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建築保護,是應該修繕還是保留原貌?

時間 2021-05-10 20:07:30

1樓:

對於古建築保護,我覺得應該是盡量保留原貌,如果是一定要進行修繕,盡量採用現在先進的技術,對存在有結構、木構件等進行勘測,盡量修繕的時候復原建築原貌。

由於建築在長期使用過程,自然因素和材料自身強度下降原因,導致古建築到一定時期內必須進行重修保護,同時,由於現在普遍人缺乏古建築保護意思,在修繕時,比較多的採用現代的材料去修繕,比如混凝土水泥砂漿等材料,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建築材料真實性,在修繕中應最大限度維持建築原有建築特徵。

曾經我在勘察一座清代祠堂建築時,由於在文革期間破四舊中,祠堂屋面的屋脊及建築梁架受到大面積破壞,同時,在後期的修繕中,當地人缺乏保護意思,找當地施工隊,隨便對建築進行維修,建築原本為青磚清水牆面,在修繕時,面層鋪貼現代瓷磚,屋架倒混凝土材料;建築原有部分精美木雕存在,進行拆卸,導致修出來建築不倫不類。

這對古建築來講,是毀滅性災難。

在修古建築時,可以採用同時期地區進行參考,比如地面,經過幾個朝代屢次重修,導致找不到原有地面材料材質,現在破敗不堪需要修繕的,可採用原有朝代此地區普遍採用的材料,或者對同地區同時期其他建築進行參考進行修復;

最重要的,修繕時,盡量採用可逆性材料,比如對柱子的裂縫,以前有些人修繕時,對柱子存在開裂或者蛀空的柱子灌環氧樹脂,導致後面重修時,很難處理。

2樓:王小豆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古物一向是比較推崇的,建築遺產也不例外。在歷代方志種,都會對當地的古蹟進行記錄與描述,可見一斑。只不過,古時候的重視多體現於歷代修繕,這個修繕很多時候不是維持原貌的修繕,可能是原址重建,可能是修修補補,可能是擴建,等等。

在西方,建築保護意識覺醒得更早一些。我覺得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前提條件:一是西方建築,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築,磚石居多,壽命較木構更長,原物儲存相對較好,比較容易在此基礎上進行修繕;二是在西方的建造文化裡,建築師是一直存在的乙個身份,所以精美的建築也是藝術,而在中國,建造者是工匠。

在西方的建築保護意識覺醒之路上,也有過,或者說一直存在著爭論。簡單來說,爭論是在兩個極端之間進行,一是按照原裝保留,一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創新(可能是功能的完善,也可能是審美意象)。時至今日,國際上已經有了一系列的憲章、檔案,對建築遺產的保護進行規範與定義,但是仍然沒有標準答案。

國內也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行業規範,參照了國際通行做法及西方、日本等國家的經驗,明確了大的原則。但在操作上,仍有許多不明確、不嚴謹之處。

題主是從故宮切入,主要疑問一是該不該干預,二是應該如何干預。我說下我的理解。

該不該干預?

故宮作為儲存最為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無疑是無價的建築遺產,是我們及子孫都應該珍視的寶物。故宮是建築,建築本身也挺神奇的,一直有人住著,就比較容易維持較好的狀態,沒人住則很快就荒廢了。故宮是木構建築為主,木構建築本身的耐久性就不如磚石,其實在古時候,木構建築也是需要經常修繕的。

主體結構,比如梁柱台基,相對比較延年,磚瓦、門窗、椽子等小構件,則因為糟朽、破損等則需替換,我認為這是木構建築的一種生命延續,是一種有機的生存狀態。如若放任滄桑的狀態不去理會,或許會有進一步的損失。

所以我認為必須干預。

應當如何干預?

這是乙個技術問題,也是乙個哲學問題。

現在國內的文物建築修繕,講究「四原」的原則,即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結構。講究「不改變文物原狀」,且按照《威尼斯憲章》的要求,需要「最小干預」。

在實際修繕專案中,特別是像故宮這種及其重要又不缺經費(這個在保護工程裡還是挺重要的。。。。)的單位,其實還蠻謹慎的。從測繪、設計、到施工,都會有諸多要求。

比如題主所說的木構建築修復,會翻閱相關史料,查詢工程記錄,通過對現狀的測繪研究,盡可能地保證原本的形制。地磚、磚瓦等殘損嚴重的構件,也會根據原來的形制進行替換。至於這些古建用磚,其實會有專門的廠家在做。

但是不是所有有損壞的都會被換掉呢?也不是。這就牽扯到文物保護工程設計過程中的「價值評估」與「現狀勘察」。

價值評估是指,從文物建築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等方面去評估,以明確對於這組文物來說,它的哪些方面是最重要的,是不可更改的,而一些不太重要的方面,則可讓位於更重要的價值。因為在實際工程中,很難保證完美,那麼判斷犧牲什麼就十分重要。

現狀勘察是指,在測繪和現場觀察的基礎上,對文物的殘損病害情況進行分析,以便於在下一步的工程中解決根本問題,排除安全隱患。

所以你看,重要如故宮,並不會盲目地去修。

為什麼又說這也是乙個哲學問題,就在於前面說的「價值評估」。價值評估是乙個主觀的過程,但卻是取捨的依據。很多時候,很難說怎樣是對怎樣是錯,甚至很難判斷怎樣是更好的。

這也是文物保護屆一直在爭論的重要議題吧。

另外,這些年歷史文物啥的也越來越受重視,有趣的宣傳也變多了。這方面故宮也做得挺好的。

希望我們珍貴的遺產能逐漸走入大家的視野和心中~

3樓:漏斗不漏

這個是很難去定性的問題,首先從保護這一概念來去確定,保全維護,這樣的解釋大概是在古建築保護中的比較溫和的觀點,無論從英國、法國還是義大利學派都基於保護的主觀意願,但是做法因意識形態存在巨大的差別。法國學派以恢復到最為健康的狀態為基準,進行大量的復原;英國學派以最低程度的維護為基準,保持建築遺產的存在;而義大利學派最容易讓人接受,將前邊英法學派的優點吸收,並作出進一步的深化,有理有據地進行修繕,但不能去除歷史場合中產生的所有產物,將建築遺產本身的時光展示在世人面前。中國的建築區別於國外建築,大量的木構建築必須面對修繕問題,我們就以故宮為例,齋宮區域歷史沿革,至今都存在著疑點,明末奉先殿區域明確是被燒毀,與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奉先殿是存在差異的,那此時我們該如何抉擇呢?

明還是清呢,所以我認為建築遺產保護修繕不僅是要按照法式則例,還要進行更為嚴苛的勘查以及勘查後的結果分析。這個問題,不能籠統地去說個一二三,而是按照具體的建築遺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故宮養心殿在我心目中是乙個標誌性的案例,等到開放,大家可以去圍觀一下)題外話,我覺著也就敦煌和故宮兩家能夠做到這種地步,人才儲備、技術傳承以及資金都有很大問題。

4樓:「已登出」

想起了黃山市休寧縣黃村的蔭餘堂,那個16間臥室的大宅院。

歷時七年,耗資1.25億,將其全部拆除為2700塊木件,9000多塊磚瓦石料連同屋內擺放的生活用品被分裝到40個貨櫃,漂洋過海地運到了美國碧波地埃塞科斯博物館,由中美兩方工程師一起進行修復,將其恢復成80年代時原屋主居住時的模樣,並在2023年對公眾開放展出。

為了蔭餘堂的重建,博物館所在街區拓寬了馬路,拆遷了一大片居民區,以便為蔭餘堂留出更大的空間。

以下是蔭餘堂拆卸搬遷重建時的影像

(截圖均來自於CCTV紀錄片《再說長江》第二十三集無夢到徽州)以下是現在大洋彼岸的蔭餘堂

5樓:四個小布偶

誒....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說是絲毫沒有立場和資格回答了,我只能以乙個完全普通的人的視角來說。

我覺得對古建築的修繕和保護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本身所呈現的恢弘氣勢和巧奪天工的藝術價值只是乙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後有歷史傳承的責任和使命。舉例來說,當中中國人看見故宮,看見長城,很多人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這可能產生於一種基於「這種世間少有的恢弘巨制是與我有著某種特殊關聯的」這產生的虛榮心的巨大滿足(完全褒義)。

而一座破敗蕭索的城樓顯然是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的。

從另乙個方面來說,就像七年換乙個人的迷思一樣,就算所有的零部件都更換過了,他的身份是不會變的,而它的身份所承載的責任和意義在我看來比這個建築本身是更為重要的,所以我覺得基於還原起原來面貌的想法進行修繕是十分必要和值得的

6樓:

想拿美國的古建保護分類來談談我們對古建築應有的態度。有人說你為什麼不拿中國的說呢?首先主觀上是因為在國內讀書的時候沒有接觸過比較系統的中國古建保護知識,其次客觀來講由於美國歷史較短,對古建保護的重視度是站在乙個後來者的上帝視角上,因此他們關於古建保護的條例非常仔細,很多你看不上的破房子也能弄出一大堆的規定。

分得越細說明落實得越精確,而非對待所有建築都一竿子打死。

來說正題。古建保護有很多名詞,而非單單修繕和保留這麼簡單。不同的名詞代表的不同的目的和處理方法,我們先來認識一下。

Stabilization 維持

是指對某些遺址用保護或者最小的干預達到保證不再惡化的手法。

這種處理方式大多運用於暴露於天然條件下的建造物。這些構築物與自然地貌融為一體,又由於年代較久,受損較嚴重,以致於我們很難復原其原有的的面貌,唯一能做的就是止損。在國內有代表性的包括石窟,兵馬俑等。

Conservation 保持原貌

是指對該遺址的保護性做法與持續維護,使其得以一直展現最原始的面貌

因為建材總會老化,所以要保持原始面貌就意味著在持久的維護過程中可能需要不斷對受損的原有建材進行替換。這和題主說的保留原貌好像是一回事,但其實Conservation只能算是其乙個分支,另乙個分支叫Restoration。

Restoration 恢復原貌

是指將遺址還原到特定時期的一種方式。這意味著對後期改動建材的移除以及對當時被替換建材的重新更新。

古建築的這個古永遠是相對的。在美國可能70年的老房子也算寶貝,但是對歷史悠久的國家來說,乙個古建築可能經歷過若干個朝代的更迭。比如我們拿科爾多瓦大教堂舉例。

原本的清真寺因為戰爭淪陷被改成了天主教的教堂。多種元素在其身上的結合成就了這個經典,但是如果回到摩爾人統治的時期,那清真寺肯定不是現在這個面貌。當然科爾多瓦的成功畢竟不可複製,很多其他老建築的改造並非都有價值,所以restoration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該建築最重要的時期。

Reconstitution 重建

是指由於災難或者政治原因損毀或拆除的建築在原址或者新的位址上的重建。

這種重建的建築大部分是宗教類建築。比如國外的教堂或者中國的佛寺。因為其精神屬性的存在才會有善男信女願意花錢去重修。這類建築的精神價值可能遠大於所謂的實用性。

Rehabilitation 改造

是指對建築系統和材料的更新來延長建築的壽命,使建築適應當下社會,獲得更好的使用價值。

讀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經發現我們是按建築的歷史保護價值來排序的。Rehabilitation的這種做法很可能就是對給排水,暖通系統以及破舊材料的更新,以達到讓房子可以在現代再利用的手段。

Adaptive Re-use 改造

這裡的改造是前者的一種,專指改造完的功能與當初設計時功能不同的建築。這也意味著我們對建築空間的改變以及其他方面需要動的手腳要大於前者。

我們天天大談特談的老廠房改造,其實就是Adaptive Re-use。

Reconstruction 重建

這個重建是指對某個已經不存在的建築進行完全的復原性重建。這種重建需要特殊的背景以及圖紙的完好儲存。

所以我們真的要談是修繕還是保留,情況就要分很多種,那對應的處理方式一定應該有所不同。如果在缺失了背景的角度下需要強行選擇一種,那我們從節約能源角度來說也有一條鐵則:

Preserve>Repair>Restore>Reconstruct

儲存》修復》還原》重建

希望有用。

你們對建築學(古建築修繕與保護方向),現在又稱歷史建築保護工程,這個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樣?

利益相關家裡就是做這個的 雖然我沒有學這個 但是有幫我爸爸招聘過 所以可以回答就業前景如何 需求小眾同時相關公司少 對應的在我們這乙個四線小城市 很難招到專業對口的人才 只能說相關專業然後培養 前期工資實在是說不上很高3k 而且還是比較辛苦的 學到東西之後 不說別的 薪資方面還是很可觀的 我堂哥工程...

我們的古建築用鋼筋混凝土重建算是保護還是破壞,古建築不是講究修舊如舊嗎?

jinjiang 這個問題的題干裡已經包含答案了,是 重建 而不是 保護 也就沒有修舊如舊的問題了。可能唯一的例外就是天安門了,鋼筋混凝土結構,你值得擁有。 悟空你瘦了 這種新舊區分的做法埃及有很多,他們在修繕部分金字塔的時候,用不同於舊建築顏色的石塊修建。今天看,可能覺得不好 但是過五百年呢,當今...

文物保護工作中,對於露天的古建築,比如石刻,木雕等等,怎樣應對自然帶來的的腐蝕?

o惟物o 尤其是戶外的不可移動文物,他的老化是必然了,不恰當的比喻就是和人生命的過程相似,衰老 不可避免,文物保護只能想方設法延續他的存在。在其現有基礎上保護他的 健康 狀態。自然的侵蝕是不可改變的,以前有人設想用巨大的 展櫃 罩住不可移動文物,讓其中恆溫恆濕。不過,這樣的矛盾是明顯,即不利於環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