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尺也宣布造車了,對電車是不是可以更加看好?智慧型化,自動駕駛這些好像都和油車沒啥關係,油車何去何從?

時間 2021-05-12 07:23:15

1樓:奮進

油車和智慧型化、自動駕駛並沒衝突,油車一樣可自動駕駛智慧型化。自動駕駛現已落地 ,能不能生根看接下來幾年的實用反饋,若系統逐步完善技術成熟,車管所政策容許,任意4S或私人店分分鐘可將普通車公升級改代到自動駕駛智慧型化功能。之所以大夥一擁而上造車,是國家政策要更新換代淘汰汽車並非單純提公升車的功能,讓產業注入生機重換活力,當然行業標準、規範、安全是重中之重。

2樓:

題主你誤會了,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電動車的出現,只是降低了造車的門檻而已,給了汽車行業以外的人入場的機會。畢竟,馬斯克再牛批,也不可能短期調教好燃油車的動力系統,但是電動車就是省去了這一部分技術難度。

3樓:鐵皮

油車理論上和智慧型化沒有任何矛盾,現在最好的智慧型汽車理論上都能做成燃油車。

但燃油車的問題在於,整個行業裡面早就失去了追求的目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這個比任何一種災難都要大。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管理層股東乃至員工,每天領著薪水這麼努力工作,但一旦失去了憧憬和目標,就是滅頂之災。

試問一下燃油車的動力系統在最近十年有過什麼顯著進展?是追求速度提公升呢還是能耗?

要說能耗,熱效率要提高零點幾需要耗費多少年的成本和人力?最終的成果在實際使用中的體驗差異有多大?

要說動力,那些稍微有較好動力加速性的動力系統,市場售價是多少?高昂售價的產品在速度上和街上現在普通的網約車對比能有多少優勢?而普羅大眾絕大部分人預算所及購買的燃油車都是些啥級別動力?

最近幾年,有誰見過還會出現全新的高效能燃油動力系統沒有?有的話列舉一下看看是啥,有多少人買得起?能產生多少社會效應?

為什麼那個什麼沃德十佳發動機榜單要改名叫十佳動力系統榜單,裡面現在有多少座席還是那些熱鬧燃油排量愛好者所認同的?

事實上眼前看到的這些並不是最近才發生的,而是整個汽車行業不管哪個國家哪個品牌,早在幾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已經終結了這種往純燃油動力方向去追求的目標,或者說找不到目標了。近年最大精力用在燃油系統上的主要還是圍繞更節能減排,所以更多 HEV 和 48V 等方案逐漸成為燃油系統標配。

現在你花 50 多萬買台寶馬 5 系也都只是 2.0T 的,賓士 C 和 E 這些基本上都是 48V 全系輕混,大 G 也都出了 2.0T 版本。

再過幾年百萬級的燃油車也只是 2.0T 的日子並不稀奇。

至少現在中美歐三大市場已經反覆宣告是朝向電驅系統,美國這種燃油車最大樂土孕育了特斯拉,同時通用和福特集團都全面轉向電車。通用連自己集團的 LOGO 都改成象徵電氣化的 LOGO。歐洲就更不用說了。

眼前轉身最慢的日系也將全球市場的燃油車轉向強混 HEV 型別,事實上在他們日本本土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絕大部分轉為 HEV 了!

最後才需要提及你的問題就是智慧型化,智慧型化是顛覆性的產品結構和營銷服務體系,都是源於創新型企業的帶領,然後現在傳統車企也都紛紛效仿入局。這些創新企業根本沒有原來那些燃油發動機變速箱的包袱,在這種全球行業早就轉型好多年的現狀下怎麼可能還會將產品投入到燃油車的種類呢?

4樓:一格

電動化、智慧型網聯化是汽車發展趨勢,傳統油車的發展空間只會越來越窄!

雙積分制度執行的日趨嚴格讓所有傳統油車不做電車以及混動基本沒有生存的空間。汽車消費群體的年輕化和消費公升級趨勢也使得對消費者理解更深,服務能力更強的新勢力有了更大的市場機會。

汽車的整體產能過剩為油車轉型做代工提供了機會,但是需要自己的轉型。不能智造,不能很好與ICT以及消費電子和出行企業很好的溝通配合和技術對接,只能被迫退出市場。

5樓:大日頭

希望小公尺不要同質化造車,解決目前汽車存在的焦點問題。我個人感覺最大問題是噪音問題,特別是胎噪,轎車開過來幾乎聽不到發動機的聲音都是胎噪,解決這個也是重大環保。

6樓:

1.智慧型化與動力形式無關,蒸汽機也能做,燒煤的那種。

2.自動駕駛與動力形式無關,自動駕駛是通過感測器採集路況資訊,通過演算法實現對轉向、制動、油門的控制。

3.對電車看不看好跟誰入局無關,跟技術革新和政策有關。電動車這麼長時間沒發展起來,是因為電池充電不方便且慢,而且電池成本高的離譜。

解決了電池成本和充電問題,燃油車基本就會被取代了。但目前來看不現實要想提高充電速度,就得提高充電功率,要麼提高電流要麼提高電壓,這兩種方式都有侷限性,比如提高電流就得加粗導線,車上帶幾十公斤的銅線?

再有就是電池成本,當前動力電池成本太高了,而且鈷元素緊缺(記錯了,之前寫的鎳,實為鈷),全球產量有限。當然各個電池廠都在抓緊開發無鈷電池。

結論:目前來看小公尺的入局並不能帶來革命性的技術,不能解決充電和電池的問題,所以對電車短期內並不看好。混動車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會是主流。

7樓:啥也不懂

小公尺造車,我個人認為是迫不得已,因為手機已經很容易觸碰天花板,包括雷總自己有表示,過兩年左右的時間,所有晶元都會缺貨,未來會導致電子產品越來越貴,越來越難買。在這種環境下,選擇了國家新能源政策,製造電動汽車,未來國家要實施碳中和計畫,未來的燃油車會越來越少,以至於最後淘汰。

8樓:呂園生

為什麼我們熱衷於電車?

一是因為油車相對成熟,電車在掌握核心技術,標準,市場上能實現的突破更多,機會更大;

二是中國是石油淨輸入國,電車比重上來了,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或者說是把石油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為什麼美國不怎麼做電車?丫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不吃這一套。

9樓:資料冰山

長城發布了氫能源計畫,日本也一直布局更多的混合動力或者氫動力。

電車不是核心,核心是能源的可持續性發展還有更加節能減排的燃料迭代。

智慧型化、自動化不代表燃油車不能做,只是在架構上電車優勢、統籌的要更為完善。

10樓:Haley

純電動車採用電機驅動,可以通過控制電流的大小精確控制電機的轉速,同時轉速可以做到線性變化,相比較內燃機而言,電動機可控性更強,方便實現更多功能,純電動車是自動駕駛的最佳載體。電動化是大勢所趨,油車注定慢慢成為稀有產品

11樓:

智慧型化,自動駕駛怎麼和油車沒關係???

滿大街L2的不是油車最多嗎?

油車轉混動,轉純電,這不是趨勢嘛,和智慧型化扯什麼邏輯關係呢?

小公尺造車,在其真正大規模量產前,市值漲幅,為董事會帶來的紅利可能遠高於造車投入,何樂不為?

萬一真的賣好了,豈不更香。

12樓:鸑鷟

智慧型化,自動駕駛跟油車沒關係?章口就萊啊?新S系大屏看了沒?世界已知量產L3自動駕駛是油車還是電車?

如果不到L3,小公尺的優勢無法顯現。

13樓:BravoKiwi

智慧型化和自動駕駛,油車也是有的,奧迪A8是全球第一款量產L3汽車。只是相比油車而言,電動車的架構更適合自動駕駛和智慧型化控制。

全球看好電車,不是毫無疑問的事情嗎?和小公尺宣布造車不造車沒啥關係噢,雷布斯只是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啦

參考Canalys 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0 年全球電動汽車(EV)銷量同比猛增 39% 至 310 萬輛。相比之下,2020 年整體乘用車市場銷量卻驟降 14%。

參考全球各國燃油車禁售時間表

如何看小公尺造車?

柳鵬 小公尺造車,做出來了,我還是可能會買的 某些企業造車,做出來的車,我肯定是不買的。從小公尺手機看,我用了5年,感覺如何呢 還可以,價效比不過。因為是跟華為或者 和蘋果一起用的,通常是兩台甚至偶爾三颱一起用。對比來說,無論拍照 還是軟體體驗,總是跟蘋果華為有那麼一點點差距 能接受,但差距是實實在...

為什麼小公尺投資了小鵬,還要自己造車?

在野景中沐浴陽光 小鵬的投資只是利潤分成投資,而且投資所佔比例應該不是太高。估計是沒有什麼太多甚至是根本就沒有話語權。這對於將來小公尺整車車聯網來說不是什麼好事情。所以他需要乙個完全屬於自己的造車企業。從底層到高層都是自己領導。 毛牛肥肥 為什麼乙個做手機系統的要做手機?為什麼乙個做手機的要做電視?...

小公尺發布會官宣要造車了,雷軍造車和幾年前賈躍亭造車有什麼區別?

天涯方 應該小公尺生態圈是個大優勢吧。車機用上自家的系統,智慧型聯動是優勢吧。硬體估計也得找代工,誰讓現在電動車是政治正確呢。是家大企業都開始造電動車,反而是油車的車企巨頭起步晚了,各種狂追。 嘉盛集團 雷軍表示,小公尺有10000多人的研發團隊,有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有全球最好的智慧型生態,還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