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不走南下攻楚的迂迴包抄路線,和西楚對戰情況下還要分兵攻打魏趙諸國,不大大增加了作戰難度麼?

時間 2021-05-30 14:01:17

1樓:傳說中的KAG

這個問題有價值,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請看圖

劉邦其實是乙個非常善於把「敵人」變成「朋友」的人

所以劉邦最初出關的時候並沒有先搞其他諸侯的理由

促使他分兵北上的重要原因是,西魏王叛變了!

西魏王魏豹在彭城之戰中,見證了項羽用三萬精兵逆天翻盤的戰績,從此不再相信劉邦能取勝,加上他自己的一點野心,於是準備在劉邦和項羽對峙期間,從他的領地河東出兵,奪取關中

此時由於劉邦主力都在滎陽一帶,所以關中空虛,一旦魏豹成功,那麼劉邦的主力將陷入兩面夾擊,腹背受敵的境地,而且關中丟失也會讓他喪失維持軍隊的補給基地

劉邦於是火Superb上自己最好的將軍韓信去阻擋魏豹!

然後韓信非常漂亮的完成了任務,一口氣將西魏國給滅了……

西魏被滅掉的遷徙,佔據河北的趙王,派遣了軍隊去支援西魏,也就是史書上記載的「代相夏說」,這時的「代國」實際上就是趙國的附庸國,趙國不願意看漢軍獨吞西魏國的領地,於是讓代地的軍隊南下,結果被韓信滅了……

所以,趙王此刻雖然沒有明確與劉邦宣戰,但劉邦和趙王已經實際交兵了……

當然,即便如此,劉邦依然可以選擇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畢竟趙國雖然不親漢,但也不親楚,在立場上是可以保持中立的。

但這時候,韓信向劉邦提出了乙個大戰略規劃,他讓劉邦給他增兵三萬,他就有把握拿下整個河北!韓信的慫恿,再加上劉邦手上還有乙個「常山王張耳」,這讓劉邦覺得自己或許可以試試,於是他強頂著正面戰場的壓力,又分出兵馬去增援韓信,而韓信也的確實現了自己的承諾,消滅了趙軍主力,拿下了趙國

之後面對齊國,這個反楚先鋒,劉邦果斷採用外交手段去拉攏,結果被韓信破壞了……

所以題主明白了嗎?

劉邦讓韓信進攻西魏,是因為西魏先下手,且拒絕議和(劉邦派酈食其去過但被魏豹回絕看)劉邦迫不得已必須分兵

進攻趙國,是因為趙國不願漢王獨吞西魏,雙方交惡,再加上韓信和張耳的慫恿,才促使劉邦繼續分兵

進攻齊國,就純粹是韓信的一意孤行了

至於南方幾個王,臨江王共敖一直保持中立,沒有威脅漢軍,衡山王吳芮,是親漢的,九江王英布,則直接叛逃到劉邦這邊了。

沒有進攻的理由

2樓:hxjnsq

如果做兩件事,費同樣的力氣,一件收益大,一件收益小,估計不傻的人都會做收益大的事情。

北上攻魏趙燕齊,很難。但是你看下地圖,南下攻楚就簡單嗎,如果是個湖北人,就知道穿越大別山有多難。如果是個南方人,就知道南方的道路如果沒有硬化,會怎麼樣。

如果對歷史稍微了解,就會知道,兩千多年前的楚地有多落後,一直到一千多年後的宋朝,蘇軾被貶也還是黃州。廢了老大力氣,佔據了瘴氣遍地,人煙稀少的楚地,回頭一看,實力太小,還是打不過項羽,你說折騰啥。

3樓:風大 可稍息否

你的意見簡單概括就是「先易後難」。先打容易的,再打困難的。隨著自己的強大,困難的也變成容易的,這樣最終就全都是打的容易的。

但是結合實際來說,很容易搞成另一種「先易後難」:先打的時候容易,後打的時候難。

歷史上,劉邦的戰略,在略定三秦以後,大體可以概括為:劉邦為主力,強推中路,硬碰硬;韓信為策應,上路打野,解決諸侯內戰。此後又發展出了以彭越、英布為核心的游擊戰等戰場,馬馬虎虎,全都算是南路好了。

不得不說,劉邦這種打法,很王者……

劉邦以主力推中路,很快就帶著諸侯聯軍推了項羽首都彭城。儘管後來項羽反擊,劉邦一度受挫,但是劉邦在整體上仍舊是推進到了鴻溝一線穩定了戰局。

韓信橫掃北線時,北線諸侯仍舊處於內部混亂狀態。

項羽的分封直接造成諸侯內亂。項羽在分封時刻意將一些諸侯派來的將領也封為王。比如說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燕王韓廣卻被封為遼東王。

韓廣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派臧荼去救援趙國,結果自己在燕國好好的王位沒了……

項羽分封時對諸侯的實力會進行評判,諸侯內亂也會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但是等到漢軍加入北線之後,諸侯內部實力對比的天平立即發生傾斜。這應當是漢軍輕鬆橫掃北線的根源所在。

大概項羽本來是打算自己利用這個局勢的,不料被劉邦摘了桃子。

整個橫掃過程一直到齊國才遇到了阻力。一方面是因為齊國實力較強,在內戰時仍舊能夠保持對外來者的抵抗。一方面是外交上齊國原本打算與劉邦結盟,遭到韓信突襲後徹底怒了。

當韓信所部在政治上失去信譽以後,齊地成了一塊泥潭。

總的來說,劉邦自以主力推進,別派大將北巡,起到了拖住楚軍、快速統合北方的作用。當整個計畫完成以後,漢軍就取得了相對楚軍的絕對優勢。剛開始看起來,似乎敵人比較強大,但是敵人的力量都被內訌牽制住了,易於快速迫降。

而一旦整合起來,那麼很快就可以形成壓倒性優勢。

可以說,劉邦的戰略始終是在動態地看待戰局的變化。

倘若劉邦以主力攻江淮,固然也可以取得一定戰果。但是屆時項羽就變成了為北方諸侯抵擋劉邦的唯一屏障。而劉邦的實力又在紙面上變得過於強大(實際上在這漫長的戰線上由於缺乏縱深,能集中動用的力量有限)引起諸侯的警惕。

這就導致項羽變得對諸侯來說非常有用。於是就變成了為淵驅魚、為從驅雀,形勢會變得很被動。

對於劉邦來說,奪取北方固然存在一定困難,但是一旦成功則獲利極大。而且無論計畫成功與否,都可以破壞北方諸侯的形勢,為劉邦東進掃清側翼威脅。既然在短期和長期都存在利益,那麼投入資源克服困難去爭取就是可以嘗試的。

形勢分析到位,那麼緩急輕重就可以取捨了。

歷史上北宋積弱不振似乎也是因為他們不能充分考慮各方面問題做出有效取捨。比如說宋太宗的幾次北伐,在戰略上似乎過分在意一舉全取燕雲十六州,特別是將主要目光集中在燕京城。燕京是個座落在西、北山嶺環繞之下的平原城市,軍事上固然有一定的通道意義,但是既然宋軍長於步兵而短於騎兵,又可以在河東(山西)等地沿山進軍,為什麼不先出山西擊山後,依託山地隨時襲擾,逐步削弱遼國燕雲地區實力。

然後再大舉東下,迫使失去戰心的遼國退出河北呢?初期宋軍只要在河北派遣偏師,表面進攻,實際防禦,就可以了。實戰中,宋軍卻是在河北集結主力。

結果山西宋軍進展順利,河北宋軍卻因為軍糧不夠,屢次進兵又屢次崩潰,最終幫助遼國解除了軍事威脅,導致山西宋軍被迫放棄戰果。也就是說,真正應該打主力的給真正應該打下手的打了配合,真正應該打下手的集中了太強的力量喧賓奪主最終壞了事。

這種主次不分、乃至頭重腳輕的戰略部署,意味著從一開始就沒有把握住形勢的主要方面。

劉邦東進相比於嬴政要效率高得多,這大概與劉邦的敵人相對更加不穩定有關係。

4樓:大野

分析歷史事件,要根據當時的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水平去分析。

秦末漢初時間,南方沒有多少用,人口少,土地也沒有開發,你去幹嘛?沒有啥戰略意義的。

曹操為什麼不走劉邦打天下的路線

顯而易見的問題,戰略地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秦時的關中是秦國變法經營多年的帝王之都。南京的實力由經六朝經營出來,北京由遼國的 南京 開始,曆元 明二朝發展才地位鞏固。漢末的關中第一次遭韓遂洗劫,常年作為西北叛軍的戰區,接著李傕 郭汜搞了乙個三輔之亂,關中地區常年人相食,軍閥頭子都要挖死人衣服穿。而且之...

為什麼最近的特斯拉女車主維權不走法律程式?

給我講個故事 為什麼最近特斯拉剎車問題,提問剎車有沒有問題的問題,沒有人關注。提問特斯拉女車主的問題總是被標註為熱搜?剎車問題不關心剎車有沒有問題,總是讓我們關注女車主有什麼問題幹嘛?女車主有沒有問題不會要命,特斯拉剎車有沒有問題要命啊,我要命不是要看戲。 ttk1900 別迷信法律,法律是死的,法...

為什麼走一開始的很近的兩個朋友,最後往往不相往來

軟軟 我看過一句話不記得是那,說 我們為了熟悉而彼此親近,又因為太過熟悉而遠離。都是緣分,有的人就可以陪你走的邊遠,有的人就是乙個階段,無論是什麼樣的人,我希望都是禮物對於你。 一夏一冬 關係近了就會比較兩人之間誰付出的多。最後發現有一些東西不是特屬你,於是開始心生芥蒂,最後的結尾不過是花開兩朵天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