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到底是喪權辱國還是明智之舉?

時間 2021-05-06 02:18:48

1樓:北風呼嘯

結果是好的,澶淵之盟保證了宋遼百年和平。

過程是令人捧腹的,宋史裡戲劇性的部分太多,如果說漢朝唐朝遼國發家史都很有龍傲天風範,那麼宋以後的歷史裡無論哪個階段的歷史讓人難以想象它究竟怎麼維持下來的。不光澶淵之盟如此。元朝明朝清朝還有幾個政治強人,宋朝大臣一直在黨爭。

皇帝倒是虛心得很,然而每次開言路,都開出一票奸臣出來,再然後繼續黨爭…

2樓:

一、雖然宋軍略微佔優,但繼續打下去,會演變成持久戰。

二、契丹,現在的語境說當時是異族。但其實也是半農耕,和其他半融入漢族的一樣(最終也融入了)。

三、宋朝一直都沒有統一到唐朝的領土,宋遼和平線和趙光義戰爭之後的領土幾乎沒變,談不上喪權辱國。

四、戰爭需要經濟作為後盾,對於宋朝而言,被拖入持久戰,消耗很大。從經濟而言,應該是明智的。

五、趙恆的心裡預期是三百萬,可以看出宋軍的成本;談判結果三十萬,可以看出遼軍收益。兩個之差,實際上顯示出戰爭的不對稱。遼軍成本低、收益低,宋軍成本高、收益低(基本上只有面子)。

因此終戰對雙方都有利。

六、遼國比宋國立國早得多,雖然人口少,但兩國皇帝論兄弟,也並不算吃虧。

3樓:平凡時光

小不忍則亂大謀,連一點小事也忍受不了,還幹什麼大事呢?如果每個國家都賭氣,死撐面子上不惜一切代價找回尊嚴的話,那全世界早就爆發核戰爭了,還不是害怕核攻擊才放棄過去恩怨,保持和平的。就算被人痛罵懦夫,窩囊廢也不能中他人激將法,落得個亡國滅種的下場。

4樓:Ansu Rakitic

澶淵之盟之後,宋朝君臣上下皆大歡喜不說。

遼朝也樂的不行。

因為遼朝沒錢啊,宋朝小老弟兒送錢,何樂而不為?

當時看沒啥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後面的重熙增幣

5樓:Brilliant

你這個澶淵之盟如果是向查士丁尼一樣為了避免多線作戰,或者是像漢文景一樣為了休養生息就算了,問題是你籤了這麼多年,西夏西夏打不死,休養休養被金國一下平推了,可不是奇恥大辱嗎?

6樓:阿貓

你要按照守城的來,那是明智之舉,澶淵之盟後,戴白之人不識干戈,宋朝迎來了百年和平,拿九牛一毛的小錢換取宋遼之間安穩和平百年,太值了。

但要換在漢,唐,明,清這種前期開闊的朝代,遇上澶州的這場戰事,把對方主帥都乾掉了,形式一片大好,不衝上去直搗黃龍都不好意思,還籤澶淵之盟,徹徹底底的喪權辱國

7樓:雲臥風

得綜合澶淵之盟簽訂的契機、緣由、內容與後果,逐一分開來看。

契機:自北宋立國,數次北伐,三四十年中,屢屢興兵,宋遼雙方互有勝負。整體來說,宋攻遼守,但戰果不大。勢均力敵的雙方陷在戰爭的泥潭之中,都苦不堪言。

緣由:即景德之戰的始末。宋遼雙方在此戰,各有致命的弱點,戰爭前景不明,誰都沒底氣打下去,誰也輸不起,合談很有必要。

內容:宋存關南之地,遼得歲幣三十萬貫錢。總的來說,各取所需。起碼作為接受合談的一方,北宋並沒吃虧,算不上喪權辱國。

後果:這個就太複雜了。百年之久的和平,致使宋遼雙方的武備都鬆弛不已。

有個說法是,澶淵之盟導致宋朝文興武衰。個人認為,文興武衰這個結果,主要原因並不是澶淵之盟導致的,而是宋朝矯枉過正而制定的重文抑武的國策,以及封建王朝本身的體制所導致的。

建國一百多年後的封建王朝,兩漢唐宋明,相比各自的建國初期,就沒乙個不武備鬆弛的。其中西漢出了乙個漢武帝,用三分之一人口的國力換回了武力。唐朝更是滑向藩鎮林立的另乙個極端。

東漢一百多年後已快玩完。明朝,建國才幾十年,就出了「土木之變」,一百多年時,正被小股的倭寇肆虐整個沿海的江南,不提也罷。

淵約期間,宋朝經濟、文化得以大發展,並迫使西夏稱臣。

遼國畢竟是遊獵民族起家,奉行一國兩制的遼國,在這百年和平中直接腐化至徹底敗亡。

結論:明智之舉。

若北宋有滅遼之實力,混統宇內卻立此盟約,那當然是喪權辱國。可事實上北宋沒有這麼強的實力。在開國之初,囯家軍事實力最強的前三個皇帝的幾十年征戰後,都做不到事,只能接受這個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和平不是壞選擇。

主要是,在北宋建國初期,君臣都有心一統之時,遼國也正處於開國後的國力上公升階段和鼎盛時期,賢臣良將輩出。

等到澶淵之盟後,遼國開始衰落,宋朝又出來了西夏的問題。

等北宋擺平西夏之後,遼國雖然不大行了,但封建王朝到了這個階段,基本都到了中後葉,北宋也不大行了。

再等金國滅遼崛起後,北宋恰好出了一位昏君,僅這一代昏君就導致了北宋驟然亡國的靖康之恥。

等到趙構南渡後,在極度危亡中,破而後立,一百六七十年了,終於又出現了大一統的契機時,趙構卻又自絕後路,殺了唯一乙個有能力北定中原,直搗黃龍府,混統宇內的的岳飛。嗚乎哀哉!

宋朝僅宋徽宗與完顏構二人,就讓兩宋三百年的繁榮歷史背上了至今不衰的罵名。

但這真不關澶淵之盟多少事,沒澶淵之盟的話,遼國從河北進攻,西夏從甘肅進攻,北宋雙線作戰,期間還沒時間和機會發展國內以中原為主的經濟,說不定亡的更早。

8樓:ghfjvh

要是能在檀淵之盟以後勵精圖治,力圖報仇雪恨,那算是個明智之舉,像劉邦受辱了,文帝景帝暗地裡攢大招,終於攢到漢武打崩了匈奴。

要是簽了檀淵之盟後,覺得行了,夠了,每年就賠點錢,我賺大了,也不用報仇,不說臥薪嘗膽吧,我還搞個泰山封禪向老天說一下的我的功績,這不是喪權辱國是什麼?

9樓:

當然是喪權辱國啊,怎麼可能會是明智之舉?

很多答主想法是好的,但是忽略了一點:名將也是需要明君的之前的朝代也不乏議和,但是他們議和之後幹嘛了,宋朝議和之後幹嘛了?

漢武帝把匈奴打得滿地跑,唐太宗把東突厥弄得狼狽不堪宋朝幹了些啥?貶低名將,靖康奇恥丟人!

10樓:YLH

舉個例子,有人會說越王勾踐喪權辱國麼。

所以,澶淵之盟是明智之舉;在澶淵之盟後不能知恥後勇,那才是喪權辱國。

澶淵之盟就如漢初和親一樣,在敵國強盛之時避其鋒芒,休養生息,那是合理的。但是澶淵之盟之後的宋真宗做了什麼呢?排擠寇準、泰山封禪。

相比之下,我們看看漢武帝在與匈奴決戰之前做了多少準備:

政治上:削弱相權;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酎金失侯的方式削弱貴族勢力;推行察舉制選拔人才;

經濟上:整頓財政,頒布告緡令;私營鹽鐵,鑄五銖錢;移民西北,實行代田法;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

外交上:吞併南方百越,解決後顧之憂;開闢西域、東北四郡,形成對匈奴的夾擊;

然而,北宋能夠推行變法革除弊病嗎,能解決三冗問題嗎,對內能整合力量避免內鬥嗎,對外能爭取盟友嗎,連蕞爾越南、儂智高都能來欺負北宋,知恥不能後勇,那才是喪權辱國。

11樓:冬泳健將錢謙益

辛棄疾在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時候不知道到底想的是張俊的北伐還是趙光義的北伐失敗後被反艹,遼軍南下檀淵之盟時宋朝的表現又比劉義隆差到了何種地步。不同的是劉義隆還知道在拓跋燾死後立馬北伐兵臨黃河。想想,歷史真是輪迴不成

12樓:up主

暫時的和談本身沒有問題,哪怕是屈辱的,劉邦李世民都幹過,但後面都找回場子了

而我鐵血大慫真的就這樣開開心心的慫了一輩子。。。。。。。。

13樓:清貧道德君子

當時的情況是,遼軍雖然攻堅不是很給力,但是野戰沒有失利過,是長驅直入到宋朝腹地,不要提什麼補給問題了,那時候還沒有三易回河,宋朝腹地根本不缺補給,打不下大的城市,村鎮可以劫掠的,最關鍵的是,手握十萬大軍的王超同志拒絕接受進攻的命令,這不得不讓人想起杜重威同志,這也就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情,真宗他爹是經歷者(當時18歲左右),如果王超也這麼搞一下,宋真宗會不會變石重貴?數學老師等同志信誓旦旦的說王超做不了杜重威,但是他們是21世紀的人在電腦前玩弄鍵盤而已,基本上就和說乙個滑鏟能打死老虎乙個效果,但是在宋真宗看來,杜重威是後晉創始人的妹夫,是現任皇帝的至親,他都這樣了王超會如何真是鬼曉得。與其做那不靠譜的全殲遼軍的春秋大夢,不如踏踏實實和談再說吧。

至於和談之後,當然是尋找時機對付遼國啊,唐太宗破突厥也是在薛延陀反叛突厥加上雪災搞死對手的。宋朝也是一樣,女真反遼不也海上之盟了嗎?狐狸同志還吹唐朝對回鶻和吐蕃的戰績,這些成績也不過是在回鶻吐蕃內亂的基礎上完成的嗎?

遼國在澶淵之盟後乙個世紀沒內亂啊。

14樓:不是我不願意說

人都是趁長君新喪、主少國疑佔點便宜,這把是被孤兒寡母打到澶淵。真宗較之乃父更是無卵之人。畢竟趙二就算是帶著箭傷坐著驢車和蕭後賽跑,起跑線也是幽州。

哦對了,帶著這一箭之仇,趙二還尋思雍熙北伐來著,不知趙恆你羞也不羞?

15樓:起死的莊子

只要不談燕雲十六州,啥都可以理解。一談燕雲十六州,說啥都是喪權辱國。

丟了燕雲十六州,就相當於丟了整個長江以北的地區。無險可守。全部都是騎兵,密密麻麻的衝上來,只能打防守戰,殲滅戰?開玩笑??而殲滅戰是消滅對手的有效方式之一。

長城就坐落在燕山山脈之上

16樓:天地一廢柴

一有什麼歷史問題總有一大群看過幾篇網文,認識幾個字,不可一世的人出來指點江山,上批孔孟,下踩宋明。是非曲直在他們口中分析得清清楚楚,成敗得失似乎盡在他們的掌握當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數典忘祖,沒過過什麼書,人云亦云,自以為是是他們最優秀的品質。無愧新時代的鍵盤俠!

17樓:

中短期看,澶淵之盟是明智之舉。澶淵之戰軍費3000萬貫,歲幣30萬。再打下去,宋朝能不能贏不一定,財政破產是肯定的。長期來看,宋遼兩國因為長期缺乏戰爭鍛鍊,都被女真給滅了。

遼國當時總人口大約600萬,宋朝人口3000~4000萬。之前的戰爭已經持續20多年了,宋軍敗多勝少,但是邊界變化不大。說明彼此實力基本相當,宋軍略弱。

作為對比,明末蒙古人+女真人才100多萬,明朝人口1.2~2億,都能打到財政破產。

18樓:sinux

宋遼之爭我一直是站大遼的。兩國打仗多數是大宋挑起的,為的是「光復」燕雲。

然而燕雲壓根就跟大宋沒有半毛錢關係。南京道歸屬大遼的時候別說大宋,就連被趙匡胤篡國的大周都沒建國呢。

這翻的是哪朝的舊賬啊?

我很佩服大遼,乙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有史以來第一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統治秩序,打破了「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歷史規律。從野蠻很快就走向了文明,甚至讓契丹這個詞在西方一些語言里成了中國的代稱。遼國滅亡,殘部轉戰西域,竟然又重新建立了西遼。

這簡直是奇蹟。咱漢族政權從來沒做成過這種情況,亡了就是亡了,沒有過換個地方再來一把的事。

大宋從始至終的作風就是透著小家子氣,別說沒有漢唐遺風,跟西夏比都差著。戰略短視,兩面三刀,打誰都打不過,玩平衡又朝秦暮楚。像是小業主治國,市儈。

澶淵之盟這種事就是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的體現。打不能堅決的打,和又不甘心,明明沒吃大虧,幾百年念念不忘老想著報仇。還捨不得臥薪嘗膽,行漢武帝故事,非得最後來個引虎驅狼背後捅刀子的又缺德又愚蠢的傻招兒。

還來了兩次,第一次半壁江山沒了,第二次一點不剩。

漢朝白登之圍之後,憋著壞,咬著牙,好幾代人,終於奇恥大辱一朝得雪。這痛快。宋朝是憋著壞,陪著笑臉,等大遼自己不行了落井下石還把自己折進去了。對比太鮮明了。

有人說大明又臭又硬,人至少還佔了乙個硬。大宋呢?又陰又軟。尤其跟「兄弟之邦」大遼相比。

因果,到底是求果而有因,還是無心之因得必然之果。菩薩怕因,凡人畏果?

齊天大聖 因是指業力,業力最本質的環節是身口意三業中的意業,也就是說沒有意業,絕對不會有身口二業,或者說缺乏意業的身口二業可以不算數,不必有果報,因此佛教的因果關鍵在於意業。意業的產生是源自於 思 這個心所,它屬於五蘊中的行蘊,思心所的定義是 令心造作意業為性 也就是指我們常說的起心動念。它其實就對...

擁有執念到底是人生之喜還是人生之悲

貓喵喵 擁有執念,且有為之付諸行動,並對生活產生了積極持續影響的,水滴石穿,終破Murano,或雖未到Murano,但終究看到一片廣闊天地的,是喜。擁有執念,但僅存於心中,作為午夜夢回時的年少之夢,再平常不過。擁有執念,不僅未付諸行動,反而因此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的,如 縱舉案齊眉,終究意難平 的,是...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到底是大勇還是愚蠢?

彥先森 站的角度不同你所做的決定也會不同,其實不可為而為之這件事有時候是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情勢所逼而為!就像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明知要喪命五丈原為何還要去北伐?以他的性格與處境他還有其他選擇麼? Ms唐的恐龍樂園 看每個人的狀態吧,有些人是為了賭氣,有些人是真的喜歡和享受那個過程,有些人是被逼到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