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五霸中只有楚莊王是為王,其他都是公呢?

時間 2021-05-07 05:05:55

1樓:八斗

這個得來看看楚國第一位王是怎麼稱王的?

西元前706年,楚君熊通打敗隨國,面對隨侯的請和,熊通提出了自己的條件。隨國是周天子的兄弟之國,隨侯是周天子冊封的姬姓諸侯,讓他去向周天子請求點事情,必定要比自己去求要容易的多。

當你想託領導辦點事,但是又不認識領導時,最常用的做法是:找到領導的親戚或熟人,由他們替自己向領導轉達自己的請求,這樣做,會比自己直接去請求領導要容易的多。

很顯然,熊通深諳此道,他對隨侯說:「我在蠻夷之地。現如今聽說中原諸侯紛紛背叛周天子,相互侵犯,互相攻擊。

而我擁有軍隊,打算藉此參與中原的政事,請求周天子允許讓我北上,安定中原。當然,為了讓我師出有名,請讓周天子尊奉我的名號。」

熊通的話並非沒有根據,在西元前706年左右,中原地區的形勢確實比較亂。有多個諸侯國都發生了弒君事件。西元前724年,晉國的曲沃莊伯殺了晉國國君晉孝侯;西元前722年,鄭伯的弟弟段發生了叛亂;西元前720年,鄭國侵吞了周天子的土地;西元前718年,衛中國人殺了自己的國君衛桓公;西元前712年,魯中國人殺了自己的國君魯隱公;西元前710年,宋國太宰華督殺了自己的國君宋殤公。

各諸侯國發生這種以下犯上的事情,按道理說,周天子應該出頭維持秩序,派兵平亂。但此時的周王室早已衰弱,早已喪失了討伐諸侯的能力。於是,熊通便想趁著這樣的機會,出兵中原。

當然,他沒有那麼好心,他的目的只有乙個,那就是帶兵北上,擴大自己的地盤。

當然,明面上,只能說自己憂心國事,願意帶兵替周天子平叛。可是問題又來了,上述所說的晉國是侯國,宋國是公國,鄭國是伯國。地位都比楚國的地位高,要想討伐他們,就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才會讓隨侯請求周天子尊崇楚國名號。

熊通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子爵。

面對熊通的請求,周天子沒有答應。在周天子和中原諸國眼中,楚國是蠻夷之國,楚人披頭散髮,飲毛茹血。與識周禮,著華服的中原諸國相比,簡直是乙個在天上,乙個在地上。

按照中原諸國的看法,賜你熊通子爵已經是看得起你了,居然還貪得無厭!

熊通非常生氣,他氣憤的對剛從周王室回來的隨侯說:「楚國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可惜去世比較早。周成王想要提拔我的先祖,可是居然只賞賜了子爵,而且還讓他居住在楚地。

現在蠻夷部落都已經歸順了楚國,我立下如此功勞,但周天子仍然不給我加封爵位,那我就自稱尊號好了。」於是,熊通一步到位,自稱為武王,並強迫隨侯承認自己的尊號,然後帶兵離開了隨國。

2樓:烏里揚諾夫

楚國的王是楚武王熊通在位時不滿周天子及中原各路諸侯蔑視而自封的稱號,周朝從來都不予承認的,先秦古籍中對楚國君主的稱謂一直都是楚國最早受封時的子爵爵位,譬如左傳,公羊傳之類古書:王孫滿對楚子,晉楚城濮之戰楚子將圍宋等;自此周楚二王並立,湖北地區也留下了"不服周"的說法

3樓:魏宇辰

在稱呼上,諸侯都可稱公,這裡不考慮爵位。而如果考慮爵位,春秋五霸,齊國是侯爵,宋國是公爵,楚國是子爵,晉國也是公爵,秦國不清楚,沒查到。秦國和其他諸侯國不一樣,秦國是到西週末才正式歸周,之前是商王朝封秦在西部用來抵禦西戎的。

後因護周有功,才被週封為諸侯。

還有一點,春秋五霸還有另乙個觀點,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最早稱王的是楚國,但過了一段時間覺得底氣不夠,放棄了,但後來又稱起王來。到了楚莊王的時候,楚國崛起,稱霸,甚至還跑到周王室問鼎(問鼎中原)。

當然,到後來,諸侯都稱王了。而看《左傳》的記載,一直都是稱楚為楚子,就是不承認楚的作為。

4樓:懦夫卡蹲者

論中國周代無五等爵位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和王是最高端也是最常見的君主稱號。但是在帝王之下, 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例如在西漢初年劉邦便曾封過「列侯」;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也曾將眾開國功臣封為「國公」。

不過漢代以來的公、侯、伯、子、男只是榮譽爵位,並無封土,更無獨立統治權,因此不能算作君主稱號。公、侯、 伯、子、男五等爵位似乎只有在周朝才是君主稱號。

周朝五等爵位的例項可見於《春秋》,例如《春秋》中有「宋公」、「齊侯」、「鄭伯」、「楚子」、「許男 」等名號,即宋國的君主是公爵、齊國的君主是侯爵,等等。周代五等爵位之說似乎證據確鑿;但據筆者考證 ,所謂五等爵之說其實有很多疑點。

首先,有關周代歷史的各種史料對各諸侯國的爵位說法不一,即使同一史料也常自相矛盾。例如在《春秋左傳 》「隱公元年」篇「鄭伯克段」一節記事中,對鄭國君主的稱呼,一會兒稱「鄭伯」、一會兒又稱「鄭莊公」 。那麼究竟鄭國君主是「伯爵」還是「公爵」呢?

其實這不是個別現象,同樣的現象在史料中屢見不鮮。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春秋》的說法和各諸侯國君主的諡號,差異便更明顯。例如根據《春秋》的說法,齊國的君主是「侯」,可是齊國歷任君主(在西元前334 年稱王之前)的諡號都是「齊x公」,而從沒有乙個「齊x侯 」。「三家分晉」的其中一家趙氏在西元前403年始列為諸侯,當時趙氏的族長名趙籍,其諡號是「趙烈侯」 。

在此之前趙氏只是晉國的卿大夫而非諸侯,但是從史料中我們卻可發現在趙籍之前趙氏的族長也有諡號,如 「趙簡子」、「趙宣子」等,似乎趙氏在「三家分晉」之前已位列子爵了。

其實又何止趙氏如此,晉國「六卿」(注1)之一的智氏從來未列為諸侯,可是我們在史料中卻可發現「智宣子 」、「智武子」等諡號,此外也有史書稱智氏的族長為「智伯」的。由此可見,周代諸侯的爵稱相當混亂,連不是諸侯的人也可稱「伯」、稱「子」,因此我們實有理由懷疑五等爵是否周代的定製。《史記》作者司馬遷似乎也看到此現象,因此在《史記》中他不把宋、齊等國的君主稱為「宋公」、「齊侯」,而是一律稱為「宋君」、「齊君」。

如果我們再細閱史料,可以發現公、侯、伯、子、男不一定是爵位,這五個字其實有其他意思。先說「公」, 這其實是對諸侯國君主的一般尊稱。不論是「宋公」還是「齊侯」抑或「鄭伯」都一律可稱「公」。

例如根據 《春秋》所說,魯國君主是「侯」,可是在《左傳》中每當提及魯國君主,如果不包括國號時,《左傳》作者則一律以「公」稱之。因此便出現了一會稱「魯侯」、一會又稱「公」的現象。

其次,「侯」便更是對諸侯國君主的泛指,「諸侯」一詞中的「侯」字並不專指五等爵中的「侯」,而是泛指所有地位低於周王的君主,因此只有「諸侯」一詞,而無「諸公」、「諸伯」等說法。不論是「宋公」還是「 鄭伯」,都一律是「諸侯」。

再次談「伯」。在史料中,這個字有兩種意思。其一,這個字是「霸」的同義詞。

在古代,「霸」、「伯」兩字發音相近,根本是兩個可以相通用的字。例如周朝的奠基者姬昌(後世尊稱為「周文王」),曾稱霸今陝西一帶,威脅商朝,時人稱其為「西伯昌」。所謂「西伯」,便是「西方霸主」的意思。

其次,「伯」是一種兄弟的序次。中國古代有「伯仲叔季」之稱,「伯」就是長兄的代稱。因此我們發現在周代除了公、侯、伯、子、 男外,有時還會有「叔」。

例如在周代初期便有「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唐叔虞」等。這些 「叔」跟周公旦、召公奭等並列為周代的早期諸侯。

此外,在春秋時代還有另一事例,鄭國君主鄭武公生有二子,一名寤生,一名段。其後寤生繼承爵位,是為鄭莊公;段則獲封賜一塊名為「共」之地,世稱「共叔段」。由此可見,至少在周代初期,「叔」是跟「公」、 「伯」等同為諸侯稱號的,但「叔」卻沒有被列入五等爵中。

最後談「子」和「男」。前面在討論晉國「六卿」的稱號時,筆者已指出周代一些卿大夫如「趙簡子」、「智宣子」等雖非諸侯,但卻稱為「子」,可見「子」可能是對卿大夫的尊稱,不一定是爵位。此外,春秋戰國時代亦曾出現「孔子」、 「孟子」、「墨子」等稱號,可見「子」亦可能是對士人的尊稱。

另外,在《孟子.萬章篇.北宮章》有這麼一段對話,當北宮錡詢問孟子周代初年的爵祿情況時,孟子答道: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據此則「子」和「男」是同一級爵位,所謂五等爵卻又是指天子(即周王)、公、侯、伯和子男,而不是傳統所說的「公侯伯子男」。

由此可見,傳統的周代五等爵位之說其實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總上所述,五等爵位很可能不是周代定製。縱使周代有爵位之制,但由於各種史料的記載甚為混亂,甚至自相矛盾,今天已很難考證各諸侯國的君主是甚麼爵位了。既然周代有「諸侯」之稱,我們大可將各諸侯國君主一律稱為「侯」,例如「宋侯」、「齊侯」、「鄭侯」,而不必沿襲《春秋》稱「宋公」、「齊侯」、「鄭伯」 。

5樓:伏筱煦

因為楚國自稱「我蠻夷也」,自居於中原諸侯國之外。在春秋時期一直都不願意服從周王室的號令,楚國稱王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了,當時的國君熊渠還封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後來因為懼怕周王討伐自己又取消了王的稱號,到了東周時期熊通再一次自稱為王,就是楚武王,從此開始正式稱為「王」,不過其他國家並不買賬,《春秋》裡楚國一直被稱為「楚子」,子爵是楚國最開始的封爵。

所以在春秋五霸裡只有楚莊王是王,其他國君都稱為公。另外,吳越之地因為地處偏遠,國君也自稱為王。所以在其他版本的五霸裡,還有吳王闔閭(有時是夫差)和越王勾踐。

而到了戰國,周王室地位進一步下降,魏國和齊國在徐州相王,其後各國大都改稱王了(衛國除外,不斷的降級)

為什麼春秋五霸晉國最終滅亡?

劍鳴蒼穹 1.公族的自相殘殺導致對公族不信任,使非公族大夫勢力膨脹 2.連年征戰,使得公族的實力大減,領兵的卿大夫反而佔便宜 3.一系列昏君使昏招打破卿之間平衡 已登出 晉無公族,成勢的公族如韓氏欒氏也卿族化,與公室毫無感情,諸卿整合完畢瓜分晉國也是遲早的事兒 瓜分有點不合適,國君早就沒啥地盤了 葉...

晉文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夙惠捷悟 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宋襄公 史記索隱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荀子 王霸 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白虎通 號篇 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吳王夫差 漢書注 諸侯王表 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鄭莊公 辭通 齊桓公 晉文公 晉襄公...

岳不群在五霸崗上為什麼不借令狐沖的名頭收服各路人馬,反而要和令狐沖撇清關係?

測不准的貓 就算開了天眼也不會相信這幫牛鬼蛇神會聽岳不群的去和左冷禪拼命。這幫牛鬼蛇神只是曲線拍馬屁,捧令狐沖臭腳只是是為了討好任盈盈。就好比,部門經理去討好某董事長的相好,是為了公升職加薪,過得更好,不是給相好她老爹賣命的 最多給她老爹拍點彩虹屁,別讓相好的吹枕頭風。收服?浪費華山的糧食,還砸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