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人員是否都是軍人?

時間 2021-06-02 08:26:13

1樓:風雨行者

需要澄清的是,八旗並不是乙個軍事組織的概念,而更應當視為一種兵民合一的組織。可以說在滿清入關前,絕大部分滿族人,大部分被控制的蒙古族人,以及相當一部分投靠的漢族和其它民族人,都被納入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系統。就早期的戰鬥力來說,八旗這種形式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正是由於其(家屬等)負擔太重,入關之後慢慢的就退化了。

2樓:

雖然說八旗制是乙個兵農合一的制度,戰時為兵、閒時為農(入了關以後則成了地主)。不過八旗除了「兵」以外,也有「民」,這些「民」就是大名鼎鼎的「包衣」。

「包衣」源自「包衣阿哈」,在滿語當中是「家奴」的意思,聽上去似乎很卑微;但滿族的傳統上就以主奴關係來稱呼上下級,比如上朝的時候,滿官即使做到封疆大吏也自稱「奴才」,漢官則還是自稱「臣」。所以這個在旗人社會中普遍指代的「家奴」,也就相當於八旗系統當中的平民了。清朝入關以前,包衣大多是軍中從事勤務勞動的軍夫,或者王公貴族府內的僕役等,地位較八旗「兵」為低。

入關以後,包衣在身份上和一般的旗兵平等,也是旗人身份,可以擁有地產、可以考舉做官、可以補兵缺。但是不同於八旗「兵」,這些八旗「民」在沒有兵缺或者官職的時候,平時並不是閒著等死,而是需要為宮廷(皇帝親領的上三旗,屬下包衣由皇宮內務府管轄)、王公貴族(諸王統領的下五旗,屬下包衣和旗兵一樣由各王公管轄)提供勞動,並由內務府、王公供養,事實上生活水平和底層的旗兵差不多。

而八旗當中真正的家奴則是所謂的「旗下家奴」,他們是王公貴族、八旗兵丁以及包衣們私自蓄養的僕人,大多出身自貧苦漢人、也有少量旗人因破產而出旗賣身的。這些人不被國家承認為旗籍,而是附屬於旗人當中的「附戶」,所以其地位就和漢人家裡的私僕差不多,可以說比普通的漢族平民的地位還要低。而且旗下家奴不同於八旗漢軍,因為受壓迫太重,大多不認為自己是旗人,清亡以後也基本以漢人身份生活。

3樓:劉衛

答案很好但補充幾點

抽丁是乙個制度但由於狩獵民族不等同於游牧民族,一打仗大家都是踴躍參加的。其實游牧民族不太願意打仗所以內部不團結。極其容易被離間分化。

而狩獵民族一旦聚集居住不打仗沒別的出路。哪有那麼多獵物填飽肚子啊。

後來搶的錢多了,八旗也不願意去打仗了。皇太極說過以前一聽打仗大家這個報名積極。現在不是說老婆病了就是什麼其他原因。

至於東北八旗的確就是百分百的軍戶。滿清對東北八旗也很矛盾。待遇好了人家就不想打仗了,待遇不好人家說不定跑了。

所以基本政策就是政治上無限拔高,生活上不改善保持野性。所以歷代皇帝對待東北八旗都是寵愛的不得了。乾隆對那些什麼封疆大吏說打就打說殺就殺,但對東北八旗連罵都捨不得。

凡是佐領級別的都要親自接見。東北封禁時創關東的漢人難就難在怎麼過去。一旦過去了,那些黑龍江八旗根本不把聖旨當回事。

乾隆也是無可奈何只好把氣撒在沿途官吏身上。

八旗軍對戰八國聯軍為何不用盾牌掩護至弓箭或火銃射程?然後伺機近戰?

我已經長生不老了 當時八旗軍已經腐化,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已經絕大多數不在作為作戰部隊來用。當時清軍經過洋務運動,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已經裝備幾十萬步槍。但分配不均。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時候,清軍主力武衛軍均配備近代裝備,其中武衛前軍,武衛中軍裝備很精良。炮兵實力強大。所以,當時八國聯軍與清軍的交戰...

李自成的大順軍闖軍主力有與滿清八旗一戰的實力嗎?

黑白漫步 舉個類似的栗子 李二鳳率領3500騎兵,在虎牢關擊潰竇建德30萬農民軍 號稱30萬,實際13萬 生擒竇建德。農民軍的戰鬥力不能看紙面。李自成就算把他姥姥姥爺舅舅姨媽全都帶上,湊個一百萬人去山海關開趴體,也只是徒然增加後勤壓力,戰鬥力可能更挫。 張三 不請自來。李自成從一開始就是相當重視滿清...

如果公孫瓚修改成這樣是否合理?在如今的軍八環境大致處於什麼強度?

熊孩子 1一技能 義從 建議簡化描述。前兩個分句分別改成手牌數不小於體力值 手牌數不大於體力值。這樣第三個分句就可以直接刪掉了。二技能 劫掠 沒什麼好說的,添頭技,實際上拿不了幾張牌,主要也就配合覺醒用。三技能 積穀 嚴格說起來三國殺是沒有 回合開始前 這一概念的,所以可能需要明確下覺醒時機到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