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較現代人的精神困苦與老一輩人的物質匱乏?

時間 2021-05-11 13:31:43

1樓:

似乎無論是哪個階層,「笑」這一動作的誘因,很少是成功的喜悅、幸福感、感動等等。

大多數的「笑「往往是用娛樂節目人為創造的。

2樓:奕煊

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人心出了問題物質多麼豐富也感覺不到快樂,匱乏的年代反而沒有現在的問題多。

3樓:JiangQS

人的精神和人的物質生活方式不應該是割裂的。是老一輩人共同的貧乏的物質基礎決定了他們改變自己生活的堅定理想,和相應的樸實的奮鬥精神。

而我們這一代人呢?成長在物質不匱乏的年代,不曾面臨過大的生活或家國危機,故沒有堅定統一的精神信念是自然的。有些人受老一輩人感染,追求平等和物質進步;有些人受西方感染,追求自由民主;有些人被家國情懷歷史文化薰陶追求民族復興;還有些人享受自己安逸的生活不去思考那些形而上的意識形態或者巨集大敘事;即使感到空虛,那也只是一種美好的停頓,像是未經過風雨的花朵的惆悵。

這一切都是合理的,是不應被他人指責的,所以何來精神困苦之說呢?

這世界上有太多值得追求的東西了,並不一定非得是一種主義。所以兩代人的追求雖然不同,但在我看來其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充滿了美好的對生活的嚮往。

4樓:兌澤

這沒什麼可比性,老一代更注重精神本質、樸實無華,現代更多注重光鮮亮麗的外表與內在。這是一種時代變化,但我認為老一代人的東西會得到弘揚的,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看似華麗,實則空虛,而空虛時所找的依託需從不經時間變化的事物身上尋找。

5樓:明天狂風暴雨

年輕人與老年人都物質困乏,因為我們是窮人嘛物質困乏也就造成了精神匱乏

所以,老一輩是不是比年輕人更加幸福,更加安貧樂道,我不知道。

如何比較現代人的物質匱乏與老一輩人的物質匱乏?要好答得多。

6樓:一二三四 五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難題,物質需求解決了才有精神需求,可能精神需求在下乙個時代滿足了,就提出自我實現的需求。時代讓大多數的人的困惑是差不多的,用一句話來說,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想得太多。老一輩人的物質匱乏讓他們感慨現在物欲橫流的世界,現代人的精神匱乏不妨多讀書,從讀書的過程和生活中讀自己。

7樓:無所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

老一代物質匱乏,精神世界也絕對不如現在的年輕人。生理需求都不能滿足,何談精神呢。不要去看書所寫的內容,自己可以去問問自己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平凡的人。

精神困苦和物質匱乏很難說哪乙個更痛苦。物質匱乏,必然伴隨著精神匱乏。精神困苦的基礎必然是物質富足。看起來,似乎物質匱乏更慘一點。但實際上這兩者真的差不多。

人的適應能力很強的,現在的黃昏戀不就是在說明:在物質富足的情況下,老人其實也有精神的需求。不能說精神困苦和物質匱乏的痛苦有什麼高下之分。

時代影響了每個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痛苦,僅此而已。

8樓:雲悠水澈

物質匱乏不一定就精神豐富,自我感覺的滿足或充實也同樣不是,也不值得嚮往。物質和精神也不能截然二分,盲目對立。

正如上面 Leoplod 所說,沒啥價值。

有價值的是怎樣才是真正的美好和道路。

9樓:冬葵夏至

謝不邀!

不必糾結!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所面臨的問題,老一輩人物質貧乏不代表他們精神富足and抗壓能力強,人性千百年來沒有變過,並且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所呈現的精神狀態也是不一樣的。

老一輩人所面臨的是吃飯、傳宗接代等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當這種事情佔據你所有的精力時候,你是沒有美國時間去迷茫空虛的,更沒有什麼追求夢想的想法和機會,所以現代人和老一輩人時代不一樣,所處的大環境也不一樣,其實沒有放在一起對比的意義。

年輕人的飽飯後的空虛和矯情確實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但這也說明了國家的進步,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是乙個好的現象。

90後是在物質條件相對較好的環境中長大,物質的滿足讓其對精神滿足更加渴求,所以高階的精神生活在其生活中更重要,自我追求和社會成就貌似就成了必須品,但是。。。結果因人而異吧!

試想你從小生活順遂,從出生到畢業前都被家長和老師全力愛護著,對未來生活和夢想有無限嚮往,但畢業後,你從象牙塔猛然被空降到了野生動物世界中,遊戲規則改變,在這個信奉達爾文主義的適者生存環境中,面臨的是突如其來的降維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抗打擊能力弱是很自然的事情,建立自我心理防線,提高生存能力成了主要任務。

身邊90後基本都是獨生子女,被家裡六個錢包供養,從某種意義上在應對金錢打擊,抗壓能力更強。憂鬱、失落者一般是沒有目標者或者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被打擊到自閉的弱者,這類人只是普通人,沒有強者那種與天、地、自己鬥爭的精神,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生物其實都是普通動物(當然包括我),普通的我們最日常的狀態就是空虛、茫然、膚淺和無意義的忙碌,所以不要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有什麼誤解,做人嘛,開心就好!!!

10樓:一眼千年

其實這是個偽命題,你說封建時代的人精神困苦嗎,很困苦,物質匱乏嗎,很匱乏,只是物質匱乏這個主要矛盾掩蓋了精神上的匱乏。現代社會精神困苦是因為物質生活得到了基本滿足,我們才能追求精神的訴求,這是一種進步,但是我們為什麼會感覺精神困苦呢,這應該反應的還是社會現實,社會的普遍焦慮,我們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我們希望得到,希望追求的外物卻越來越多了。金錢是衡量社會地位的乙個重要標誌,所以我們都追求金錢,追求地位,但是你越是追求外部的東西,你內在其實會越感到空虛,因為外部的那些東西不是真的屬於你自己的,你也感覺不到自己本身,而只有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才能不使自己的精神空虛,這有點類似於抑制慾望,尋找自身。

11樓:霖達爾

現代人的精神困苦,是普遍問題,是世界性問題,不是中國才有的問題。二戰後的西方也面臨普遍的年輕人的「精神困苦」問題,所以有頹廢派的寫作,有存在主義的思潮(當然,這只是粗略地說)。老一輩的所謂「抗壓」,也不是因為他們精神豐富,或者堅韌。

只是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想那麼多,因為眼前的生活困苦已經很大,可選擇的很少,想也沒有用。

但如果更多的了解當時"知青」的群體,也就是知識青年被號召去各地貧苦地區參與勞動,他們的精神世界是遠比現在的絕大多數青年困苦得多,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青春就會在一片荒蕪中消磨,而你沒有選擇。

這很像當代的年輕人在大城市裡的迷失,但遇見的困境不一樣。當代的年輕人其實是為選擇太多所累,被對多元性不友好的社會所累,這點可能在中國更加的突出。就是你看似有很多選擇,其實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可以選擇的。

這是和老一輩的「根本無法選擇」是有本質區別的。你可以說是老一輩相對麻木,而現在的年輕人相對敏感;你也可以說成是他們堅韌,而我們脆弱。這只是一件事的很多種去看的層面。

我覺得當代人的精神困苦,本質上有「求不得」的問題。人不怕貧窮,但是怕不平均。當你身邊的人都處在同乙個匱乏的物質層面時,你不會覺得自己匱乏。

沒有對比,就不容易有更大的傷害。而當代的資訊化,經濟化,現代化,都市化的程序裡,每個人的物質生活被很大地提公升,但是很多人比很多人提公升得更多,更快。

這就像我第一次夜半走在倫敦街頭,路過聖保羅大教堂,一路是花崗石的房子,華麗的雕塑,琳琅滿目的精緻商品,我的確欣賞了這個城市的美,但我也覺得自我的渺小,覺得自己和這樣的世界格格不入,因為這樣的繁華,是我所還沒有適應的。

所以我覺得,痛苦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們不能拿一代人的傷痕去對比一代人,從而得出誰得更對,這樣的對比也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不能因為我們今日有別的現代的問題,就小覷了百年來的戰爭和運動,給我過去的很多代人留下的創傷;但同樣的,(雖然可能被罵),我們也不應該只抓著之前時代的刻骨銘心,而掩蓋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不能因為別人曾經更痛,我的痛苦就不是痛苦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也不會去寫: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卻是各有各的不幸。

而再深入一點去講,我個人感覺,國內的各方面的意識形態,和教育的模式,都導致了個人的問題被縮小化,平面化。其實每一代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正視。我們的話語體系裡,就容易讓一件事大事化小,最終變得微不足道,從而缺乏了對個體的尊重。

「你看別人****,你這才算啥?」或,「你是沒過過苦日子,所以現在這樣不珍惜。」等等,能聽到的不友善的言論其實可以更多。

而對於此,我想說的是,我不是別人,所以我過不了別人的生活。而如果我沒有過過苦日子,那也是真的沒過過,能選擇的很多,就會不懂得取捨。這就是世間常態。

但我吃虧,做錯,依舊會內疚,會受傷,會痛心疾首,而這種傷痛,也會讓我一蹶不振,或者自尋短見。實際上,我或許不過只是想為自己的存在找個理由,能讓只要不觸犯法律的生活方式,就能獲得尊重。

12樓:項天鷹

這個問題的語境中的所謂「現代人」和「老一輩人」,都是隨手畫出來的根本無法界定的概念。

每個人類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時代沒有。一家之內的每個人的精神狀態都千差萬別,更遑論一國的人。

13樓:陳麟

這個問題真他媽的好。

有部電影叫《狗十三》,每代人的遭遇各有所不同,也就是每代人都是具備鮮明的時代經歷的。

如果跳出去,就會瞬間理解了狗十三的爸爸,反而會覺得我也是女主角一般的嬌換而自責,但如果深陷自我一代的環境情景中,就會覺得父親的作為是無法理解女兒是上一輩的強權。

但實際上,這部影片如果設定乙個第三代呢?是不是就成了物質匱乏、精神困苦、超精神困苦?抑鬱症在二百年前可能還沒有概念呢。

如何看待?

放在時間長河中,都是屁大點事。

單獨拎出鏡頭聚焦,一部時代碰撞的大戲。

14樓:

是的,失落源於文化的缺失,就是膚淺,就像驚濤巨浪,永遠在海面,大海深處必然是寧靜的。

現代人接觸的思想太多,頭腦風暴,接觸的知識豐富遠超前人。但思想是大腦的活動,所以現代人大腦更凌亂,能動不能靜,動多了就會累,累了還停不下來,故而茫然空虛,久了自然就容易抑鬱。

15樓:

都苦。老一輩人捱過餓,所以覺得現在年輕人的這些苦都是吃飽了撐的,讓他在這個環境下長大試試……

年輕人羨慕老一輩那時候簡單純粹,只需要考慮填飽肚子,年輕人去經歷試試……

沒有哪一種更值得驕傲,人生即苦,多點寬容吧,都不容易。

現代人的精神空虛有多嚴重?

張劍秋 勤儉節約的意義和價值對於公眾而言,滄海一粟或許根本不值一提?又為什麼有必要提倡?因為揮霍無度是戕害個人性情的直接性利器。防微杜漸,肇端毫末,故劉玄德誡子曰 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生存境界目測可分三種 一 環境逼迫,四面楚歌草木皆兵,所以苦力應付 二 絞盡腦汁,福禍相依得失代迭,因此...

現代人如何看待精神病患者?

至安 對精神病的定義是什麼?做出與大部分人不同的行為,與社會大部分群體價值發生衝突,因為與我們不同,所以我們判定他們不正常,送往精神病院,但我們在他們眼中又是正常的嗎? 書噠噠 我是個多年重度抑鬱症患者。這幾年我乙個朋友都沒有,所有人不願聽我超過三句話,連親生父母都不願管我,關係直接掰了,老師朋友親...

現代人是如何進化出不怕死的精神,

你對本能的理解有一點點偏差,生存並不是每個生物個體都具有出的本能行為。生物的本能是繁衍,也就是留下後代,而生存是為了這個本能的行為表現和結果。有些生物個體會為了整個物種繁衍,而做出犧牲。這種犧牲的行為在進化過程中不斷的固化,由於對整個物種有利,而得到了儲存。例如,動物的有些行為會貌似很反常,例如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