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動力主流技術路線有哪些?

時間 2021-05-05 18:30:04

1樓:xinhe sun

混合動力系統分類方式挺多,其他知友也做了不錯的回答,我沿用乙個學術界比較常用的根據結構的分類方式說說吧。

之所以用這種分類方式,主要是為了方便朋友們選購,因為每種方式都有各自的特點,使用者可以結合自己的期望來選擇,其實這些方式沒有明顯的好壞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

混合動力系統按照動力耦合系統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單電機並聯式雙電機功率分流式雙電機串/並聯式。

單電機並聯式可以說是目前車型最多的,講這類,首先要祭出這張大家常見的圖。

PX主要看電機在什麼位置。1、2、3、4分別是發動機、變速箱、傳動橋和後軸。

P0就是電機在發動機前,其實就是把起動機變大一點,讓它除了能拖動發動機啟動執行,還能具有一定的發電作用。

P1則是將電動機放在發動機後,也就是在發動機的輸出軸上,和發動機是一體的。

P2則是將電動機放在變速器的輸入軸。

P3則是將電動機放在變速器的輸出軸,也就是在變速箱後。

P4直接將電動機放在後橋,和發動機驅動的部分沒有直接連線。

看上去很複雜,但是實際上這種結構還是很容易看到優缺點的。

P0和P1的結構,也就是BSG和ISG,都存在反拖發動機的問題,所以一般不能單獨構成混合動力系統,即使構成,也只能是微混(啟停系統)和輕混系統。

P2、P3和P4是用的比較多的結構。

P2可以實現純電動,再生制動不受發動機影響,對變速器也沒要求,AT、CVT、DCT、AMT都可以,而且成本非常低,大眾、奧迪旗落車型、英菲尼迪M35、以及SONATA也用的是這種結構。吉利的P2.5其實就是P2的一種,將電動機放在雙離合變速箱的乙個輸入軸上(246R軸)。

P3的結構純電驅動更直接,高效,但是發動機不能給電池組充電是硬傷,所以需要配合P0或者P1來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亞迪的DM2系統了,這也是DM2系統虧電情況下油耗高的根本原因。當然,嚴格來講,比亞迪的DM2屬於一種改進後的P3,通過增加充電中間軸實現了駐車發電功能,但是發電效率低依然是問題,所以DM3系統增加了P0。

P4的優勢是可以實現四驅,適合PHEV,可以實現強勁的動力,但是自身也是無法實現給電池組充電,一般不會單獨使用。例如最新的比亞迪DM3用的是P0+P3+P4的結構。

以上這幾種混動方式的共同特點是結構簡單,基本上對原車動力系統的結構影響不大,開發更快,成本低動力強勁,但是控制難度不小,因為控制不好特別容易發生頓挫、抖動,影響行駛質感

這種混合動力系統一般採用行星齒輪機構作為動力耦合和分流裝置,一看到這裡,大家立馬就會想到豐田的THS系統,不錯,這種方式的代表就是豐田的THS。

THS(雷克薩斯稱為LHS)使用行星齒輪結構的耦合單元替代了變速箱,起到連線、切換兩種動力以及減速增扭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動力分流裝置PSD(power split device)。以下圖行星齒輪為例,其中sun gear接發電機,carrier連線發動機,ring gear接電動機和輸出軸,在不同的車速狀態,PCU計算出發動機的轉速,通過控制電動機和發電機的轉速,使發動機要麼不轉(發電機和電動機都是可以反轉的,起步或者低速時,電動機和發電機的轉動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從而保持發動機轉速為0),要麼保持在2000rpm~3000rpm的高效率區間,從而讓發動機和電動機的優勢都充分發揮。

因為有了混合動力,所以發動機本身的低速扭矩就不再重要了,然後針對混合動力來優化傳統發動機,開發出了阿特金森發動機,進一步提高效率。

以LHS為例說說工作流程吧。

LHD智·混動採用兩台電動機加行星齒輪的技術方案,結構如上圖,兩台電機為MG1和MG2。MG1在變速箱前,主要用來發電,MG2在變速箱後,主要用於驅動車輛。當然它們的分工也不是絕對的,MG1還負責啟動發動機,MG2在剎車時候給電池充電。

車輛在低速或者低負載時,只由MG2來驅動車輛;車輛在正常行駛時,發動機驅動車輛,同時靠MG1給電池充電同時驅動MG2;當急加速時,發動機和MG2同時驅動車輛,獲得最佳的效能;在車輛減速剎車時,MG2將進行發電並充入電池。這些工作都是在PCU(power control unit)的控制下自動的進行,比如急加速時,PCU會控制逆變器輸出高電壓,從而讓MG2爆發更強的動力。MG1、MG2、發動機和車輪之間的動力傳遞由ECVT(Electron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即電子無級變速系統來完成,配合PCU可以實現酣暢淋漓平順流暢的駕駛體驗。

通用的Voltec也是功率分流方式,為了避開豐田的單排行星齒輪專利,通用使用了雙排行星齒輪,結構更為複雜,並在2023年針對該系統正式申請了專利。雪佛蘭邁銳寶XL、別克新君越、凱迪拉克CT6等車型的混動版本搭載該系統。

吉利旗下的科力遠使用的也是此種方式,它的CHS1800、CHS2800、CHS3800以及CHS18000四個平台,可以覆蓋轎車、SUV、輕型客車、大巴等車型的混合動力方案。

這種方式的優點其實大家都看出來了,那就是效率高、順滑,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可靠性完全可以保證,但是相對其他方案,它的動力性讓位於經濟性,動力性表現不好,這方面有很多朋友也進行了分析,我這裡就不多說了。

雙電機串/並聯式,其本質是在不同的工況上使用串聯或者併聯。

串聯的方式指的是發動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利用發出的電力(和電池的電力)去驅動電動機從而驅動車輪,併聯的方式就是發動機和電動機一同驅動車輪。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想到了低速只能電動而高速可以發動機驅動的本田混動系統,沒錯,本田的i-MMD就是雙電機串/併聯方式的典型代表。

從上圖可以清楚的看到i-MMD工作的方式,中高車速發動機可以直接驅動車輪,低速則以純電驅動和串聯驅動模式為主,也就是說低速串聯,中高速併聯,這樣可以同時兼顧車輛不同工況下的系統效率,降低油耗,所以從經濟性的角度來講,完全可以媲美功率分流式。

另外榮威550 PHEV所用的動力耦合系統EDU也是這種方式。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種方式的優點依然是效率高相對單電機併聯方式也比較順滑,當然,成本也比較高,但是其控制難度和整合難度都不高。

總體來看,以上三種方式各有各的特色,以至於每種方式大有追隨者,而對於使用者來講,搞清楚每種系統的原理和細節也並不現實,所以使用者只需要大概了解每種方式的特點,知道明顯的優缺點,就可以了。目前市場上插混車型選擇麵比較廣了,幾乎所有主機廠都推出了插混車型,車型眾多,各種型別都有,但是引數優化和控制策略的好壞差別還是不小的,而這些也是使用者很難從表面了解到的。

在對混動車型的選購中,我這裡給出幾點建議吧。

建議:

1、如果充電條件方便(自有充電樁或者附近方便充電),首選插混(PHEV)。相對於HEV,PHEV的經濟性和純電行駛的質感優勢是無可置疑的。

2、動力性和行駛質感,不僅要憑原理分析判斷,更要去試駕,多去試駕,自然能感受到不同系統的傾向和優勢,還有所帶來的不同的行駛質感。

3、混合動力系統經濟性的對比,完全可以參照工信部油耗,對於未購車使用者而言,其實很難獲取經濟性的真實資料,而工信部油耗就是最權威的。

2樓:Carotte

主要是P0+P2,P0+P4的混合驅動方案,其中根據併聯或者混聯的動力耦合方式,可以搭配1-2個電機,(雙電機主要用於某些工況下的發動機充電),同時配合DCT, CVT,8AT等減速箱,類似PS功率分流的解決方案,國內OEM用的並不多。

3樓:車界小講堂

混動主流技術路線是插電式混聯混合動力系統,也就是PDCVT,目前已經發展到在PDCVT的基礎上增加行星齒輪的混動系統可以提高爬坡度和提高節油率,這種混動技術目前最先進。

4樓:KY Lee

主流是豐田和本田的方案吧。

下一代的CAMRY據說比現在的雅閣更省油。

但是個人更看好雅閣的混動。主要是因為每天50公里左右為主。基本不開引擎可以到終點。就是隔壁自己加工不知道可不可以到皇冠水平

5樓:

看哪家公司厲害,基本就是主流的。一種是不充電的混動,一種是插電的混動。我覺得動力上插電的厲害,但是節油和省錢那就是不插電的厲害,以豐田為代表。

6樓:微風惜露

補充一下問題,現在不管是合資品牌還是中國產品牌都在努力擼一把政策紅利,請問混合動力主流路線現在已經成熟了嗎?是否還有技術壁壘?請各位各抒己見。

多語言混合語音識別的技術難點有哪些?

瑪格麗特Summer 本來想在知乎搜尋 混合語言語音識別技術 的解答,發現有關內容太少了。看到這個問題,基於我目前遇到的問題順便回答一下吧。以下是我個人觀點,如有問題請各位專業人士指正啦。難點1.不同語言的音素集合存在差異,尤其是不同語系,差異更大,比如中文和英文。如果想要支援多語言,在訓練聲學模型...

有哪些理由說服我買一輛混合動力汽車或純電動汽車?

前汽油車 現混動車車主,給我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往加油站跑的頻率降低了。每次加油都要繞點路,精確計算增加路程6公里。以前往加油站跑的頻率是每週一次,有時候碰上沒92了或是油罐車正在放油,還需要另找時間再去。現在往加油站跑的頻率大約每月一次。今天是12月22日,上一次加油的時間是11月17日。平時看看快沒...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web前端3D技術有哪些?

攻城獅身人面像 live2D 不知道符不符合 Live2D是一種應用於電子遊戲的繪圖渲染技術,技術由日本Cybernoids公司開發。通過一系列的連續影象和人物建模來生成一種類似三維模型的二維影象,對於以動畫風格為主的冒險遊戲來說非常有用,缺點是Live 2D人物無法大幅度轉身,開發商正設法讓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