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 安史之亂 後,為何拖了將近乙個半世紀才滅亡?

時間 2021-05-06 02:10:32

1樓:

這就相當於乙個很強的足球運動員出了車禍,頭腦受損,丟了一根胳膊,不能奔跑了,動作也不協調了。但身體底子還在,再活幾十年沒什麼問題。

2樓:朱予

一句話。由於自身的政策和人民的心理寄託,代表的地主階級和底層人民的還沒有拋棄他;但是到黃巢時,他們已經站在歷史潮流的的對立面。

3樓:陽春白雪

為什麼靖康之變後,南宋拖了乙個半世紀才滅亡?

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拖了200年才滅亡?

為什麼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朝拖了50年才滅亡?

為什麼新冠2000萬、內部撕裂的美國,現在還沒滅亡?

4樓:小咩

安史之亂和唐朝滅亡有什麼關係?

安史之亂後所謂的藩鎮割據,不就是分封制嗎,而分封制不就是最適應封建社會的制度嗎?

周朝的藩鎮不比唐朝?周八百年

5樓:蔡玉志

只要能夠徹底平定天下的王朝,基本都是乙個模式,兩百多年壽命,然後天下大亂,壽終正寢。所以,強大沒有意義,盛世也一樣沒有意義,所有曾經的繁榮和輝煌,最終都會化為烏有,而且一定會帶來血流成河的大災大難!中華民族必須徹底改變這種規律,才能新生,追求那些短命的盛世和輝煌,多麼的鼠目寸光!

6樓:Magi

那是因為中間很多能人賢士為王室出謀劃策,盡力輔佐。

藩鎮林立只是權宜之計,而非久安之法。在有才能的人統領下,藩鎮可以作為臂助,否則就有強枝弱幹,尾大不掉的風險。

被皇帝譽為「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的「白衣宰相」李泌,山川地理盡在掌握的賢相李吉甫,奮不顧身的裴度,質樸不阿的鄭覃,被稱為「萬古之良相」的李德裕,諸多君子相繼為王室戮力同憂,李唐才能在安史之後維持下去。

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在武宗會昌年間執政,謀劃精到,指揮若定,討澤潞,平河東,河北諸鎮無不俯首聽命,甘為前驅。德裕當國五年,威震天下,唐室再度中興。可惜武宗駕崩,宣宗繼位,一反其政。

德裕被一路貶到海南,海內震驚。

唐政驟然日壞,變亂相繼,不過二三十年,黃巢起義就爆發了。

7樓:sober

這個問題不太嚴謹,歷史的劃分時間沒有明確的時間點的概念,安史之亂是大家普遍認為的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但安史之亂並未直接推翻李唐統治,到之後的蕃鎮割據兵權分散才最終結束了李唐王朝。

8樓:呵呵噠

總結來說,就是有錢有兵有地盤。

安史之亂後,儘管河北被安史餘孽割據,隴右被吐蕃攻陷,唐王朝依舊掌握著出錢出糧的南方地區,北方的藩鎮也多是效忠於朝廷的,唐王朝的底蘊還在,藩鎮與吐蕃的威脅不足以滅亡唐王朝。

唐朝在通過「兩稅法」改革、疏通漕運、改革鹽政等措施後,每年能從南方收上來大量的錢糧來維持朝廷跟軍隊的運營,甚至各個藩鎮,有時出於討好或者畏懼朝廷,也會給朝廷錢。

「大曆末,通天下之財,而計其所入,總一千二百萬貫,而鹽利過半。」

「(大中五年)由是三歲漕公尺至渭濱,積一百二十萬斛,無公升合沉棄焉。」

手中有錢有糧,自然心中不慌。

此外,朝廷還掌握著比較強大的武裝力量。

在安史之亂跟吐蕃入京後,禁軍基本廢了,於是組建了新的禁軍--神策軍,神策軍早期是由邊軍組成的,戰鬥力較強,後面不斷擴編,最多時有十幾萬人,是朝廷鎮壓藩鎮、防禦吐蕃的重要武裝力量。

此外,朝廷還設立了防秋兵,由各藩鎮、各地派兵組成,數量有數萬人之多,接受朝廷的指揮防禦吐蕃或者收復失地。

各地效忠朝廷的藩鎮,也會根據朝廷的命令出兵防禦吐蕃或者進攻反叛的藩鎮。

總的來說,安史之亂給了唐朝重重一擊,但是唐朝還遠沒到滅亡的時候,底蘊雄厚,這才會有後來的元和中興與會昌中興。

9樓:律香川

神策軍在,大唐就不滅。

神策軍經郭子儀以邊軍為班底組建。中前期很強大。單對單的話,團滅各個藩鎮。後期,因為各種皇親國戚塞進各種二代進來鍍金,風氣軍工就逐漸壞了。到了後期,一打就散了。

唐朝能經在安史之亂以後還能堅挺150多年,神策軍是定海神針級別的。

10樓:萬能膠

一是人心沒散,二是靠大運河續命。

安史之亂平定後,地方割據還沒嚴重到要造反。東南更是心向朝廷,四川也安定。總體還不錯。

後來又熬過了黃巢還沒徹底倒,關隴,洛陽,河東的貴族們大多還是心向朝廷。

最後架不住皇帝自己瞎弄,大臣,舊貴族和平叛立功的新貴族的關係總是理不順,最後全得罪了,這下完蛋了……

11樓:弱侗

@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溫,僖宗李儇,昭宗李曄,哀帝李拀。

12樓:一分

藩鎮並非帝國完全的毒藥。另外,出了幾個中興之主。權利很有意思,集中容易崩壞,分散卻會長久,但掌握權力的人總是希望自己手中的權力越來越集中。

13樓:

清朝自2023年後

還苟延殘喘了大半個世紀才滅亡呢~

乙個「外族」政權,

不僅有內憂,還有外患,

唐朝好歹還有個「朝貢」的架子在,

所以請問唐朝的條件哪點不「優於」清朝呢?

14樓:左手ml

雖經歷安史之亂後的國運興衰,但唐民作為曾經世界強國的自豪感還是很強的,強烈民族自豪感對於國民凝聚力和執政集團的認同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於唐朝統治的延續直觀重要,很多文獻中都有說很多胡人為了融入唐並獲得認同,奮力戰功以示忠誠。這種自豪感和認同感即便到了割據的藩鎮那裡他們也是會覺得依附胡族可恥,屠戮皇室有罪。當然時間會淡化一切,這個淡化時間又給了唐150年。

15樓:profwenger

答案很簡單:因為藩鎮。

藩鎮割據使得軍人力量成為時代主流。這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至少自代宗開始各代皇帝的有意為之。最直接的證據是,皇帝開始不斷地新設藩鎮。

這麼做的原因在於,軍人力量的崛起,意味著士族門閥漸漸衰落。

誠然,軍人力量失控確實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軍人力量也常常能染指地方行政經濟權力造成割據,軍人力量在某些時候還能夠實現父死子繼。但是,與那種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隱然能與皇權爭鋒的士族門閥相比,軍人力量的崛起顯然使皇權更穩固了。

於是,東漢末年以來皇權不穩的時代終於結束了,儘管風雨飄搖,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依然能夠頑強生存。

16樓:王羊

安史之亂在唐肅代宗兩位皇帝的治理下其實已經平復了。

唐朝隨後面臨的問題是兩個,乙個是外患(吐蕃等),乙個是藩鎮。

這兩是互相矛盾的關係,藩鎮強則邊患弱,邊患強則藩鎮弱。

東漢末年其實也是如此,宦官和外戚矛盾,互相制衡了。

所以直到黃巢起義徹底摧毀了唐朝的政治核心作用,唐朝才名存實亡

17樓:高遠

安史之亂後李唐朝廷有關中、河東和蜀地,在中原掌握著陪都洛陽,東南漕運未斷。雖然河朔三鎮和淄青跋扈不臣但大多數藩鎮還是遵奉唐室正朔的。等到黃巢之亂後洛陽和河東都被節度使們佔了不歸朝廷所有。

唐昭宗時代長安帝都邊上就有李茂貞割據,西川等地也有軍閥崛起,這次就徹底玩不轉了

18樓:

安史之亂是一場叛亂,發動者安祿山雖然有些政治上的擔憂,比如他與楊國忠、太子李亨的關係都不好,但遠還沒危險到需要這樣來保護自己安全的地步。

安史之亂更加談不上什麼弔民伐罪,為了老百姓安居樂業,因為此時唐朝仍然在它的盛世當中。歷史上,因為安史之亂的出現,由於唐玄宗作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主要在天寶年間,所以不少人以為開元和天寶代表了兩個畫風完全不同的年代,但事實上,玄宗確實年老昏聵了,但這個影響沒那麼迅速,天寶時期社會經濟並沒有下滑,人口反而仍在穩步增加。不錯,頂點之後意味著下滑,但唐朝真沒到明顯看出衰落的時候,大唐在普通百姓當中仍然有著難以撼動的威望。

安史之亂,純粹是安祿山為了奪取皇位、奪取江山而發動的變亂

我大概舉幾個類似這種大動盪的事件為例,按照朝代、事件、原因、目的、大背景及結果列出來:

西漢,七國之亂,景帝削藩,保住自己諸侯國,文景之治,漢朝繼續發展

西漢(新),綠林起義,為了生存,西漢末經濟崩潰,新朝滅亡

西晉,八王之亂,賈皇后弄權,奪取皇權,西晉政局失控,重創西晉

東晉,王敦之叛,晉室削弱琅琊王氏,奪取皇權,東晉初剛安定,東晉繼續發展

東晉,桓玄之亂,奪取皇權,東晉末門閥走到末期,劉裕崛起東晉將亡

可見,當乙個王朝還處在發展的時期,光是上層階級發動的以奪權為目的的叛亂一般不會成功,只要叛亂平定,王朝仍然會繼續發展。而自下而上的起義往往發生在王朝末期,這時這個王朝一般比較爛,甚至爛透了,所以會被重創,雖然不一定是直接滅亡的原因,但離滅亡也不遠了。

安史之亂其實是屬於上層奪權的叛亂,而不是那種自下而上的起義,那要等一百年後的黃巢起義了,所以安史之亂最終歸於失敗是正常的,沒有導致唐朝滅亡。

但安史之亂也已消耗了唐朝太多的力量,並且安史之亂對唐朝來說也不是以勝利告終,只是接受了叛將的投降而已,從此留下禍患。

安史之亂及其後,唐朝的皇帝們除了唐穆宗、唐僖宗等,多數仍然在努力重建大唐榮耀,一般講他們受制於藩鎮與宦官,但我覺得好多皇帝的健康情況也很糟糕,容易人亡政息。

關於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我別的回答中也大概涉及了一些:

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是怎麼樣的?

假如大唐想要從安史之亂後再繁榮,有沒有這種可能?

為什麼安史之亂後唐朝藩鎮割據更嚴重了?

19樓:湘西老土匪一名

一大強大的本土帝國,都崩的沒那麼快,士族百姓還是感念從前的。比如漢朝,三國都打成那樣了,操哥死時都是漢臣,備備立個國也是沿的漢。就是大隋,也差不多在紛亂中,由李唐接手了大部分勢力,舊隋官和反隋義軍在一起上班。

大清都這樣了,不還出了張勛麼。大家可能都吸取了秦的教訓吧,思相工作做的相對到位吧,宋就更別說了,南宋還那麼多年呢。大明皇帝就是上了吊,別人台灣島上還扶起乙個來。

20樓:補天裂

因為唐朝其實還不到該滅亡的時候。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唐朝其實處在乙個王朝由盛轉衰的巔峰期,大致相當於清朝的乾隆時期,這個時候,百姓的生活其實遠沒有到過不下去的地步,不管是起義造反,還是割據叛亂,其實在整個國家的社會面上並不能得到很大的支援。

所以說安祿山史思明造反也就只是靠著自己盧龍范陽河東的勢力,當這部分力量被滅掉之後,安祿山也就算完蛋了,而安祿山玩蛋之後,百姓並不想反朝廷,只想回去繼續過安生日子,再加上江南稅賦的輸入,因此自然可以繼續續下去。

但是唐朝也無法真正中興重振,因為邊關割據勢力已成,唐朝北方幾個重鎮都陷入割據之中,唐時不同於漢初,已經沒有辦法單靠關中壓制全國,雖然有忠於唐朝的藩鎮,但人家忠於朝廷歸忠於朝廷,但關起門來,還是想做土皇帝。

和朱溫打的李嗣源正是如此,朱溫篡唐的時候,這個沙陀將領傷心欲絕是真的,但唐庭如果想收回他的割據權力,那恐怕老兄也不會願意。

而形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其實是第二帝國時期對封建頑疾的嘗試,但其實,就像資本主義永遠會爆發經濟危機一樣,龐大的封建帝國是無法真正解決土地兼併、地方割據的問題的。續的最久的可以說是大明朝,但是明朝後期,軍戶一樣不堪一用,最後還是只能指望將領自己募兵練兵,遼東後期,軍閥割據的景象已經初見端倪,而內部的土地兼併也壓抑不住了。

為什麼唐朝在 安史之亂 後藩鎮割據,而漢朝卻在 七國之亂 後走向興盛?

田海 七國之亂主要集中在東部,平叛很快,不足一年,漢朝實力沒有遭到破壞。前期主要靠粱王和齊王對抗反王,周亞夫是看準了才動手。安史之亂,經歷八年,中原和關中都殘破,皇帝是靠藩鎮撐到勝利,自己缺兵少將,對北方和西北都有點失控了。 吳小明 看來這麼多人的回答。感覺都不在點子上。人心 形勢這些算是輔因,絕對...

為什麼唐朝在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後仍能延續百餘年?

蔚藍 首先,安史之前,唐的軍事部署是外重內輕,之後唐朝在內地安置了一些聽從於朝廷調遣的藩鎮來防禦安史餘孽 主要是河朔三鎮 西北部署藩鎮來抵抗吐蕃,此其一 其二,朝廷內部的宦官 北司 和朝臣 南衙 互相傾軋,達到平衡的同時也削弱了朝廷的統一調動能力 其三是朝廷與地方藩鎮之間的互相博弈,朝廷分化一些地盤...

山名家在應仁之亂後為何衰敗的那麼快?

不懂戰國 應仁之亂後,山名家是山名宗全之孫山名政豐主政。但沒多久因幡 伯耆就爆發了內亂,再加上宿敵赤松家的暗中支援,一些中國人擁立山名家的庶家叛亂,雖然後來政豐慢慢將內亂平息,但與赤松家的扯皮就一直沒有停過,與赤松家也是各有勝負,但最終山名軍還是在進攻播磨過程中受挫。除了外患,山名家還有內憂,延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