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備興復漢室,只是想要自己當皇帝而已」?

時間 2021-05-06 08:39:53

1樓:塗景鑠

本來就是這樣。

本質上這句話應該反過來。

劉備想要當皇帝,所以順便掛個興復漢室的旗幟。

這不是什麼黑點,不想當皇帝,打生打死幹嘛?

興復漢室?若劉備不姓劉,就不爭天下了?

劉備不甘人下,立有大志,這不是他的姓給他的,而是這人本就有英雄之氣。

2樓:何玉博

此類說法太片面,在這裡簡單講兩句吧。

這句話套在那個帝王身上都能用,但都不合適。

因為這就是搞不清楚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別。

我們看一下,這種句式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見?

老師教學生,只是為了薪水而已。

醫生救病人,只是為了獎金而已。

不看乙個人行為給社會帶來的積極意義,盯著私人所得說事,太過狹隘。

假使劉備興復漢室,漢家得以再次榮光,萬民免受戰火之苦,社會秩序得以恢復,這些難道不是劉氏集團成事的正面價值嗎?不是他們獲得成功的成果嗎?這才是他們勝利給社會帶來的積極意義,宗族得以興盛,社會得以安定,聲名得以流傳,理想得實現,才是劉備這類人傑奮鬥成功的主產品,皇位誰做,那是他們的衍生品,不足以影響對乙個的全面評價。

提開頭這種說法的人,不過是想藉此來拉低劉備,來印證自己所認為正確的「人本自私」觀點罷了。否認他人在工作中所具有的真正情懷和信念。

乙個太看重得失的人,不會得到更多的支援。

太斤斤計較的人,在專業領域(尤其是和人打交道)方面不會有太高的造詣。

在下人微言輕,未必足信。那我們來看一下陳壽對劉備的評價吧: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我個人不否認劉備有當皇帝的心思,但絕不是他奮鬥的唯一動力,就是在下,工作也不全是為了掙錢。

你覺得劉備會是一門心思當皇帝,沒有其他抱負的那種人嗎?

3樓:傑林修

正確無比的廢話。

想當皇帝很丟臉嗎?

他不光想當,還當上了。

哪怕這個帝位再水,也比現在的馬爸爸們首富們牛幾個數量級了。

你的夢想實現了嗎?

4樓:醉人清風

曹操: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然而,他說這話的時候自己就是魏王。而除了劉,孫,袁術,很多三國豪傑一輩子都沒稱帝稱王過。

孫權,啥也不用說,先從大魏吳王開始幹起。

曹丕,司馬炎,楊堅,都說自己是接受禪讓的...李淵在楊廣死的時候大哭,轉天就把楊侑的帝位拿過來了。

朱元璋:我本布衣,奈何天命加身。

愛新覺羅·福臨:明亡於賊,而非我大清。

5樓:「已登出」

我尋思著,復興漢室和想自己當皇帝也不衝突啊,這話不是在強行製造對立貶損劉備形象?

劉備想不想當皇帝?答案是肯定的。人自己也沒否認這一點。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

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眾所周知,皇帝登基稱帝時候關於自己心態的發言大多都是在扯淡,劉備在稱帝時,稱自己是無奈稱帝這話也是這個路數,只有腦子不好使的人才會去信這種鬼話。顯然後來的陳壽也沒有天真地認為劉備是被逼登基的。

所以劉備只是因為想當皇帝才去復興漢室?錯,說這話的人腦子也不好使,因為搞錯了邏輯關係。對於劉家人來說,興復漢室和登基稱帝本就是無法切割的乙個整體。

你不興復漢室敢稱帝?袁術可是鮮活的例子;你不稱帝能興復漢室?政權都改姓了還漢哪門子室。

那我不能把天下推平了再稱帝?可以啊,那這還不是等於復興了漢室?不會真有人以興復漢室可以依靠維繫桓靈一脈的帝位來完成吧?

按照這個邏輯,扶立獻帝的董卓,迎接獻帝的曹操那可是大大的忠臣。事實上,如果以執政家族的變化作為政權更迭的標誌,那麼皇位是不是順代傳承,是不是你情我願的交接本就不是衡量乙個政權是不是興旺的標準,它只能反映政局穩定與否,或者皇帝的生育能力強不強。舉個例子,明英宗在土木堡玩脫了,三大營的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致使政權中心暴露於韃靼人兵鋒之下。

他弟明代宗臨危登基,任用于謙擊潰瓦剌軍隊,整頓吏治,穩定了明政權的統治。後來也先送還明英宗,明代宗反手就把他哥,大明的太上皇給軟禁了七年,明眼人都看的出來他是怕英宗復辟才把人關小黑屋。代宗說過,他登基,是為了大明江山穩固。

但後世除了明英宗復辟那段,有誰會說「朱祁鈺穩固江山,只是想要自己當皇帝」這種莫名其妙的話?劉備若是成功,那他就是大漢的救世主,就是第二個劉秀,其成就決不在明代宗之下,他興復漢室的確將挽救漢政權。縱觀人類歷史,不變的是慾望,是野心,但對於道義,對於責任的定義卻常變常新,不要強行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解讀古人的家族榮譽感,因為多數人是理解不了在那個時空下人們的所思所想的。

只要天子還姓劉,這天下不還是歸劉邦子孫所有嗎?劉備再怎麼沒落,高帝子孫總沒跑吧。退一萬步來講,即便是統治者都徹底變人了,我看多數人也沒細膩到把田氏代齊前後的齊國分成姜齊和田齊,把齊國分成「五霸齊」和「七雄齊」吧?

怎麼一到三國裡就這麼求全責備了。

興復漢室和登基稱帝關係是什麼?答,前者是集體目標,是起事口號,後者是個人目標,是起事利好。而且兩者有乙個共通之處在於,達成這兩個目標都必須要平定天下,守內安外。

前文說過,不是說保全原有皇族的帝位就叫興復漢室,原因在於,乙個政權要生存,要強大,離不開發達的經濟,清明的政治,和諧的社會環境。清末的頑固派高不高?硬不硬?

正派不正派?忠心不忠心?可他們在自取滅亡的方面那也是操練的有板有眼。

試問,劉備是先平定天下,再穩定政局,再培養一位傑出的劉家天子,最後在政治鬥爭中全身而退,讓漢朝恢復榮光容易,還是自己再造乙個新漢朝容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起義失敗者不僅富貴不保,連家人朋友都是要被殺的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的,復興漢室本就是一條既阻且長的險路,誰吃飽了沒事幹給自己製造障礙?即使劉備他是個聖人,不慕權位,全心全意為漢家天下嘔心瀝血,堅定不移的復興漢室,他總還得考慮一下方案可行性的問題吧?

劉備可是實打實的一代梟雄,不是傻白甜啊。隔壁真君子劉虞仁義吧?正直吧?

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

「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

」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復不聽。——《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可他墳頭草都一丈高了,鬼來給你復興漢室啊?

「只是為了……」這種話所匯出的,是極端、片面這樣的負面人格形象,而這與英雄人物的定義存在天然的矛盾,因為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帝王沒有乙個是鼠目寸光之徒。你可以說劉備虛偽,貪婪,但你不能說劉備只是個滿眼都是皇位的愚人。

辯證法告訴我們分析事件要總覽全域性客觀中立。即使不結合任何歷史知識,我也可以說,對於歷史人物、事件的評價,如果這句話帶有「絕對、僅僅、全部」這樣的色彩,那麼不用多想它肯定是錯的。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題目中所提到的這句話。

6樓:

劉備從小夢想做皇帝——曹操的志向只是征西將軍。

劉備興復漢室為自己稱帝——曹操沒想篡漢不想稱帝。

劉備百折不撓就是為了做皇帝——曹操被利益集團推動還能懸崖勒馬。

這種洗白和對噴的產物不值一曬,但也的確有人看了醍醐灌頂,如獲至寶。

其實漢末想稱帝的軍閥諸侯不在少數:

初平二年(劉焉)

獻帝初平二年,犍為太守任岐,與賈龍惡焉之陰圖異計也,舉兵攻焉,燒成都邑下。焉御之,東州人多為致力,遂克岐、龍。焉意盛,乃造乘輿車服千餘,僭擬至尊。

興平二年——建安二年(袁術)

興平二年冬,天子敗於曹陽。術會群下謂曰:"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

二年春,袁術自稱天子。

建安四年(袁紹)

典略曰:自此紹貢御希慢,私使主薄耿苞密白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紹以苞密白事示軍府將吏。議者咸以苞為妖妄宜誅,紹乃殺苞以自解。

建安四年(劉表)

是時,荊州牧劉表不供職貢,多行僭偽,遂乃郊祀天地,擬斥乘輿。詔書班下其事。融上疏曰……

黃巾起,嵩避難南方,劉表逼以為別駕,轉從事中郎。表郊祀天地,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

建安六年(孫權)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

"今……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權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

建安十七年(曹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進操爵國公,九錫備物,密以訪彧。

自此之後,曹操篡漢,劉協帝位難保漸成時人之共識

劉備自建安四年認準曹操為漢賊,便以討伐漢賊為業,匡扶漢室為志,為此奮鬥終生。他這樣做為稱帝的想法在體現在何處,難不成是羽葆蓋車。

總不能說,討賊還沒完成,漢室卻將被篡奪,這個階段劉備集團有後續應對方案,能證明他興復漢室就是為了自己做皇帝。別忘了,這個時間最早也是建安二十四年,天下人都認為曹操將篡漢稱帝。

倘若劉備在稱帝前乾掉曹操還於舊都,屆時遵劉協為漢帝,還是自己為帝是另乙個話題,無論結果如何依然沒法證明劉備匡扶漢室就是為了自己稱帝。

其實瞧瞧漢末這些個諸侯,還挑劉備的毛病也不知是什麼心態,尤其站在曹操立場。

劉備若是彝陵之戰勝利,能夠最後興復漢室麼?

艾歐里亞 你到底是說三國演義還是歷史?三國演義裡面劉備有七十萬,夷陵之戰勝利了,孫權將滅亡,實現南北對峙的格局 歷史上,劉備不要說沒有七十萬,七萬都沒有,蜀軍五萬,吳軍七萬,事實上劉備是弱勢的,這種小規模的戰役,贏了對孫權也損失不會太大 意思是劉孫之間戰爭還要繼續打?他們打的越久越是兩敗俱傷。曹魏就...

如何看待諸葛亮要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栲栳圈 漢賊不兩立云云,其實都是作為姿態說給別人聽 做給別人看的。就連大耳賊劉備,也只是為實現自己的野心而打出來的旗號而已。如果說,荊州未失,或許還有一線希望,而自夷陵之敗後,已經絕無可能。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之所以要連年北伐,與其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到不如說是為了彌合各方矛盾 為蜀漢統治擺出合法...

如何評價劉備攜民渡江。

shinbade 當然,曹操居然只率5千人,以 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 的驚人速度進行追擊,這本來就不是劉備的智力所能考慮周全的 諸葛亮的智力當時還不如劉備,譬如諸葛亮還勸過劉備襲擊襄陽,被劉備斷然否決 陸遜總結劉備的軍事生涯,謂其 多敗少成 此為一例。 愛死麥迪 前面幾位引經據典說的已經很明白了,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