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都沒有割走他們夢寐以求的萊茵蘭地區?

時間 2021-05-06 05:42:34

1樓:同志的三明治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一定問題的,萊茵蘭並不是法國夢寐以求想要併入版圖的土地。在十七世紀路易十四親政以前,法國實際的執政者黎塞留主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所提出的「天然疆界論」就已經將法國的東部的擴張邊界定在了萊茵河以西。而歷代法國民主主義者包括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一世在執行這一理論時也很少尋求萊茵河以東的擴張。

圖一:鼎盛時期的拿破崙帝國。可以看到,這一地區並沒有直接由法國管轄,而是屬於其附屬國——萊茵同盟。

黎塞留如此做法也另有苦衷,萊茵蘭是不折不扣的德語區,法國在此地影響力非常有限,而征服之後不僅同化過程將會更加漫長(不如看看加拿大的蒙特婁和現今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更有可能激化與德意志民族的矛盾,惡化其外交環境。以如此的代價交換小塊的、統治搖搖欲墜的領土,得不償失。

近代歐洲戰爭不斷,但在歐戰爭的目的卻並非你死我活,而只是歐洲霸權的爭奪(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時期),領土的爭奪則主要在海外展開。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取得歐洲領土就並非是和約的第一要義了,名義上的霸主和臣服地位才是。一戰後,法國外交政策的出發點也只是削弱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對其霸權造成威脅,而並非從那裡奪取多少領土。

二戰以後,法國遭到戰火的蹂躪,國力不再,對新的世界秩序的影響力有限,也就永遠失去了在歐洲擴張領土的機會。

2樓:德意志大炮兵法師

首先,法國在一戰之後,其實力很難稱得上是乙個真正的「一流強國」了,而法國對萊茵蘭地區提出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是不現實的。一戰後,各國普遍希望保留乙個較為強大的德國一來避免另乙個拿破崙帝國在Continental出現,二來阻擋蘇俄/蘇聯西進,而法國占領萊茵蘭地區對德國工業的削弱是顯而易見的,將會使德國失去其他國家希望有的能力。另外,萊茵蘭地區主要民族是德意志人(而且是絕大多數),在民族主義甚為佔優的年代,占領乙個幾乎全部由其他民族居住的地盤,是並不明智的,更何況戰敗後的德國民眾對法國的仇恨更受到激發,如果法國執意強佔,必然會被外交孤立並陷入治安戰的泥潭。

3樓:寒森劍影

因為萊茵蘭地區住的都是德意志人,考慮到民族自決原則,法國不可能奪走的。所以一戰後,在法國的強烈要求下,也只是讓法國占領十五年,然後公投。公投結果可想而知,法國還是阻擋不了萊茵蘭回歸德國。

4樓:BibiBird

因為法國那時就是二流列強,鋼產量相比英德美低得可憐,只能看英美臉色行事。一戰法國都沒能在英國反對之下拿走萊茵蘭,對二戰幾乎無貢獻的法國憑什麼拿走萊茵蘭?

當時的法國可以模擬今天的英國,只要大佬不出聲,他是不敢乙個人發聲的。

為什麼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反派?

空軍決勝者 一戰是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無正邪之分。好像後世提到一戰也沒怎麼把德國當反派。二戰雖然軸心國有不少罪惡 蘇聯比他們只多不少 但這並不是它們被當做反派的原因。被當做反派,只是因為戰敗了。科幻大劇 高堡奇人 展示了世界的另一種可能,軸心國勝利,德國和日本平分美國。 如果沒有希特拉的種族滅絕問題,...

為什麼瑞士在兩次世界大戰獨善其身?

張小飛 不僅僅兩次世界大戰,瑞士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立為永久中立國之後,就從未捲入過國際戰爭,國土也再未更變。除了歐洲大國內部的制衡之外,瑞士在歷次世界大戰裡面能夠獨善其身,其實是跟自身的防禦力量有關的。二戰時期德國曾經擬定詳細的入侵瑞士的計畫,但恐懼於瑞士的防禦工事延緩了入侵,最後不了了之。瑞...

相比英美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法國都是乙個打醬油的角色?

簡而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其實是協約國的MVP,主要輸出隊員,奈何人頭也送了不少。但彼時法國本來就和德國不是乙個體量的國家,二戰認輸起碼不至於被打得滿地焦土。然而諾曼第海岸 北部及一些大中城市依舊被損毀,鐵路系統癱瘓等等 就算法國二戰一直正面硬扛,依舊會被網上的德棍黑,不是嗎? 光頭裁判克勞福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