,生死鴻溝反而是悲劇最好的阻斷機制,可以百分百避免硃砂痣變成蚊子血,《鐵達尼號》裡生死相隔是傑克羅絲最好的歸宿,白月光一生一世高掛天心,永永遠遠是最好的那乙個,回憶起來不乏美感,悲劇的核心,不一定是悲劇。

4樓:tassel

悲劇是對一段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悲劇主要是嚴肅,很多悲劇甚至是圓滿的結尾,我認為悲劇的極致是倫理道德或者人物關係達到最大程度的破壞,死亡通常是人物在遭受最大的不幸式的選擇。

你可以說極致是她遭遇的不幸,而不是她的死亡。

5樓:123654

不可否認,面對過往的悲劇和失落,以一種形式,自我毀滅,和破壞正常生活的秩序。每天上演,發揮到極致。戲劇般的做著荒誕,令人難人理解的事。

說白了,就是太敏感,太情緒化,太自我,欠缺溫暖,總是孤獨,缺失關心。藉由一件事,盲目性讓自己成為乙個角色,然後設立個舞台,成為我行我素的演員表演,到生命結束,社會這樣的人太多了。對於我來說,雖然有強大精神支援,但是,無一倖免。

辦法總會有的,約束自己,培養內在的涵養,追求自己卓越的幸福。規劃乙個完美的人生。以目標努力,比如,掙他乙個億!

開玩笑。

6樓:Nicole

不是吧,我覺得最好都活著,但是愛情劇裡愛而不得,支離破碎,相互折磨,政治劇裡壞人遺千年,好人卻淪為囚犯,縱然所有人都知道好壞,卻依舊無法讓壞人得到應有的制裁

7樓:顏辭

可以玩玩異域鎮魂曲。

主人公不會真正死亡,而他所經歷的是我見識過的最可怕的悲劇。

我個人認為死亡是約束存在體使其不至於過於悲劇的保險絲。

死亡是一切的結束嗎?

在死亡之後是否存在更令人絕望的悲劇?

那悲劇是否就是每乙個人的存在?

8樓:小龍

不是可以這麼說。人最大痛苦不在死亡,而是在於忍受苦難,像《活著》里福貴家破人亡,難道死亡不比這更輕鬆嗎?

其實就文學而言,西方文學總是喜歡以死亡做結,比如《堂吉訶德》《少年維特》。本身反映了東西方文學對於死亡,對於悲劇的不同看法。

但是就我個人認為,悲劇的極致不該是死亡,而是活著,而是與喜劇的極端對立。

之前我看過一段話大概是這樣:

我最討厭看到的,即是尊嚴者為生活所擊倒,跪下了自己的雙膝

諂媚者在生死關頭選擇了大義

悲劇應該是是反常吧,一切使人快樂的東西反過來又成為他痛苦的根源,這才是悲劇吧。

9樓:貓痕

死亡是悲劇裡最幸福的人才能享受的,而極致是看著他們在死亡裡享受而自己又不得不活下去的人。

應該說,死亡是原來製造一種悲劇的,而它本身卻是世上很美的一件事。

10樓:明靜忠

有。比如說《かぐや姫》。

作為月亮公主,顯然,她是不會死的。而身為父母的竹取翁嫗、青梅竹馬的鄰家小哥、身邊侍奉的丫頭,乃至接觸的所有人,在她羽化公升仙(不僅不是死亡,反而是永生)之時,都活得好好的。

然並卵。

這裡摘一下以前的感受,可略知一二:

現在來看,輝夜姬故事中所有的意象,竹取翁嫗、田舍宮闈、農家夥伴,官家貴人,白雪封山,春日櫻樹——這一切看來都沒什麼意義。因為它們在結局面前都如此不值一提——沒有辦法抗拒。「至少我經歷了」這樣的說辭只不過是自我安慰而已,同樣也是於事徒勞。

當你的一切都被否定、而且再沒有機會挽回時,這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如果要說輝夜姬的悲劇是誰造成的,我以為這是生而為人或者就是純粹的「生」所不可避免的。儘管其內涵並不僅限於,但是如果要模擬輝夜姬結局的話,那就是「死亡」。死亡的杯具是誰造成的呢?

誰也造成不了,每個人所必經的常態,卻仍然是最令人傷感之事。其實單是純粹想像一下就令人不寒而慄了:「沒有意識,失去一切,並且保持永遠(請想像永遠)」——對普通人來說,即使是乏善可陳的平凡一生,臨去時也不免留戀和遺憾,複雜的情緒至今生人不能意會。

我們對生的渴望往往比我們想的要強烈的多——那種外物紛繁,大千世界,然卻與自己無關的怨情很多人表達過,朱自清的「我什麼也沒有」,歸有光的「庭有枇杷樹」,都是類似的情感。結尾時的輝夜姬對著身後的人事流下了淚水——自是一種很純粹的依戀哀婉之情。我想不僅是為她自身。

她在高空之上俯瞰,顯得世上一切都是那麼空洞,那些流動的景象最終卻都要歸於塵土,沒有理由,就是這樣殘酷。

主題曲的童謠也是一樣,清唱的人聲與哀婉的曲調顯示出空虛與樸素,夜寂之時甚至有不寒而慄之感。

遺憾的是輝夜姬的境遇,藉著奇幻的背景,表達出了一種甚至超脫於死亡之上的哀怨之情——從過程上來,她經歷了,但從結果來看——這經歷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毫無意義——所有一切都永遠地從她身上消失,她什麼也做不了,只能被動的接受,並且是必然的。

如若她只是死亡的話,那也就罷了——但是她的死亡卻仍繼續擁有意識。這種意識是純粹的負面而又消極的情緒:渴望、嚮往而不得,急切、無奈,轉而悲傷、怨恨、痛苦——而且這種折磨也是永久性的——她永遠要承受這種折磨,永遠——直到她想通為止,可是想通也無意義——因為她已經死了。

就是這麼令人絕望。

11樓:豆大福

悲劇有死亡,也有不死而亡。美麗被撕碎當然是悲劇,然而那是暴力的、古希臘式的、死亡式的悲劇。

而更讓我難過的是看一朵花,在時光裡枯萎,卻仍然楞簌簌地活著。她生命的尊嚴被消磨得只剩下了生命本身。她的生活沒有意義。她不死而亡。

我在猶豫該不該把她摘下,讓她醜陋乾癟的身體順水流走,以此結束這個尷尬的生命。

摘了,是賜她死亡。不摘,就是要看她不死而亡。哪個才是悲劇?

魯迅的《傷逝》。我讀得最苦。

裡面寫了死亡,也寫了不死而亡。

大膽自由戀愛走到一起的涓生和子君,卻被生活磨礪得粗糙、疲憊。主人公涓生「沒有一間靜室」,「 屋子裡總是散亂著碗碟,瀰漫著煤煙,使人不能安心做事。」

他與子君生活窘迫,還常常為養的小油雞跟鄰居小官太太吵架。養了乙隻小哈巴狗叫「阿隨」,但涓生卻並不喜歡這個名字。

與子君的生活,便是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做飯、吃飯。而「子君的功業,彷彿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 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

因為小狗阿隨吃不飽,瘦得可憐,子君受不住鄰居太太的奚落嗤笑,有了肉要先給阿隨。而油雞又吃涓生的剩飯。涓生感嘆:

人類在宇宙間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

後來實在窘迫,就把油雞殺了吃了。再後來, 再沒有食物給阿隨。於是涓生用包袱蒙著阿隨的頭把他帶到郊外放了。

阿隨偏要追上來。涓生只得把小狗活埋,「推在乙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裡。」

痛苦的涓生用工作來麻木自己。無可工作的時候,就「孤身枯坐,回憶從前」。想到「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

儘管他也知道,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在這種生活裡,涓生「期待著新的東西到來,無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無非是死的寂靜。」 涓生察覺了生活的不幸與無望,想與子君分開,卻躊躇不決, 「當決心要說的時候,看見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只得暫且改作勉強的歡容」。

子君也察覺了涓生的漸漸冷淡,於是開始百般考驗涓生的溫存,「逼(涓生)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而涓生自恨「沒有勇氣,而苟安於虛偽」,罵自己不是人,甚至在腦海裡構想出子君的死做安慰,「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

終於,在子君的盤問下,涓生說出了那句驚天動地的話:

我不愛你了。

他決心與子君分開。他想:「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而一旦「走出這個冰冷的家」,「便輕如行雲,漂浮空際,上有蔚藍的天,下是深山大海,廣廈高樓,戰場,電單車,洋場,公館,晴明的鬧市,黑暗的夜…… 」

事情並非如此。

離開後,子君遭受到的,「只是她父親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虛空。負著虛空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

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

子君默默地死了。

涓生自責不該說出已經不愛的真相:「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如果真實可以寶貴,這在子君就不該是乙個沉重的空虛。」

結尾是涓生著名的自白:

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子君和涓生二人,一死一生,不知哪個更是悲劇的極致?

哦對了,那只被活埋的小狗阿隨,居然沒有死,依然一跳一跳找回家來。只是已經瘦的不成了樣子。他也還活著。

12樓:宇宙皮皮孫

我認為悲劇的極致不是體現在結果上,哈姆雷特最後死了,駱駝祥子最後沒死,但他們都是悲劇而且是很好的悲劇。悲劇的極致是乙個過程性的東西,毀滅美的一面的過程,就像哈姆雷特真正讓人覺得痛苦的是奧菲利亞自殺,王后飲毒酒自殺,雷歐提斯被毒劍刺中。哈姆雷特在復仇的過程中摧毀了美,這是最讓人痛苦的。

13樓:幾噸

當然不是

悲劇所悲之處就在於將美好的東西打破,並呈現給世人看以中中國人一貫的思想慣性來看,大部分經典的悲劇都還會為了給觀眾和讀者以情感寄託經常會盡量完善美化結局,例如《竇娥冤》,六月飛雪,但最終還是案情重審沉冤得雪,又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人都死了,最後不也是化成蝴蝶在一起,這裡所謂的悲劇,實際都會給讀者一點念想,作為情感寄託,這才符合大團圓的思維模式。

其實西方的悲劇,應該更會符合題主的想法,悲的徹底,其極致也不在於死亡

愛情故事要想成為經典,必須是悲劇嗎?

一代宗師羅師傅 因為一段感情沒有結果,才會讓人去想如果當時繼續了會怎麼樣,不然就會有娶的都不是最愛的,無能為力的年紀遇到了喜歡的人,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刻骨銘心的 你的名字 可不是悲劇收尾呢,這不妨礙這部電影成為動畫歷史上的經典。貌似還有其他的想多寫幾個反例,怎麼想不起來了?算了 涼風有性 施主,一入此...

如何看待雪莉的死亡?悲劇背後的根源是什麼?

小寶 其實背後的根源就是,太早出道了,這麼小的年紀就要養活一家人,11歲正是需要家人關懷的時候她卻要養活一家人。出道早必定讀書少,讀書少的人她的三觀就很難形成,這是聽李玫瑾老師說的。跟男友分手應該也有關係,她自小缺愛,長大以後但凡對她好那麼一點點的男人她就會愛的義無反顧,跟崔子分手對她影響肯定也是很...

兵役登記是必須。服兵役是必須的嗎?

羽灰白律 兵役登記是法律要求的,是必須要的,18歲成年都要進行兵役登記,個人可以帶上學歷證明 戶口本 身份證去武裝部 徵兵辦進行登記,也可以自己在 全國徵兵網 上自行登記。如果沒兵役登記,可以進行補登記。雖然服兵役是公民義務,但現在也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去,每次徵兵都是有名額的,只有通過體檢 政審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