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打下山海關,滿清能否入主中原

時間 2021-05-31 08:21:24

1樓:冰茶不加冰

很多人都說滿清打下山海關是時間問題,因為軍事上分析確實是可以的。

但是,這個分析假設後金會一直這麼穩定和團結。

其實如果後金不打下山海關,只要多爾袞一死,鐵定內訌。

滿清未入關之前是旗主議事的,

黃台吉就抱怨自己不過是乙個旗主貝勒。

奴兒哈赤和黃台吉死了之後的兩次權力交接,後金都是在走鋼絲的情況下完成的。

奴兒哈赤的大妃阿巴亥,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親媽。阿巴亥跟代善有說不清的關係。所以奴兒哈赤死後,黃台吉以殉葬的名義直接逼死了阿巴亥,避免了內訌。

黃台吉死後的局面更驚險。

主要是黃台吉的長子豪格和多爾袞爭汗位。兩班人差點火拼。最後的折中方案是選年幼的順治即位,雙方都攝政。

又一次驚險完成權力過渡。

所以如果後金不入關,一旦多爾袞死,就憑十幾歲的順治大花痴,是不可能壓得住其他叔伯旗主,鐵定發生內訌。

入了關後有皇權的無限光環加身,才得以確保權力的穩定。

只能說運氣真TM好!

2樓:蒼天饒過誰

大概率不能,遼西走廊不通,則後金一是遼東半島和入關軍首尾難以相顧。二是援軍糧草之類難以及時抵達關內,而且左翼蒙古諸部未必不會反水,一旦蒙古諸部反,則斷絕關內諸軍和遼東的聯絡。三是後金沒有一旦長城一線被奪回(比奪回山海關要簡單多了),關內諸軍則退無可退。

所以即便後金在第四,五次入關劫掠時已有大規模的蒙漢僕從軍,而且火器軍備都十分完善且明朝九邊精銳已在松錦一戰徹底覆滅時依舊沒有攻占各城建制占領,而僅僅是劫掠後撤軍。直到吳三桂獻關投降才主動走遼西走廊入關。

3樓:白月光

山海關其實根本就不重要,蒙古、皇太極,哪次入侵明國走的是山海關?繞過去很輕鬆,明朝指望山海關,就跟法國指望馬其諾防線一樣可笑。至於吳三桂,很多明粉說」吳三桂要是不放滿洲人進來,如何如何」,其實根本就是扯淡,吳三桂是先在松錦大戰中被滿洲人打傻了好不?

他自己眼看根本就打不過八旗,要麼被消滅,要麼投降,你想他選哪個?吳三桂不是放滿洲人進來,而是他根本守不住,打不過滿洲

4樓:Shangri-La

至於引清兵入關?其實明朝崩潰,對清兵的防禦早已實行同虛設,只有山海關的吳叁桂有戰鬥力。滿清數次進攻北京都是繞道過來,不存在需要吳叁桂開關引清兵。

此之為不開關清兵也能入關。崇禎也有過要吳叁桂放棄山海關破「賊」的旨意。

況且清朝有很大概率會打下來山海關的,估計就是時間長短問題

解釋如下:

首先如果在萬曆天啟時期,沒有袁崇煥,山海關可能努爾哈赤時期就打下來了 ,沒有攻下山海關就很僥倖了,當時和明帝國交戰,已接連三次殺得明軍全軍覆沒,都是以少勝多

明末當時的乙個制度是文官做總指揮,到後來連文官也不信任了,於是再加派太監作監軍,此時統帥是遼東經略王在晉,山海關守將楊麒(後來被袁崇煥斬首)

清兵當時勢如破竹,銳不可當,自萬曆四十六年到那時,四年多的時間內,覆沒了明軍數十萬,攻占撫順、開原、鐵嶺、瀋陽、遼陽,直逼山海關。明軍打一仗,敗一仗,山海關是不是守得住,誰都不敢說。山海關一失,清兵就長驅而到北京了。

至於明軍一切守禦設施,都集中在山海關。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關」,防守京師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沒有外圍陣地。清兵若是來攻,立刻就衝到關門之前

在萬曆四十六年,吏部尚書趙煥實在忍不住了,上奏章說:

「他日薊門蹂躪,鐵騎臨郊,陛下能高拱深宮,稱疾卻之乎?」

再看當時遼東狀態熊廷弼於八月二十九日上書朝廷,陳述遼東明軍情況

殘兵……身無片甲,手無寸械,隨營糜餉,裝死扮活,不肯出戰……點冊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領餉有名,及聞警告而又去其半……將領皆屢次征戰存剩、及新敗久廢之人,一聞警報,無不心驚膽喪者……見在馬一萬餘匹,多半瘦損,率由軍士故意斷絕草料,設法致死,備充步兵,以免出戰,甚有無故用刀刺死者。……堅甲利刃,長槍火器,喪失俱盡。今軍士所持弓皆斷背斷弦,所持箭皆無羽無鏃,刀皆缺鈍,槍皆頑禿。

甚有全無一物而借他人以應點者。又皆空頭赤體,無一盔甲遮蔽。……聞風而逃,望陣而逃,懼戰而逃。

頃聞北關資訊,各營逃者日以千百計。如逃止一二營或數十百人,臣猶可以重法繩之。今五六萬人,人人要逃。

雖有孫吳軍令,亦難禁止。」

萬曆四十八年三月,熊廷弼上奏:

「四十七年十二(疑為「一」字)月赴戶部,領餉二十萬兩,十二月領餉十萬兩,四十八年正月領餉十五萬兩,俱無發給……豈軍到今日尚不餓,馬到今日尚不瘦不死,而邊事到今日尚下急耶?軍兵無糧,如何不賣襖褲雜物?如何不奪民間糧窖?

如何不奪馬料養自己性命,馬匹如何不瘦不死?而戶部猶漠然不一動念

而袁崇煥到山海關後手下是一批飢餓羸弱的兵卒和馬匹,將官不全,兵器殘缺,領不到糧,領不到餉,所面對的敵人,卻是用兵如神的統帥努爾哈赤,傳下了嚴密的軍事制度和紀律,有一大批兇悍的將領

單是守禦山海關,未免太過危險,沒有絲毫退步的餘地。

山海關沒有外圍陣地。清兵若是來攻,立刻就衝到關門之前。只要一仗打敗,這個大要塞就失守,敵軍便攻到北京。

沒有絲毫退步的餘地

王在晉是萬曆二十年進士,江蘇太倉人的文弱書生,根本不懂軍事、守八里的土地沒有用,外圍陣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關的作用,

當時守山海關的主要是新到的浙江兵。另有三千名廣東水兵

單是守禦山海關,未免太過危險、按照這個形勢,憑藉努爾哈赤的軍事,只要一仗戰敗,打到北京,或許就是木匠皇帝天啟上吊了

袁崇煥到達之後,推薦他叔父袁玉佩負責招募三千名廣東步兵、申請于田州、泗城州、龍英州各調二千名廣東步兵

後來魏閹(魏忠賢)派吹牛拍馬的小人高第去代孫承宗作遼東經略又殺熊廷弼、大舉屠戮朝廷裡的正人君子

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說關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關外各城的守禦,將部隊全部撤入山海關。

這戰略之胡塗,真是不可理喻。那時清兵又沒有來攻,完全沒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來攻,非敗不可,還是先行撤兵比較安全。袁崇煥倔強得很,抗命不聽

那時袁崇煥仍是極力主張築城寧遠。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對,認為寧遠太遠,守不住。大學士孫承宗是個有見識之人,親自出關巡視,了解具體情況,接受了袁崇煥的看法。

袁崇煥到後,當即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的進行築城,立了規格: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派祖大壽等督工。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

次年完工,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這座城牆是袁崇煥一生功業的基礎。這座城牆把滿清重兵擋在山海關外達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把清兵引進關來,不知道還要阻擋多少年。

寧遠城一築成,明朝的國防前線向北推移了二百餘里。在戰略形勢上,必須將防線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關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

當朝中得到清兵大舉來攻的訊息時,百官驚惶之極。兵部尚書王之光與廷臣商議,人人束手無策,以為這一次寧遠一定要失了,不知山海關是否能保得住。後來得到捷報,朝野自然喜出望外,謝天謝地。

早在2023年,後金軍就已經擁有了火炮,並用它們攻打了遼陽城。1622(天命7年)已經開始自製火炮,火炮裝備有了具體規定:管四千人的漢官準備大炮十門,長炮八十門,管三千人的準備大炮八門,長炮五十四門;管二千人的準備大炮五門,長炮四十門。

2023年(天命8年)出征蒙古昂阿貝勒,炮隊已經完備,可以隨隊出征,可見炮架問題已經解決。自遼陽戰後,明軍火炮優勢已經全無,明軍能造的所有型別火器,後金已經全部可以掌握自製。

然而2023年,在寧遠,明軍獲得了紅衣大炮。紅衣大炮是16世紀英國所製造的前裝重型加農炮,具有威力大、射程遠的優勢,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強力火炮,比佛郎機要強許多。在寧遠之戰中,袁崇煥獲得了12門紅衣火炮。

在戰鬥中,火炮輪番轟擊,將攻城的後金軍人打得血肉橫飛,就連努爾哈赤自己也中炮受傷。2023年(天聰元年),皇太極再打寧遠,依然失敗,原因還是因為紅衣火炮。

然而到了2023年,形勢又發生了逆轉,一門紅衣火炮竟被海潮推上了岸。皇太極聽聞此訊息,高興得忘乎所以,遂張貼布告,懸重金尋找能造此炮者。布告一出,前後徵得17名鑄炮能手,各施手段參照海中潮出的那門紅夷大炮進行仿製,其中漢軍旗王天相與金世祥的製造方案被採用,尤其是正黃旗漢軍王天相發明的工藝,成功的把以前用於製作小銅器的失蠟法轉用於紅衣大炮的製造,並且通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製出的火炮是鋼炮,比當時的銅炮鐵炮優越的多,在2023年(天聰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藝所製出的第1門紅衣大炮問世,被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

此時,後金火炮不僅能自造,製作工藝也超越了明朝。

2023年,後金又迎來乙個大禮包。孔有德率領明朝精銳火炮部隊造反於登州,並率部來降。皇太極大喜過望,立即封孔有德為將軍。

至此,後金又白得了明朝最精銳的火器部隊,實力大增,為其入關定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到了2023年後金軍不但擁有了大量火器,且能大量仿製紅夷火器。2023年,遼東巡撫黎玉田當時就痛陳:

「酋以大炮百位排設而擊,即鐵壁銅牆亦恐難保以物力言,酋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奴之勢力往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而崇禎二年皇太極自青城行了四天,到老河,兵分三路,皇太極命岳托、濟爾哈朗率右翼四旗和右翼諸部蒙古兵攻大安口;

七哥阿巴泰、十二弟阿濟格率左翼四旗及左翼諸部蒙古兵攻龍井關;他自己親率中軍攻洪山口。三路先後攻克,進入長城,進迫遵化,清軍越三河,略順義,至通州,渡河,進軍牧馬廠,兵勢如風,攻向北京

雖然守兵很弱,當時皇太極就有了進攻長城的能力,實力愈發強盛,而皇太極軍事水平雖然不如努爾哈赤,但也是相當厲害,它曾進過外國的軍事史。

當時如果沒有袁崇煥的防線,憑藉清軍本事,清軍極有可能打下山海關

等到李自成席捲而東,攻破北京後,軍紀開始敗壞,將領也越發瞧不起吳三桂,對吳三桂更不用放在心上認為他不過孫傳庭、週遇吉之流,軍隊都在乎財寶女人,內部又不和、

等到後來李自成部下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健卒,在山海關前的一片石和吳三桂部大戰時,絲毫不落下風。但清兵突然出現,李自成軍中響起「辮子兵來了!辮子兵來了!

」的驚呼,二十萬大軍就此全軍大潰,一敗塗地

李自成即便是全盛時期也未必打的過多爾袞和吳三桂聯合,相信當時是硬衝便可以攻進山海關

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吳的父親吳襄曾做寧遠總兵,和祖大壽是關遼軍中同袍,都是袁崇煥的部屬。當明清之際,漢人的統兵大將十之七八是關遼一系的部隊。

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詔、曹變蛟、黃得功、劉澤清等都是。這些人有的投降滿清,有的為明朝戰死,都是極有將才之人,麾下都是悍卒健士。袁崇煥若是不死而統率這一批精兵猛將,軍事局面當然完全不同了。

吳三桂如是袁崇煥的部將,最多不過是「抱頭痛哭為紅顏」而已,根本沒有機會讓他「衝冠一怒」,為了陳圓圓而引清兵入關。

崇禎十七年(2023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 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徵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大順軍直指京師,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

等到後來吳三桂自鎮守雲南以來,地方安寧,蠻夷不擾,部下的大將士卒,身經百戰。八旗戰鬥力也有所下降,吳三桂還沒到雲南,就已在招兵買馬,起心造反了。搞了十幾年,清朝一兩年才著手大舉部署。

當時朝廷之中,幾乎沒乙個將軍是他對手。當然四漢將當時還沒有展現才華

吳三桂的兵馬厲害得很,沒三年五載,甚至是七八年,是平不了他的。頭上這幾年,打了敗仗不可,雖敗不亂,才支撐得住。等到後來他到處吃敗仗,佔了的地方一處處失掉,眼看支援不住了,就想在臨死之前過一下皇帝癮,於是穿起黃袍,身登大寶,定都衡州。

聽得他做了皇帝,更加稀里嘩啦地狠打,他幾個大敗仗一吃,又驚又氣,就嗚呼哀哉了。

所以,而吳三桂鎮守山海關也不見得比袁崇煥厲害,明朝已亡,士兵未必一心清朝極大的概率能打破山海關,就是是在打不破,長城等地方也仍然可以進入,如果主帥用些計策,相信山海關極有可能攻打下來。

滿洲戰士後來打敗了俄羅斯帝國的騎兵,打敗了尼泊爾的啹喀兵,打敗了蒙古兵,打敗了北韓兵,打敗了越南兵,間接打敗荷蘭兵(鄭成功先打敗荷蘭兵,攻占台灣,滿洲兵再打敗鄭成功的孫子),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兩百年中,無敵於天下。山海關是否能抵擋的住呢?

如果我會飛,我會被飛彈打下來嗎?

DDJ1000 你要是在偏遠地區飛,飛地低飛地慢國家應該不會嚴管,但你要飛地快飛地高八成也會招來戰鬥機,畢竟人的RCS和巡航飛彈也差不了多少 你要是在人員密集區或者軍事禁區或者重要設施附近飛,如果飛地慢飛地低,大概率國家會先派武直來查證,如果飛地快飛地高,國家會派戰鬥機來查證,如果飛地快飛地低,那國...

如果當年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憑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和牢固程度,能被攻破嗎?

吳三桂必然要投降,沒有任何守的可能。他不但有自己的兵,還接納了降兵,還帶著遼東撤退下來的二十萬難民。遼東放棄了,關內是李自成,吳三桂沒有根據地解決20多萬人的吃飯問題。就算李自成和後金都不打他,他也要聯絡一方主動投降找飯吃。 Heygrisy 沒有攻不破的城池。只有攻不滅的人心。中國史上那麼多地理上...

如何理解草東沒有派對的 山海?

划水縣縣長郭摸魚 那一場年少的夢終於被自己妥協 我在少年十七八歲的時候也做過很多中二的夢 遇到過讓我奮不顧身的人 這些人或是給了我好的壞的記憶 我都心存感恩 初聽時只有一種感覺 在最沒有能力的年紀遇到了想要照顧一生的人 再聽就覺得 那個最辜負最給不起的人 其實是自己 我今年二十二歲 這場夢從開始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