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哪些在後世被廢除或者扭曲的政策想法?

時間 2021-05-30 10:42:14

1樓:聊承才

最近在看明朝制度史,首先我覺得朱元璋的政策被後來人改變是非常正常的,一種制度不可能永遠能適用後來的發展,可以這麼說,朱元璋的主要政策都被改變了。

首先是宗藩制度,朱元璋時代給於宗藩很大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設想能夠利用宗藩來輔佐皇權。朱元璋給與的政治特權甚至規定天子如果是他們的晚輩,他們可以在便殿享受天子四拜的家人之禮,而永樂帝打著的清君側旗號,正是利用朱元璋規定中「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傅致王罪而遇不幸者,則天子必定時昏君,其長史司並護衛可移文五軍都督府索取奸臣,族滅其家。」一項,所以永樂在篡位成功後,就著手閹割宗藩的政治權力,永樂之後就直接規定宗藩不能從政,而且還限制人身自由,所以朱元璋希望宗藩輔佐皇權,在永樂之後就破產了。

但是,宗藩政治權力雖然沒了,但是經濟特權還在,他們後代最少奉國中尉級別的俸祿保障並沒有改變,宗藩徹底成了明朝的寄生蟲,成為明朝晚期財政危機的乙個重要原因。

第二,取消中書省,產生了內閣這個畸形的存在。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一舉取消中書省,讓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權力更集中到皇帝身上。但是實際上,朱元璋自己都沒有那麼強的精力一一處理奏章,於是先後產生了四輔臣,和殿閣之臣輔佐自己,這個殿閣之臣其實就是內閣的發端。

內閣就是因為皇帝壓根不可能乙個人處理所有國事這個客觀情況而產生的,但是又礙於祖制,內閣雖有宰相之實,卻無法定地位,所以外有六部掣肘,內有司禮監的擠壓,嚴重影響行政效率。還有說一句,內閣壓根就不能威脅或者限制皇權,因為內閣做的所有一切決定,在沒有皇帝的同意,都不作數,你就算廷議做了決定,皇帝不滿意,你就繼續再開一次把,看的有些人把內閣和現代內閣扯在一起,就感覺好笑。

第三,司禮監,司禮監在洪武年間還是純粹在禮儀的範疇,並且朱元璋還在祖制裡面明文寫道禁止太監干政。然而並無卵用,永樂之後,隨著宦官委任日多,太監慢慢開始參與到政治中來,並且隨著明中期,明朝皇帝普遍的懶而愈發權勢滔天。

司禮監所有權力中,最為關鍵,與中樞決策系統關係最大的,是批朱,傳宣諭旨和掌東廠。

批朱,指皇帝拿到奏本,看過票擬後,另用紅朱在奏本上批示。經過批朱的奏本,便成為政事的諭旨下發,宣德時,對每日上奏的文書,御筆親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來字樣,用朱筆楷書批之,這時宦官擁有批朱權的開始。內閣的權力,在不同程度上決定於司禮太監之批朱,批朱自主權力受皇帝勤政的程度。

正統開始,票擬和批朱成為定製。以後,由於君主怠政,一切只靠太監倆面傳達,這時為了掣肘閣臣,更加強了批朱權。太監在批紅時,有「間有偏旁偶訛者,亦不妨略為改動」的權力,即在實際上給予改動票擬之權。

票擬如有改動,到底是出於皇帝旨意還是秉筆之手,無從核對。皇帝越厭政,太監改動票擬就越大膽。太監利用批朱權,可以堂而皇之的假傳詔旨,這時他們分享皇權,乃至代行皇權的表現,宦官擅權正是從這裡開始的。

傳宣諭旨,指皇帝通過太監,用書面的或口頭的方式下達旨意。明中葉開始,皇帝一般很少出朝,所以事無大小,均「遣左右近習宣這種傳宣諭旨,如果是書面的,則皇帝給太監,太監傳給管文書官,管文書官再傳給閣臣,反之亦然。在這過程中,太監完全可以做好準備,對皇帝施加影響,或者從中改動皇帝或內閣的意見,也可以將皇帝的旨意先向親己的有關人員透露,然後再告訴內閣,使內閣處於被動。

如果是口頭的,則皇帝有什麼事交辦,只口頭說說,由秉筆太監加以記錄,讓小宦官把記錄紙包好,抱送到內閣,由典籍官奉入內,這樣,在記錄時,太監完全有可能把原意記得不完整,不準確,也可以從中摻入自己的意見。反正,學士在閣下者,只聞內臣傳說,不得面陳所見。至於對旨意執行的如何,亦只由太監稟報,其中真偽,也就只有太監自己知了。

更有僅僅是口頭傳達的,這時傳話真假更是難以稽考。因此司禮太監完全可以左右朝政。

2樓:

看了那麼多後世,那就說乙個當世的吧。

朱元璋本來為朱標配備了超一流幕僚團,只等著朱標可以順利接手,萬沒有想到朱標死在了前面。那麼這個超一流幕僚團應該怎麼處理呢,自己的孫子根本駕馭不了,其它的兒子本來就是這個超一流幕僚團進行防範的目標,這時這個超一流的幕僚團就由股肱之臣變成了燙手的山芋。

最後老朱只能是自己下場操刀了,幾起大案殺得人頭滾滾,帝國權力構架失去平衡,為以後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可謂人算不如天算。

3樓:炒麵麵包子

朱元璋建立了「衛所」制度,有地,可以屯田。

他的設想很美好:士兵平時種地,戰時殺敵,不費國家的餉,不吃百姓的糧。

他自己也很得意:我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公尺。

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軍隊一旦種地,就成了奴隸制的農場,軍官成了奴隸主,士兵成了農奴。而種地的農奴放下鋤頭再拿起刀槍,基本上就沒法殺敵效命了,因為精壯的勞力都逃光了,同樣是種地,誰樂意做農奴呢?

到了嘉靖年間,東南沿海承平日久,那麼多衛所連倭寇這種外敵都奈何不得,想要對付倭寇還得重新招募士兵——就有了戚家軍。真不知朱元璋看到後會作何感想。

一點題外話:

清就吸取了明代的教訓,給了八旗子弟鐵桿莊稼,想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結果八旗子弟迅速腐化成了紈絝子弟的代名詞,真打起來還是得重新招募士兵——曾、左、李的湘淮軍、張之洞的自強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好像又回去了。

唉,一切都是命啊。

4樓:

英宗朱祁鎮廢除殉葬

遺言:自古人生必有死,今朕病已深,儻言有不諱,東宮速擇吉日,即皇帝位,過百成婚。皇后錢氏名位素定,當盡孝養,以終天年。

德王等王,俱與善地俾之國。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斂時須沐浴潔淨,棺內裝用袍服繫腰絛環,皇后同東宮自選帶皮鞓者,易以絛鞓,衣服不須多,縱多亦無用。

擇好地,建陵寢,皇后他日壽終,宜合葬,惠妃亦須遷來,以後諸妃,次第祔葬。此言俱要遵行,毋違。

5樓:王誠

大誥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十一月,發布《大誥》,也就是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分,統稱《御製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併、脫避糧差日趨嚴重。

朱元璋為維護封建統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仿周公《大誥》之制,於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誥》七十四條,十九年春刊布《大誥續編》八十七條,十九年冬刊布《大誥三編》四十三條,頒行天下,誥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亂世用重典的思想。因為過於嚴酷和過多體現明太祖個人特徵,故《大誥》在洪武之後基本不再行用。

無非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範例,

朱元璋死後,一層層官吏開始搞愚民主義而已

6樓:教子有方朱元璋

呦呦呦,今天看到個明粉還掛俺了。

得精朱成什麼樣才能屁股歪到這個程度?

人殉制跟自願自殺殉葬都能相提並論。

大明表旌的自願自殺殉葬的節婦好幾萬,那請問大明到底廢沒廢除人殉制?

就該送這種東去它精神祖國大明做超甜女,讓它感受自己的精神慈父萌太祖對它無盡的愛。

朱元璋有那些在後世被廢除或者扭曲的政策想法?

俺說的是人殉制

人殉制三個大字看得懂嗎?

郭貴妃的「在例不當殉」,按制度她該殉嗎?

元代有制度性的殉葬嗎?自願殉葬也算制度殉葬?

明粉在展示下限這種事情上可真是從來沒讓我失望過。

1,明粉腦補的人殉制

為了防中低階後宮干政,讓大行皇帝的中低階宮人殉葬,這樣她們就不能干政了。

Q:那新皇帝的生母和嫡母不殉葬她們干政怎麼辦?

A:看你問問題的口氣,你是個清粉吧?清粉滾粗。

2,分封諸王

因為朱元璋立下了諸王拱衛朝廷的規定,所以諸王會拱衛朝廷。

Q:漢代七國,晉代八王,也有諸王拱衛朝廷的制度啊,不照樣亂了。

A:漢代晉代是朱元璋立下的制度嗎?看你問問題的口氣,你是個清粉吧。清粉滾粗。

某個不願意透漏姓名的網友的親身經歷。

有哪些被現代人誤解或者歪曲的歷史?

花園口火燒連營 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這句話是錯的。因為此時,山東大部分地區還是被南朝宋統治的。直到劉子勳之亂,北魏才徹底奪得山東地區,才真正的統一北方。 曹彥士 初,博陵崔孝芬取貧家子賈氏以為養女,孝芬死,其妻元更適鄭伯猷,攜賈於鄭氏。賈有姿色,騰納之,始以為妾。其妻袁氏死,騰以賈有子,正以為妻...

華語樂壇有哪些被低估或者忽略的好歌手?

閒鶴 1 楊鈺瑩的唱功往往因為其音色甜美,曲風溫雅被低估,同樣的例子還有鄧麗君 2 許鶴繽是少有的把蝶竇共鳴和面罩共鳴都開發的很好的歌手 3 還有許多,想起來了會補充 江映蓉作為09快女冠軍發展不盡人意就算了,關鍵是實力真的被低估或忽略。唱跳俱佳,慢歌一樣拿捏的精準且深情,而唱跳就更不用說了,內地找...

有哪些名言是被歪曲理解或者斷章取義的?

愉悅在花季 金子總是會發光的 這句話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一些人怎麼看待這個金子。我哥在25歲左右的時候,碌碌無為,有一次開車送我上學,我問他以後有什麼打算,他跟我說先等等看,等到有伯樂的出現,讓伯樂看到他的閃光處,帶他飛,順便還附上一句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當時我覺得非常奇怪,乙個人若他是金子,他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