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現實生活和修行?

時間 2021-05-11 17:42:26

1樓:意易

專注。專注是現實生活和修行的連線點。

忙的時候,就專注於手邊的俗務,全身心投入地忙,除此之外,不要有其他雜念。閒的時候就專注於修行,摒棄所有念頭。那麼,什麼才是修行?

可以說來話長,也可以拈花一笑,這就要憑個人緣法,若德行足夠,疑情不消,自會遇真法,入真修。

2樓:白鏡衍

能平衡,是從修行的果上來說的。

而事實上從因上來說,現實生活和修行的平衡難度很大,在修行的一開始或者過程中,必須有捨棄一切世俗貪欲享受的堅固出離心才能入道。

心上是要有乙個重要性的抉擇在倆者之間,在一開始並非是完全放棄另一樣。慢慢的隨著修行的默默用功深入,生活裡的對境可以用來檢驗修行是修行的好材料。

願共同增上!

3樓:蒙田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4樓:

與其說平衡,不如講統一。

順道而為、順其自然的生活,即是修行。

當你合於自然,也就無所謂生活與修行的概念了。

因為那時生活本身就是修行。

5樓:拋磚者

修行就是養成活在當下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能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關注當下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本身就是修行。例如,刷碗知道刷碗的每一細節,尿尿知道尿尿的每一細節,上樓梯知道上樓梯的每一細節,出門散步能聽見鳥叫,或者任何聲音。聞見花香,看到樹等等。

相反,如果在寺,打坐,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思前想後。也不是修行。

6樓:甚誰

現實生活原本與修行是不衝突的,修行是可以幫助平衡現實生活的。

假如對你來說這個問題很大,多半的原因是:你的修行是形式性質的,所以對生活的形式會造成干擾,形成衝突。

7樓:江秀英

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是把生活和修行割裂開來,覺得修行就要有個樣子有個形式,一定要靜坐念經拜佛等才是修行。這種最容易選成自我和社會的矛盾。比如大家不支援我,我沒有時間修行這是不懂佛佛法是心法,修行就在生活得每乙個當下,自己產生各種惰緒,出現的各種念頭,自己與環境產生矛盾時,去看清這些,發現其錯誤之處,並去改正它的過程就是修行。如果念

8樓:

生活才是最大的修行。

你認為的修行可能是狹義的修行吧。廣義的修行包括念經修煉,更重要是通過生活來體悟,驗證,加深體驗,

所以不要覺得生活會浪費修煉的時間,恰恰是生活才讓狹義的修行有了成長的空間。

就好像做數學題,你在書上學了知識點,還需要刷題,做題。看起來做題沒有學習,但恰恰是做題,讓知識點有更深的體悟。

9樓:清淨遍觀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模式。越想有乙個模式就越難平衡。

但作為修行者,早期還是會有自己的模式。這裡只能說總體的原則,要靠自己靈活把握。

1、智慧型為先導。通過聞思盡量領會和通達究竟的真相的描述,熟悉心路的歷程——方向正確(正見)是一切修行成功的關鍵!

2、合理安排自的生活。在徹證之前,我們還是受身體各種感受的影響。如果照顧不好自己的身體,心態不可能平穩,修行也不會成功。

道家經常講「性命雙修」,就是這個原因。佛家也會講使身心平衡的中道非常重要。總體原則是儘量減少分別執著引發內心的糾結和混亂(煩惱)。

這需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可以參考其他人的方法,但千萬不要模仿!

3、要想修行成就,都需要進入覺性專一明清的狀態——一般稱為禪定、打坐、瑜伽等。修行開始所用的方法有很多很多,也會有一些模式。選擇哪個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最後逐漸都會趨向近似的狀態。

至於能否最後成功,還是要看智慧型的層次。

10樓:獨行客

生活本身就是修行。讓自己可以過得更好更自在,就像是論語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就是修行的乙個標準

11樓:六耳鼠

修行,業餘的,是一輩子的事,所以,不用急。

至於成果,多一點、少一點,沒什麼太大的差別,沒所謂了。

所以,開心去生活吧——只要沒忘就好。

參考賈島的詩: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原。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12樓:黑攝會

修行無非是靜定慧

靜可以觀呼吸

定可以走路數一二一,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慧就化解煩惱

還有乙個戒,吃素,一天兩餐

慢慢調整自己的習慣就好了

但生活勞碌,命功不好修,還是以性功為主

磨鍊自己的心性,寡欲少言,對境無心

當然在證悟方面需要過來人指點

你需要加入修行群

13樓:心靈

需要「正知見」,迷信的人無法平衡,必須懂得什麼是修行,如何是正修。很多人在初期看山是山的階段還好,一旦到達看山不是山,上不去下不來的時候就無法平衡了,因為知道了些真相,可是又不能透徹,又接受不了虛妄的生活,這個時候特別容易走偏。關鍵不要去認定任何東西,不要認為空對,也不要認為有對,修行的整個過程都要「存疑」,慢慢自己去驗證。

多看佛經,大德言論,提高自己的正知見,知見如引路明燈,可以為修行護航!

14樓:無腳太極鳥

取決於你對修行的態度。

佛家修行,偏重出世。當年釋迦牟尼,有感於生老病死苦,出家修行,遠離現實,他的徒子徒孫很自然地,這樣出世。

佛家發展到現在,也講究入世。有道者說,釋迦牟尼不是僧侶,而是從貴族到僧侶。 他已經體會到紅塵中種種榮華富貴,發現這些解決不了他的問題,然後才出世修行的。

很多修行者只看到釋迦出家修行,卻忘了他原本是貴族。以為他後半生出家,才是修行。

另,釋迦出家後,先學七十二家外道,最後才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

如果沒有學這七十二家外道,他能成佛嗎?

只看他的後半生,或者最後階段,以為這才是修行,這種看法是不完整。

釋迦的生命歷程,作為人,是乙個完整的過程。機械地效仿,容易鸚鵡學舌。

修行最終要落到自己這個生命體上,從當下開始。

至於道家修行,老莊思想中沒有出世一說,後來佛家傳入中國,才有了入世出世之分別。那麼,道家講究的是兼顧入世出世。

我隨太極學彷彿先生陸錦川修行多年,他提出的目標是,入世不迷,出世不惑。

現實生活屬於於入世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修行,並修到真實功德呢?

我也是一名大一大學生,座標廣州,作為你的同齡人,學佛是一輩子的事情,很容易失去,或者今天,明天,不久的將來。記得珍惜現在擁有的善良的心。你應該看過佛入滅前說的末法時期,如今學佛需謹慎。要大悲為本,眾善奉行,眾惡毋作,一生都要三省吾身,可謂修行。這需要很長的實踐,我週末沒課會在寺廟當一下義工,聽一下僧...

如何平衡現實和情懷?

sway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為慾望會逐漸膨脹。想要平衡現實和情懷,首先要正視自己,認清自己,在自身的能力之上,合理的制定目標。在一次次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會形成強大的自信,一種對生活與自身的掌控感 彼時,你的情懷 所謂的詩和遠方,是可以預見的未來,也是即將到來的現實生活。 幸運的盧克 千萬不要用夢...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識別Brony?

牙疼 想了一些主動的方法 路人的場合 1.放自助餐廳歌,如果是brony大概會跺腳2.伸拳頭,如果和你碰蹄了,有可能是brony3.如果對方願意表明身份就簡單了 注意書包掛飾,髮夾等。特別的,有一些用迷你小馬做的掛件或手機殼,並不僅僅brony才會用 好朋友的場合 1.一起去玩具店,觀察對梳頭馬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