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什麼任用張昭這種文官去進攻當塗

時間 2021-05-11 23:31:33

1樓:八佰i

大慫之前的各朝代都講究個出將入相,在外能打仗,在內能治國。

文武區分直到大慫才日趨明顯,文臣管制武將,軍隊的boss是文臣在從前是不敢想的。

2樓:「已登出」

在宋朝之前,文武本就不分明。秦漢時期有不少由文入武,出將入相的人物。按照儒家的說法:

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正統世家士族出身的人,除非是先天體弱,不能騎馬射箭,大部分都是精通六藝,文武雙全的。

秦朝名將內史騰,擔任的本來是內史這樣的文職,卻能領兵破韓,然後就地武職轉文職,主持當地的行政工作。秦末名將章邯,本來擔任的也是少府這樣的文職,面對周文的幾萬起義軍,率領一幫驪山刑徒擊敗周文,然後就成了名將。

漢朝張良是儒生,還能入駐武廟,副祭太公呢。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陸遜、步騭、杜預也都是書生領兵。沮授作為袁紹的謀士,還能同時擔任監軍。

張昭投奔孫策之後被授予撫軍中郎將,孫策死後和諸將擁立孫權,討伐叛亂,孫權稱帝後封綏遠將軍,後又拜為輔吳將軍,一直都被授予武職。在赤壁之戰時能領兵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張昭生於公元156年,赤壁之戰(208年)時52歲,這個年紀作為將領也不算大。

退一萬步講,張昭即使真的是個不能動武的文弱書生,想要領兵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參考張良和杜預,只要他懂行軍布陣,讓他坐鎮中軍甚至後方運籌決策就可以了,實在不行還可以給他派個副手。

3樓:陳聖

因為那時候沒想到用太監。人家官大,獲得授權就是領導,是不是有能力重要嗎。贏了還不得說一句在誰的英明領導下取得勝利。

至於官職是否是武職,是否有將字其實不重要,出將入相,能當好領導就行。

4樓:

文武之分,是宋代以後有功名的階層對沒有功名的歧視。

有點類似於信上帝的歧視不信教的。

所以不管文官會不會打仗,有沒有封侯,武官會不會識字,有沒有讀過聖賢書,有功名就是可以歧視沒有功名的,有功名就是官,沒有功名就是丘八。

三國時期還沒有功名這個東西,自然不分文武,至於現代,早就廢除科舉了,還管什麼文武之分?

5樓:老袋鼠

沒怎麼研究過歷史文獻。

但我估計吧,古代打仗,主要講究的還是領導力統御力,不可能一開打主帥就衝到軍隊前面去單挑,所謂「武將」,那可能確實是當兵打仗打出來的,但並不代表其它領導不能統兵打仗。

就像現在的企業內,高管中誰是文,誰是武?我們公司之前的產品端總監剛剛也領了銷售業務,這沒什麼奇怪的,這些人身居高位,常常都有綜合能力,有能力就可以讓他去打。

諸葛亮你說是文官還是武官?啊?你說法師?

6樓:蘇沉船

沒有必要糾結任用這種文官的說法,如果題主已經看過張昭本傳就會發現張昭一向領武職,他在孫策時代是撫軍中郎將,後晉公升為車騎軍師、綏遠將軍、輔吳將軍,期間張昭以還年老為由,上還官位和統屬的部隊。張昭輔佐孫權以來,兵權從來就沒有脫過手,談不上是「這種文官」,孫權也不好意思罷免張昭兵權,只是弱化張昭在全軍的權力。

張昭在江東政權中歷來兼掌文武事務,他與諸葛亮、陸遜、司馬懿的區別主要在於他的確不擅長軍事,更有周瑜這樣的將才跟他形成對比,故張昭一向掌兵卻不以軍事聞名。類似的人物還有曹魏的陳群,曹丕給了陳群很高的軍權,陳群要是有足夠的軍事才幹,亦能跟司馬懿並論。張昭早期有兩位好友王朗王司徒和趙昱,其中這位趙昱是一位學者,同時也曾平定徐州的黃巾軍。

說起來隋朝有一位嘉州太守趙昱,親自持刀入水屠龍,被認為是二郎神原型之一,說來二郎神頭戴三山飛鳳帽,其實偏向於文官打扮,這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緣分。

孫權攻打合肥之時,江東較有地位的程普、呂範、黃蓋、呂蒙全都在荊州戰區,還有一部分在孫權本部,側翼已經沒有大將,由張昭充當側翼指揮官,只不過張昭不像趙昱那樣真的有軍事才華。呂範也是孫吳早期文人領兵代表性人物,他還是半強迫孫策給他委任的軍權。以後由陸遜、諸葛瑾、步騭為代表,也存在嚴畯這樣自稱是文人,不適合統兵的例子。

孫吳後期有位三公范慎,他自認為是名士卻長期擔任武將,感到很沒面子。

可以看出一方面有人爭著掌控軍權以擴大政治影響力,一方面有的讀書人拉不下老臉去領兵,即便擁有兵權也不想以軍功聞名,還有一部分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沒有軍事才幹。

反過來講,文官或文人統兵才是正常情況,更多情況是武人為將去統兵,文官監督武將。東漢時代還沒有明確士族的標準,但士族的雛形已經出現,由讀書人和豪族融合逐漸演化出士族,在這過程中兵權代表了實權、政治地位,尤其是孫吳這樣流行部曲世襲的政權,更能反映東漢人物走向士族化的趨勢。

張昭有生之年沒有過分涉足軍權,但孫權仍舊給予了張家應有的政治地位(軍權),張昭之子張承入孫權幕府,一路飆公升為濡須都督、奮威將軍,張休是太子四友之一,後典軍法,遷揚武將軍,隨全琮率軍北伐。同時期與張昭類似的還有袁紹手下的審配,此人是河北大族,替袁紹統領眾事,據稱手中握有強兵,袁紹都不敢輕易罷免審配實權。其實東漢末年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統兵就是袁紹、袁術,袁氏以研究《孟氏易》走向政治舞台,以「明經」得到功名,他們一邊發揚家學,一邊發揮著政治影響力向軍權伸手。

孫吳政權中普遍被認為是猛將的黃蓋、陳武、徐盛、甘寧、賀齊都有一定文化背景,並非純粹的武人。尤其是賀氏的家學是起源於西漢的《禮記》慶氏學。

像孫權提拔呂蒙、周泰,劉備提拔張飛、黃忠,曹操提拔于禁、樂進,諸如此類情況反到是因為混戰的特殊時期,才形成的普遍例子。三國鼎立以後也有丁奉、王平身居高位的例子,但對大趨勢沒有明顯影響,基本上純粹武將的後人都不著名。吳國裡諸葛恪、陸抗、施績、步協、張休、顧承、呂據等一大幫掌兵之人都是父輩權力的延續。

若蜀之蔣琬、費禕,魏之郭淮、陳泰、毌丘儉、諸葛誕、王基,手握重兵的人物誰沒有政治影響力?誰不是從文官而起?粗有文武的姜維都還是鄭學家。

孫權勸呂蒙學習,成為千古美談。周泰苦熬二十年,出任濡須督,年輕的徐盛、朱然卻不服。關羽瞧不起老兵黃忠,劉巴瞧不起武人張飛,而諸葛亮勸解關羽,張昭、孫權譴責劉巴心胸狹窄。

這些問題體現了武將想要在軍中身居高位,要有相應的文化背景或大族出身,雖然所有故事都提倡不要歧視武人,卻也反映了社會現象。

簡單來講,擁有政治地位的人掌控兵權,軍事畢竟是為政治所服務。武將負責領兵廝殺,兩者之間有差別亦能轉換,張昭屬於前者,呂蒙等人從後者轉型為前者,所以會受到非議。

7樓:溫煦的陽光

漢末三國其實很多文官都有武職,並且頗知軍事。曹操手底下的程昱也是文官,一點也不耽誤官渡大戰的時候領著二百個人守前線要塞。強如司馬懿,諸葛亮,陸遜也都是讀書人領兵,張昭能夠成為南渡流亡人士的領袖,不只是會搞政治。

張昭那可是在孫權剛剛接任江東大權惶恐哭泣的時候,把孫權扶上戰馬巡視軍營,震懾軍隊的人物。

曹丕為什麼要把《典論》送給孫權及張昭看,是出於什麼樣的立場呢?

作為一名文學青年,最大的願望當然是自己文學作品能得到行家的認可。這就是給文學前輩張昭看的,孫權那邊是禮節,雖然孫權也勸學,但文學造詣顯然和曹丕張昭不在乙個檔次。曹丕推崇建安七子,裡面的陳琳和張昭就是文學摯友,自謙小巫見大巫就是陳琳稱讚張昭的。 親魏吳王 曹丕給孫權送過石蜜 蔗糖 還跟魏臣說南方 孫吳...

孫權為什麼是「碧目紫髯」?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又喜歡人妻和寡婦。試問曹操的終極理想是什麼?當然是當隔壁老王,別人還幫他養兒子,兒子還繼承了對方遺產 心有野火想吃兔兔 強行答一波,我一直以為是誇張描寫,直到今天!我真見到了綠眼睛漢人!在出差途中真的見到了乙個綠眼睛的漢族計程車司機大叔!毫不誇張!暗綠色的眼睛,像是秋天未凋...

孫權為什麼不重用鳳雛龐統?

西門不吹雪 1.龐士元乃周瑜親近之人,周公瑾政治考量本就必死,且死得其所,其下之人留之何用?2.孫仲謀守成之輩,龐士元取蜀之人,道不同何來為謀?3.江東基業各家拼湊,龐士元荊楚翹首,雞肋之物,情不投意不合,不去為何?4.彼時劉玄德已佔荊州老家,面上仁義,且急需西進人才,獵頭魯子敬誠意推薦,已有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