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秦各軍頭為什麼坑殺20萬降卒,卻仍然讓已經成為「光桿司令」的章邯活著,還讓他做雍王?

時間 2021-05-30 14:01:17

1樓:漢關春秋

實際上項羽封了章邯兩次。一次是章邯投降之後,項羽以楚國上將軍的身份借助諸侯聯軍的勢力立章邯為雍王,這是一次權宜行事。之後率軍進入關中,到了戲下分封諸侯的時候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再次封章邯為雍王,這次是確認,只有到了這時,章邯的雍王身份才算是合法的,才被天下所承認。

而坑秦軍降卒則發生在這兩次分封之間。

在當時的情況下,項羽就是手握權柄的人,其餘諸侯軍隊將領由於在救趙過程中功勞都比較小,所以話語權也很小。由於率領楚軍破釜沉舟決一死戰最終大破秦軍,項羽已經成為了諸侯聯軍事實上的上將軍。「於是楚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焉。」所以題目雖然問的是反秦各軍頭,其實說到底還是項羽個人的意志。

項羽第一次立章邯為王,一是章邯選擇起義對諸侯聯軍有大功,因為項羽此時要想徹底消滅章邯也不容易,事實上章邯的戰鬥力確實很強,而且項羽軍此時還面臨缺糧的問題;二是想利用章邯的號召力對付剩餘的秦國勢力,通過封章邯也給他們樹立榜樣;三是項羽自己並不想都關中,認為最好的安排是衣錦還鄉,所以封章邯為關中之王。

這個時候項羽更多的是想要借助章邯的名號解決秦國剩餘勢力的抵抗,相比於反秦大業而言,私人恩怨都可以暫時放到一邊。甚至可以重用原來殺死叔父項梁的敵人,只為了把反秦的事業進行到底,這才是真正地繼承了項梁的遺志。

揹負家仇國恨、統帥幾十萬大軍、將要決定天下大勢的年輕將領畢竟不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俠客。

項羽雖然封章邯為王,卻收了他對秦軍的指揮權,將其安置在楚軍大帳之中。二十萬秦軍降卒由章邯原來的部屬董翳(勸章邯投降之人)和項羽所信任的長史司馬欣(原來對項家有恩)率領作為諸侯聯軍的先鋒。但到新安的時候形勢發生了變化,導致項羽決定坑了這一批秦卒。

坑降卒,則出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因為在行軍過程中發現秦國剩餘的勢力並沒有任何抵抗,也就是說,這時候章邯手下的二十萬兵力並沒有對反秦起到實質作用。

二是因為快到函谷關,怕這二十萬降卒臨陣倒戈,一旦變生腋肘,恐怕反而壞了大事,事實上秦軍和諸侯聯軍本來私人恩怨就很大,矛盾不小,秦軍降卒暗地裡也有抱怨,這種負面情緒積小為大非常可怕,一旦諸侯聯軍遭遇危機就可能會變生不測,而馬上要面臨的函谷關就是對諸侯聯軍的一大考驗。

三是隨著更多的流民或軍頭勢力的加入,諸侯聯軍實力越來越強,聲勢越來越大,項羽和諸侯將領對自己的軍隊越來越有自信,認為只憑自己完全可以解決固守函谷關的秦國剩餘勢力,不需要借助這二十萬秦軍的幫助。事實上諸侯聯軍的人數也是越來越多,項羽渡河救趙時手下只有幾萬人,到了新安的時候諸侯聯軍已經有三十餘萬,進入關中到了霸上則已經是「兵四十萬,號百萬」。

四是既然已經封了章邯做關中王,考慮到章邯個人能力非常強,幾乎逆天,秦軍戰鬥力也很強,關中本身是富饒之地,而且其地理形勢又是天下最強,那麼就必須思考萬一章邯憑藉這二十萬秦軍降卒和關中的地理優勢發展壯大起來的可能性,為此不得不先下手削弱章邯的力量。

異時諸侯吏卒徭役屯戍過秦中,秦中遇之多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

「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又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聞其計,以告羽。羽乃召英布、蒲將軍計曰:

「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不聽,事必危。不如擊之,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夜擊坑秦軍二十餘萬人。

至於為什麼要封董翳為王,一方面董翳勸章邯投降,對諸侯聯軍是有大功的;另一方面封董翳可以很好地繼續分化瓦解章邯的力量,事實上在進入關中以後,曾經縱橫天下的章邯就是項羽將來最大的潛在對手,劉邦還在其次,所以削弱章邯也就成為了項羽首先考慮的至關重要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戲下分封的時候要把關中分為三片分封三個王的原因。

但削弱章邯也有限度,因為還要利用章邯對付令人頭疼的劉邦,這也是為什麼不僅不殺章邯還要第二次確認章邯的關中王地位的原因。同樣道理,這也是後世晚晴為什麼要提拔重用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作為備選)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陶謙主動投降,那麼曹操可以選擇封陶謙,然後要分化陶謙的勢力,也就是說,把勸陶謙投降以及徐州本來就跟自己更親近的勢力(就像長史司馬欣,對項梁有恩)一併分封。黃祖也是一樣的道理。

事實上曹操在收降劉琮的時候所作所為就和這個邏輯有相似的地方,一方面封劉琮為列侯,並讓其繼續做刺史,不過改換了地方,從荊州換到了青州,另一方面大肆分封勸劉琮投降的手下為列侯、卿大夫,還有一部分從北方逃難至此但仍然心向北方的士人,曹操則對其放心大膽地予以重用。不過曹操把荊州軍收為己用,結果大敗於孫劉聯軍,可見從別人那裡剛投降過來的軍隊終究是不大好用的,一遇到真正的考驗就會露餡。

2樓:月塔

題主的順序搞錯了

按照史書記載,項羽是先立章邯為王,乙個月後才殲滅了章邯的軍隊。而且,秦軍根本沒有投降項羽,史書中對這一事件的描述是「約」和「盟」。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

」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殷虛上。

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

這個協議的主要內容就是封章邯為雍王,然後秦軍與諸侯軍共同南下滅秦,只不過聯軍走到新安的時候,項羽突然背盟,半夜偷襲秦軍,這才消滅了章邯的主力部隊。

項羽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3樓:

謝題主 @seasonnew 邀

反對 @蘇沉船 的答案,霸王坑殺秦軍降卒確實是害怕他們生變,但留著章邯和「婦人之仁」是沒關係的,留著章邯並封其為雍王,是為了結納諸侯將:跟我混,有王當!否則只有你們老大有王當!

既然我連殺叔仇人都能放過,那一起作戰的袍澤戰友難道還能虧待?另外,殺掉降卒而只留著三秦,也使得他們(尤其是能力突出的章邯)只能緊密依靠西楚才能維持自己的政權,若是他們保留大量的軍隊,以三秦山川險固之形勝,難保他們不生二心。

以上。PS:關於這點的詳細論述,參見我這個回答:知乎使用者:項羽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天下?

4樓:大閘蟹

因為章邯也反秦,投降後第一時間向項羽哭訴他在咸陽朝廷遭受的不公。章邯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時之英傑,重用他是大多數人的必然選擇吧,章邯自身政治聲望不高,屬於韓信型別的,偏才軍事,不會多少政治手段,野心也不大,老老實實打仗,這種精銳的工具誰都會用,而不是毀壞掉。

章邯後來也做到了負責任,以四五萬偏師阻擋劉邦十萬軍隊,打了十個月最後自殺身亡,項羽用他用錯了嗎?

5樓:風塵遺夢

按年表,秦二世三年七月項羽立章邯為雍王。八月, 以秦降都尉翳、長史欣為上將,將秦降軍。十一月, 阬秦卒二十餘萬人 。

即,先封章邯為王,再阬殺秦兵。何以要封有深仇大恨的章邯為王?因為這是向與他一起戰鬥的軍頭們乙個訊號——跟著我,你們都能封王。

這些人綜合實力不下於他、同時又有野心,能夠成為項羽的助力。之後劉邦封雍齒,如出一轍: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

「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

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

」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

「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 數嘗窘辱我。

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 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是以,章邯是項羽所立的樣板,是取信軍頭的重要憑信。所以章邯不死的資本不是他那二十萬秦軍,而是項羽曾封他雍王的事實。一旦秦軍無法成為項羽助力時,及時消滅是最有效的做法,因為此時的項羽勢力單薄,僅僅靠鉅鹿之戰威名的權力經不起任何損失。

同樣,又必須維繫對諸侯封王的許願。所以殺死秦軍仍不能殺章邯,依舊要遵守著封王的諾言。

為什麼六國遺民中楚人反秦最厲害?

秦那赤兔武安對 最重要的還是階級史觀。楚國雖然有吳起,屈原進行變法,但都是失敗了,所以說楚國的大部還是奴隸主貴族。秦二世時法律為特權階級地主階級服務,所以農民階級起來反抗,代表是陳勝,吳廣 奴隸主貴族階級也會趁勢而起,想要重新奪取政權,他們的大本營就在齊和楚 齊沒有變法 但是最後是楚出名,原因是因為...

宋江在沒落草的時候為什麼要逼反秦明?

談天口 宋江應該給秦明講了一大堆為何不該做官軍,為何應該做山賊的長篇大論。最最最最狗血的是,幾個月之後,秦明上了梁山,和大傢伙一起把被發配的宋江接上梁山,這時候宋江又給大家 包括秦明 講了一大堆,為何我寧可做個囚犯也不能做山賊的長篇大論!別人可能聽得很有道理,秦明心裡不知是啥滋味!只是給秦明8個膽子...

為什麼瑪公尺亞雙反標頭(80 2 8)結構和其他中畫幅標頭不同?

Chakkam 另外的答案有詳細地解析鏡片結構了 我想聊聊銳度 從上圖可見,這個標頭中心到邊緣銳度一致性保持地不錯。那麼蔡司天塞是什麼水平呢?兩個鏡頭半斤八兩 和同為Mamiya的馬7的6片4組雙高斯80標頭相比,雙反80頭基本被吊打 單看資料,馬7這個頭更像天塞的表現,中心銳邊緣下降明顯,但邊緣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