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念佛高僧大德門都是用哪種方法念佛的?

時間 2021-06-05 23:12:19

1樓:

1,念佛需要計數

2,念佛雖然是念得越多越好,但以決定不缺為最要,也就是每天都要唸,不能缺少,再解釋就是說,我寧願每天念十聲,也不要第一天念一萬聲,隔三天後再念。

3,需要每天發願,或者說需要每天回向,發願文以慈雲懺主的淨土文為最好。

4,念佛最好攝心念佛,也就是,每念一聲,以自己能聽到為最要。

5,念佛也可以觀想念佛,也就是,念佛時觀想一尊你最熟悉的阿彌陀佛像,如果觀想深入了,這尊像就會成為臨終接引像。

6,念佛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而善知識非淨土祖師不可。

7,念佛最好能配合持阿彌陀經,不持阿彌陀經,則表示你的願不夠強列。

8,如果光念佛,而不發求生的願,則不能往生,以佛恆順眾生故。

9,念佛最好能一直堅持下去,一直堅持到佛來接引。

2樓:流浪漢

我是用嘴巴念的,金剛念,動嘴不發聲音。能夠綿綿密密,持久。

念佛的功德是來自於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而不是念佛的人。

南無阿彌陀佛

3樓:

十唸法:唐善導大師說十唸法是唸夠十句的佛號。北魏曇鸞大師強調了心無雜念,認為十念是沒有雜念的憶念佛號並緣佛相好。

唐道綽大師和新羅元曉大師的說法也大致和曇鸞相同。近代日本學者望月信亨,考梵文「念佛」的「念」字,應是「心念」之意;而《無量壽經》所說「念無量壽佛」的「念」,應是「隨念」之意,或有「思惟」之意。

五念門: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五念門:禮拜門:

心中願生安樂國土,禮拜阿彌陀佛;讚嘆門: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彌陀異名)名號;作願門:如實修奢摩他(止);觀察門:

如實修毗婆舍那(觀);回向門: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為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而作願攝取彼等,同生安樂國土。五念門方法其實是:

禮拜信願往生、稱名念佛、觀想念佛、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五方便念佛門:智五方便念佛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五種念佛由淺入深。第一稱名念佛,第二觀相念佛,第三第四實相念佛,第五發菩提心。智認為,深層次念佛可通達一切法門。

高聲念佛:唐飛錫法師提倡高聲念佛。飛錫認為,高聲念佛能定心消禍,甚至能夠達到心佛兩忘的實相境界。

五會念佛:唐法照大師提倡五會念佛。依據是《無量壽經》中五會音聲的描寫和《阿彌陀經》中微妙音聲的描寫。

但經中的五音聲指古樂譜曲用的宮商角徵羽,而法照的五會指五個階段的音聲匯集。以五音譜曲,抑揚頓挫緩急有致,使念佛人不昏沈散亂,通過專精持續念佛,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十念記數法:印光法師提出十念記數法。從稱念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第十句,每一句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第十句稱念完,再從第一句稱念數至第十,周而復始。

印光法師認為,十念記數法可以全心投入佛號,而且非常適合鈍根之人修持。

佛七:又叫結七念佛。七在印度有7天的「小七」和49天的「大七」兩種,結七指在一定時限中專心修持。

佛七即是在七天中專心念佛,另外禪宗有參禪的禪七。因為平時念佛是散心的念佛,不容易專精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淨土宗有結七念佛的加行法。

三時繫念:《三時繫念》傳為中峰明本禪師所製。有《三時繫念佛事》和《三時繫念儀範》兩個版本,兩者主要內容一樣,僅有細節差異。

元代始便作為念佛儀軌流傳至今,目前此儀軌的舉行也十分普遍。三時繫念雖重要普及,卻不見於藏經和其他淨土文類。如清彭際清在《淨土聖賢錄》記載明本的多種成就及影響,並無提及三時繫念。

甚至中峰所製的《幻住清規》也沒提到三時繫念。另中峰禪師門徒所編撰、朝廷應允編入藏經的《中峰和尚廣錄》,以及目前收入續藏的《明本禪師雜》,全無載錄三時繫念。印光法師認為,三時繫念是後人偽造而非中峰禪師所製,並且反對用三時繫念來助念。

念佛三昧的理論和方法

有關念佛三昧的經論很多,如《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捲下、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一行三昧、《大智度論》卷二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攝大乘論》捲下、智《五方便念佛門》、圭峰宗密大師《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安樂集》捲下、《釋淨土群疑論》卷七。

修念佛三昧應具備:有定處和定期;信願往生;至誠心念佛不斷。

念佛三昧的方法次第為:

稱名念佛:舍諸亂意,念念相續,口宣佛號,心繫佛號。觀像念佛:舍諸亂意,念念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眾中說法。

觀想念佛:舍諸亂意,念念觀想,佛國淨土,依正莊嚴,佛菩薩眾,悲智解脫,功德法身。

實相念佛:舍諸亂意,不取於相,念念相續,觀想體驗,心佛眾生,一切諸法,實相無相,真心無心,不空不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萬法平等。初修一般從稱名起修,若身心安穩則深層進修,至實相念佛則相當於禪宗的明心見性。

智和益大師都認為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之首。益大師認為,盧山派念佛是念他佛,達摩所傳禪宗是念自佛,永明延壽派是理事雙修禪淨兼顧的念自他佛。蓮池大師將念佛三昧視為淨土宗的聖教根本,他將持名念佛分作出聲唸的明持,無聲的默持和微動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金剛持)。

蓮池大師又主張《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並將執持分為「憶念無間」的事持和「體究無間」的理持兩種。蓮池大師認為,執持至極可以達到和本心相契的「一心」境界。益大師也將「執持名號」分為事持和理持兩種層次,他認為:

事持並沒有達到《觀無量壽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境界;而理持是相信阿彌陀佛即心本具為心所造,並且以心所具的名號來作為繫心之境,暫不忘舍。

再說乙個非常具體的持名方法:

台灣淨界法師在《佛法修學概要》裡介紹過他用的念佛方法,也是十唸法,三三四斷開。然後把十個作為乙個樁子,念完乙個就移到下乙個,對於自己念的個數了了分明,一旦忘了,要從頭計數。

4樓:79人生

圓瑛法師對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的注釋裡,講到四種:念佛一門。而分四種。一實相念佛。二觀想念佛。三觀像念佛。四持名念佛。

5樓:aassd61

南無阿彌陀佛!!!

持名念佛的法門最容易修學,但是很不容易修成功;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也很好,但是不容易見道,不容易求得上品上生;如果能夠修學無相念佛法門,就最容易進入「淨念相繼」的境地,也最容易「明心、見性」所以最容易求得上品上生,還可以「十方佛國隨願往生」所以特推薦各位仁人志士修學無相念佛法門!!!

6樓:慚愧後生

「光近來得一攝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此法實易為力。

當念佛時,但用十念記數,從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記得清清楚楚。

若能從一至十記得清楚,則妄念無從而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以此為前方便。但用心記,不可掐珠。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須知若至二十,三十,則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來所示數息之法,亦只從一至十而止。蓮宗寶鑑訛作從一至十至百至千至萬,為害不小。

又此十念與晨朝十念不同,彼以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則傷氣受病。此則從朝至暮,或聲或默,或快或慢,用之無不相宜。

但作務之時,便難記清,當驀直唸去。至作務竟,仍復十念。

若一直記覺費力,當從一至五,從六至十。或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隨自心力,雖兩氣三氣,並不於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記而已。 」

—— 恭錄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補》(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原文: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則心難靜息,或致受病。

宜按鐘計數,一刻鐘*念若干佛,即與掐珠同。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

—— 恭錄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原文:答俞大錫居士問

注:*今用鐘錶計時,一刻鐘等於15分鐘。 印祖的意思應該是以時間的長短來統計佛號的數量。

比如1分鐘能念20句佛號,15分鐘就是300句佛號,1小時1200句佛號。隨分隨力修持,念佛結束後才做統計, 方便而且不分心,淨念相繼為宗旨,妙!

又,計數與記數稍有不同: 計數是計算數量的意思,記數則是以心記清楚數量的意思。

所以印光大師才說:「從一至十記得清楚。。。但用心記,不可掐珠。。。但心作如是記而已。」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以此為前方便。」

一字之差,讓今人多把記數等同於計數!

以心記數,方便都攝六根;

以時計數,不礙淨念相繼。

末學慚愧,無知無識,無修無德。如有於人於法不相應之處,懇請大家嚴厲批評指正。至誠叩謝。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南無阿彌陀佛

歷史上那些名妓都是賣藝不賣身的?歷史上真有這種純賣藝的青樓工作者嗎?

曹彥士 初,充前妻李氏淑美有才行,生二女褒 裕,褒一名荃,裕一名濬。父豐誅,李氏坐流徙。後娶城陽太守郭配女,即廣城君也。武帝踐阼,李以大赦得還,帝特詔充置左右夫人,充母亦敕充迎李氏。郭槐怒,攘袂數充曰 刊定律令,為佐命之功,我有其分。李那得與我並 充乃答詔,托以謙沖,不敢當兩夫人盛禮,實畏槐也。咸康...

歷史上失速速度最低的飛機是哪架?

Cap Mach 當然是蘇聯製造的Antonov An 2,Antonov An 2 飛機使用手冊沒有標註失速速度,因為Antonov An 2永遠達不到臨界迎角,所以失速並不發生在這類飛機上。 Jango Guan 居然沒有人說塞斯納150,飛行學員都叫屌絲納 訓練機中的戰鬥機 裡面只有兩個座位基...

歷史上,有哪些「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的事情?

李怒軻 以臣某主本來就是應該遺臭萬年的事,尤其是以位極人臣的身份,這給後人留下了極不好的榜樣,因為他們死多少人,而且他們不是反抗壓迫,食君之祿不思報效,古人說操莽之輩給他們畫大白臉一點沒冤枉他們,不明白怎麼那麼多人洗白曹操,這種人的危害今天文明社會的人真的體會不到,不過光罵曹操不妥當吧,王莽,董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