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拿下野王後,馮亭把上黨送給趙。此時秦為什麼選擇攻打長平?戰略目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6-05 21:29:01

1樓:飄葉之夢

先說說秦昭王,早年在燕國為人質。秦武王去世,回國奪位,是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當權執政,外戚魏冉處理庶務,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聽從范雎之言,奪取宣太后、魏冉的權柄,正式親政。秦昭王在太后和穰侯的專擅掣肘下足足隱忍了42年,抗壓能力遠遠超過年輕的趙孝成王,因此秦軍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然而秦昭王雖然年過六旬又老謀深算,但卻不能接受乙個比秦弱小的國家搶奪戰果,因此放棄原本戰略目標,改為進攻趙國(這是重要原因,戰爭的伏筆後面講)。

再談秦國本來的戰略。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秦昭王與公子他(亦作「公子池」)商議出兵伐韓之事,道:「韓之在我,心腹之疾。

吾將伐之,何如?」公子他答:「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戰而深取割。

」於是秦昭王派出兩路大軍伐韓,一路攻擊滎陽,一路直指太行。秦國在當時實施范雎的遠交近攻的戰略。遠交,即交好齊、楚。

近攻,即先攻打韓、魏。而韓、魏二國中是先韓后魏,先通過軍事行動讓魏國孤立了南韓,然後就準備滅亡南韓了。

客卿范睢復說昭王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於韓乎?王不如收韓。」昭王曰:

「吾固欲收韓,韓不聽,為之奈何?」對曰:「韓安得無聽乎?

王下兵而攻滎陽,則鞏、成皋之道不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王一興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夫韓見必亡,安得不聽乎?

若韓聽,而霸事因可慮矣。」王曰:「善。

」且欲發使於韓。

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

客卿范睢又勸說秦昭王道:「秦國與南韓的地形,像刺繡一樣互相交錯。對於秦國來說,南韓的存在就相當於是樹幹上的蛀蟲,人身上的心腹之病。

天下不發生變化也就罷了,一旦發生變化,誰能比南韓對秦國造成的禍患更大呢?大王不如收攏南韓。」秦昭王道:

「我也想收攏南韓啊!可是南韓不聽我的,這該怎麼辦才好呢?」范睢答道:

「南韓怎麼能不聽您的呢?您派兵攻打滎陽,則由鞏縣通往成皋的道路就會被堵住;在北面切斷太行山道,則上黨的軍隊就不能南下。只要大王發兵攻打滎陽,則南韓就會被分割成三塊(即新鄭以南、上黨以北和滎陽以西)。

南韓眼看自己必將滅亡,又怎麼能不聽從呢?如果南韓聽從了,那麼就可以考慮稱霸天下之事了。」秦昭王道:

「有道理。」於是準備派使者前往南韓。

前264年、前263年,秦國派武安君白起出兵伐韓,攻取南陽而切斷太行山道,便是在執行當初范睢為秦昭王定下的滅韓戰略。太行山路既斷,遂使上黨與都城新鄭之間失去聯絡,被秦軍攻克是遲早的事。上黨守將不願降秦而主動歸趙,遂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到此為止,題主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了。秦昭王雄才大略,實施遠交近攻之策,本能通過逐步吞併六國而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卻沒有按既定策略執行,在趙國觸犯其利益後憤而選擇與趙國開戰。更是在長平之戰勝利後,本來趙國願意割讓六座城池才使秦國同意罷兵,可事後虞卿建議趙孝成王不要把這六座城池割讓給秦國,而是割讓給齊國以換取齊國出兵抗秦。

當時,秦國因長平之戰元氣大傷,不敢貿然對齊趙聯軍交戰,故派使者赴邯鄲和談。可是,秦昭王是何等驕傲之人,豈容得趙國如此欺騙愚弄?故在元氣稍加修復後便要出兵伐趙。

於是,當初范雎為秦昭王定下的以伐韓為最優先的大戰略,就這樣被偏移到了伐趙上,秦國接下來遭受到的一系列挫折也由此埋下了伏筆。

最後談談長平之戰的伏筆。在西元前269年,秦國中更胡傷率軍攻打趙國閼與,未能攻克。當此之時,韓、魏已近乎秦之附屬國,楚已為秦國攻破郢都,占領巫郡和黔中郡,齊、燕亦因樂毅破齊和田單復齊之戰元氣大傷,六國中惟有趙國實力最為強大。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兵力強悍,不斷對外擴張,雖經沙丘之變,但仍不改國力日強之勢,故成秦國之心腹大患。此番秦軍兩次攻擊閼與而不下,在戰術上不得不放棄進攻閼與,在戰略上卻更加重視趙國,遂為日後的長平之戰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