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

時間 2021-05-30 12:47:34

1樓:吳sang醬

趙武靈王立公子稷為王是為了搞垮齊楚秦三強。

燕中國人質,其母為楚人,這樣的身份,立公子稷為秦王最合適不過了。

趙武靈王北下攻秦之策並不打算滅掉秦國,他還要拿秦國去對付齊國。

可惜的是,沙丘之亂,讓秦國得以有喘息之機。

2樓:範西迪

趙武靈王是雄才偉略的政治家戰略家,他前307年在內政推行胡服騎射,將趙國帶到新的高度,在外交上亦是一把好手。

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戰國首霸魏國已經衰落,戰國是秦齊楚三強並立時代。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崛起,秦惠文王以張儀為相,採用連橫術不斷擴張;楚國雖然國內政治昏暗,昭氏景氏屈氏等貴族亂政,但吳起變法奠定了強國的基礎,足夠後世昏君楚懷王揮霍了。齊國自齊威王起以鄒忌變法,整頓吏治,齊國擊敗魏國成為關東霸主,國力鼎盛。

對於趙國而言,齊國、秦國是最現實的威脅。

——前325年齊將田朌攻打趙國,敗趙國於平邑,俘虜趙將韓舉;前317年齊國敗趙國於觀澤;

前318年,燕王噲禪讓子之,此後燕國大亂;前314年,齊宣王藉機伐燕殺燕王噲和子之,齊國的勢力擴張到了趙國東面的燕國。趙武靈王協助燕國驅逐齊軍,並立燕昭王。趙武靈王把恩義施與燕國,不僅保證了東部的遮蔽,也為三十年後前284年的五國合縱伐齊奠定了基礎。

——秦國則不斷攻打趙國;前318年,趙國參與公孫衍的五國合縱攻秦之戰、前319年,趙國參與三晉攻秦之戰,以失敗告終;前316年秦攻趙,取中都、西陽;前315,秦攻趙,取藺,俘虜趙將趙莊,同時北面的胡人與東面的中山也侵略趙國。

為此,趙武靈王制訂的外交政策總結下——

1、悶聲發大財,韜光養晦,挑撥列國相互征戰相互削弱,以謀取漁翁之利。所以趙武靈王一直挑撥秦、楚、齊三強開戰。此外,挑撥秦國內鬥也是趙武靈王國策。

2、胡服騎射發展軍備,滅中山國,攻略胡人之地,擴大領土;

3、趙武靈王有個終極目標「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一舉打垮秦國。

而趙武靈王前兩個目標實現了,第三個目標卻因為沙丘之變身亡而失敗。

再到題目的時間,秦惠文王後期迷信鬼神,昏庸無能。根據《呂氏春秋去宥》的記載

凡聽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雖奮於取少主,何損?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為之愨,而徒以取少主為之悖,惠王失所以為聽矣。

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飾鬼以人、罪殺不辜,群臣擾亂,國幾大危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今惠王之老也,形與智皆衰邪?

秦惠文王晚年排擠忠良,寵信史定(大致是術士),迷信鬼神,濫殺無辜,群臣擾亂。

秦惠文王死後,國內勢力分成三派:

一是嬴盪(即秦武王)一派,其勢力包括秦惠文後、武王后(魏人)、庶長壯(即季君)及大臣等;還有縱橫家投機者甘茂,對外關係上親魏。

一是嬴稷(即秦昭襄王)一派,背後有宣太后羋八子、魏冉、羋戎、向壽、公孫奭等楚人勢力,對外關係上親韓。

還有舉足輕重的「智囊」嚴君樗裡疾一派,實是親韓,與嬴稷一派接近。

秦武王繼位後,重用甘茂,但也給樗裡疾和向壽權力,各派平衡。秦武王破宜陽,通三川,窺周室,東進邁了一大步。

——這階段趙國保持中立,秦的強大激怒了齊國,於是秦、齊陷入相互征戰。

不料秦武王前307年居然在洛陽舉鼎死了,位子傳給了公子稷。趙武靈王送公子稷入咸陽繼位,趙武靈王此舉有兩個深意:

——挑逗秦國內鬥,以削弱秦國。秦武王東出後,秦國國力陡公升;嬴盪暴斃後,他的派系掌握大權卻沒有王位;相較而言公子稷與宣太后一派奪了王位,一場宮廷爭鬥在所難免。

——向秦國施恩以結盟,避免齊、秦勾結危害趙國。

趙武靈王的戰略目的全部實現了:

——秦國爆發了季君之亂,亂事綿延兩年之久。至前305年秦惠文後、季君庶長壯、大臣、公子和諸侯造反被殺,秦武王後被驅逐至魏國,亂事方才結束,公子稷一派宣告勝利。

——齊國的齊閔王好虛名,以孟嘗君為相,與韓魏四處征戰,自己得地很少,韓魏得到實利。

前301年齊韓魏與秦國勾結,合縱攻楚,於垂沙之戰擊敗楚國,楚國從強國行列中掉隊。

齊、秦聯盟危害趙國,讓趙武靈王擔憂不已。

於是前298年,趙武靈王命金投入秦,以二人的特殊關係勸說秦昭襄王罷免孟嘗君相位,以樓緩為相;又命仇郝入宋為相。

——趙武靈王欽定了兩大盟友,一是秦國,另一是宋王偃的宋國,宋國行王政,國力漸強,與接壤的齊國矛盾激化,此舉造就了秦、趙、宋聯盟。

——秦、趙、宋聯盟形成了,與齊、韓、魏形成對峙之勢。

兩大聯盟撕破臉皮。前298年孟嘗君在齊國復位為相,發動合縱攻秦國以報仇,此戰打了兩年,齊韓魏聯軍一度打破函谷關,迫秦國歸還之前攻取韓魏的土地,秦國大為削弱了。

而齊、秦、楚三強爭霸階段,趙國卻保持中立不參與(即便與秦國結盟也如此),把重心用於征伐胡人和中山國上

——前307年,趙國攻中山到房子,次年攻中山到寧葭,又西伐胡人取榆林,林胡王獻馬,趙武靈王命代相趙固主管胡地,收編其兵馬,闢地千里;

——前305年,趙國三路伐中山國,次年又取榆中地區,設定了九原郡、雲中郡;前303、前301年,趙武靈王不斷伐中山;前300年,趙武靈王趁孟嘗君合縱大破秦國期間,發兵20萬滅中山國,將國土擴大至榆中地區的雲中、九原,可南襲秦國了。

然後就在這裡,趙武靈王犯了人生最大的兩個錯誤:

——前299年禪位於公子何(趙惠文王),以專心於軍事;

——前296年把東安陽封給廢太子公子章,最終引發了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後趙武靈王殞命,趙國由李兌主政,南襲秦國的大計胎死腹中了。

3樓:快捷鍵

趙武靈王還沒滅秦想法,他更多的想趙國自保,誰知變法把趙國搞那麼強。即使把昭王扣住,秦國還是有別的王,怎麼保證他比昭王菜?更何況昭王當時都未成年, 鬼知道他能力如何。

到此,順水推舟換個人情就是必然選項了。趙武靈王很厲害,雖然後來悲劇了

4樓:隨會在秦

順手人情而已。

秦武王死的太過突然,也沒有留下子嗣,導致秦國一度出現內亂。內亂的主要雙方是秦惠王妃子季君和妃子羋八子。

在不多的史料中頻繁出現的「季君之亂」可以體會到,當時在秦武王死後,秦惠王妃子季君是掌權了的,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當然,這種掌權想必是不得人心的,要不就不會稱為「亂」了。而且季君並沒有成功立哪個兒子成為秦國國君,也就側面反應了季君掌權並沒有得到廣泛支援。

也因此,才有了魏冉和羋八子的反抗季君的爭鬥。這其中魏冉在秦國有一定的權力根基,再加上他本人能力超群,很快就平定了季君之亂。

而秦國國君之位的人選,羋八子和魏冉應該是有數的,就是遠在燕國的公子稷。考慮到日後秦昭王水平還是不錯的,羋八子和魏冉很可能已經看中他了。派去燕國作人質很可能是為他積累威望的一種做法。

當然,羋八子還有其他兒子,即使公子稷回不來,魏冉也可以立其他人做秦國國君,因為公子稷不是秦惠王的太子,秦惠王的太子有且只有乙個,就是公子蕩秦武王。從這點講,任何乙個秦惠王的子嗣都有同等的權力成為秦國國君,且沒有任何道義上的問題。主動權在魏冉和羋八子手中。

對於同時期的趙武靈王來說,秦武王死的那一年,也就是西元前307年,正是他開始胡服騎射並進攻中山國的一年。當時國際形式的嚴峻性必須要求他處理好和各個國家的關係,為趙國的軍事改革爭取時間。公子稷這個順手人情也就送了。

當然,一些後續事情恐怕是羋八子和魏冉始料未及的。因為趙武靈王通過扶立公子稷,也就是秦昭王,有控制秦國的企圖。期中最大的體現就是把自己的親信樓緩派到秦國並做相國。

但好在樓緩是個典型的趙奸,他在秦國做相國不給趙國做好事,趙武靈王也就再沒什麼辦法了。

如何評價趙武靈王?

讀史修今 絕對是個猛人 狠人!年僅15歲的趙雍就接手了他老爹趙肅侯留下的爛攤子 趙國當時被稱為 四戰之地 周圍被齊 燕 林胡 樓煩 東胡 秦 韓 魏等國包圍著,中間又橫穿著乙個中山國。而老趙的葬禮也是相當具有逼格 山東五國每國都派了一萬人來 弔喪 啊。就這,武靈王那是游刃有餘,完全不放在眼裡。先交叉...

趙惠文王為什麼不直接派人殺死趙武靈王?

水潤萍 首先,餓死主父的直接負責人是從都城趕來平亂的李兌與公子成,史書裡寫得很明白,是他倆密謀後,擔心主父出來誅他們的族,才決定圍宮三月的。你問趙王何怎麼看?他乙個小少年,還沒有親政的權利,法定監護人 肥義 已死,他的看法有那麼重要嗎?其次,就像高票說的那樣,沙丘之亂本質上是趙章在主父的縱容之下發動...

為什麼一代英主趙武靈王最後餓死沙丘宮?

戰國時期,各個國家輪番稱霸。要說趙國稱霸時期最出名的君主就是趙武靈王了。當時他排除萬難堅持胡服騎射,終於把趙國帶上了富強之路,趙國是當時山東六國當中唯一乙個可以和秦國匹敵的國家。這是大家對趙武靈王初步的了解,可是最後的下場卻領人唏噓。當時的趙武靈王儼然一代英主般的存在。先後滅掉了中山國,北逐匈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