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行樂圖》中的雍正為何身著漢服?

時間 2021-05-11 16:38:19

1樓:呂振雨

2023年清國弘曆二十八年為金廷標摹劉松年《宮中行樂圖》所做題畫詩中,此幅題畫詩第三首:「幾閒壺裡小游紆,憑檻何須清蹕呼。詎是衣冠希漢代,丹青寓意寫為圖。

」詩文中除去描述出行的畫面情節,還特別說明了畫中人物作漢裝打扮只不過是丹青遊戲,並非嚮往崇拜漢衣冠。為避免誤會,弘曆在三十六年公元2023年編纂《御製詩三集》時,還特別附加一則小注:「圖中衫履即依松年式,此不過丹青遊戲,非慕漢人衣冠,向為《禮器圖序》已眀示此意。

」小注特別強調金廷標《宮中行樂圖》中所繪人物之所以穿著漢裝,是因為劉松年原畫如此,因而未改,並不是對漢人衣冠有傾慕之情。小注中提到的《皇朝禮器圖式序》,是弘曆於六十年2023年六月為《皇朝禮器圖式》一書所作的序言。《皇朝禮器圖式》是清國國家禮儀圖典,書中包括祭器、儀器、冠服、樂器、鹵簿、武備等多方面的相應規制。

在序言中,弘曆談及「五禮五器」的規制演變,主張區別對待前朝規制。對於禮儀祭器可以依照古法改變——「前代以盌盤充數,朕則依古改之。」「至於衣冠,乃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襲。

朕則依我朝之舊,而不敢改焉,恐後之人執朕此舉而議及衣冠,則朕為得罪祖宗之人矣,此大不可。」序言結尾,弘曆說「且北魏、遼、金以及有元,凡改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後之子孫能以朕志為志者,必不惑於流言,於以綿國祚承天佑於萬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

可不戒乎?是為序。」清國建立初,清國就非常重視維護滿洲「國語騎射」的文化傳統,包括滿洲語言文字、衣冠制度以及尚武精神等。

「姓氏、髮式和服飾」從未改變。黃太極於2023年清國崇德元年在翔鳳樓對諸王及屬下頒布關於服飾的訓誡,並讓弘文院大臣宣讀完顏雍的歷史,漢語翻譯過來為:「先時儒臣巴克什·達海·庫爾纏屢勸朕改滿族衣冠,效漢人服飾制度。

朕試為此諭,如我等於此聚集,寬衣大袖,左佩矢,右挾弓,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我等能禦之乎?若廢騎射,寬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後食,與尚左手之人何以異耶!朕發此言,恐後世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人俗,故常切此慮耳。

」黃太極感嘆金國的衰亡與漢化的弊端,規定後世子孫除去戰爭出師和田獵兩種情況下可以穿著便裝外,其餘場合必須穿滿洲朝服。服飾上的政策一直持續。至弘曆年間,皇太極祖訓加以重複——「聯每敬讀聖謨,不勝欽懍感慕。

……我朝滿洲先正之遺風,自當永遠遵循。」三十八年2023年又下諭:「衣冠必不可輕言改易。

所願奕葉子孫,深維根本之計,毋為流言所惑,永恪遵聯訓,庶幾不為獲罪祖宗之人。」弘曆四十二年時再次就遵循祖制頒布詔令。這一規定制度到永琰時期不斷被重申。

與衣冠相似,仿古行樂圖中弘曆髮式同樣是不可能出現在清宮現實中,如《弘曆宮中行樂圖》,畫中五十三歲的弘曆頭戴金冠,上披黑色薄紗頭巾。前額上的頭髮全部剃去,露出青白色頭皮。所戴金冠雖有玉簪插住,但實際上並沒有頭髮可供攀附這種不真實的髮型在清院本《是一是二圖》、《弘曆鑑古圖》中也曾出現。

這種髮型一方面抄襲宋人原畫,同時又隱藏了滿人頭頂無發的習俗。這類弘曆仿古行樂圖中皇帝身著漢裝在宮中行樂的場景是絕對不可能真實出現的,畫中弘曆的漢裝形象,只不過是畫家根據古畫圖式結合弘曆的樣貌虛擬出來的,就是一定程度可以理解根據原名畫換個頭,換成弘曆等的頭,並不是弘曆親自穿那樣的衣服讓他畫。

2樓:靈長動物觀察員

雍正本來就愛好cosplay,漢服不過是他眾多態別的COSPLAY服裝之一,專門拿出漢服來分析並沒有意思。

下到分析出什麼他們覺得漢服很有文士之風,上到上綱上線扯出什麼政治成分,淨tm瞎j8扯淡。

那雍正穿西服是不是也是為了愚洋人的民、尚洋人的雅?

照我看他故意身穿西服捕殺中國東北虎,妥妥的表明了他洋奴滿奸之心啊。

都什麼狗屁

3樓:齡貳

不管是什麼情況,有一點很諷刺,當初下令「留頭不留發,留髮不留頭」的滿清貴族,那些將漢人的漢服血腥撕毀的人那些不准漢人穿漢服留漢式髮型(法律規定一定要留滿人的辮子,穿旗裝馬褂,否則除以死刑)以至於漢人不知漢服為何物的人,卻附庸風雅的穿著漢服仿漢人的文雅。真是莫大的諷刺

4樓:洗桐女史

雍正畫像,大抵分為下幾種情況:

一,表現帝王日常生活政事寫實風格的。

比如朝服像、讀書像、便裝像、雍正臨雍講學圖、雍正祭先農壇圖,雍正圓明園觀花行樂圖等。這和明宣宗行樂圖出警圖,明世宗入蹕圖性質比較類似。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行樂圖自古有之,古代壁畫墓葬上的晏居圖也是行樂圖的一種。唐、宋、明等朝代都有宮廷行樂圖流傳於世,並非清代獨有。

二,Cosplay向的。

《雍正耕織圖》屬於翻摹型,原畫為南宋樓儔所繪,雍正為皇子時,令人以自己及妻妾形象替換了原畫中農夫和農婦的形象,並更改了配詩。

而《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中的人物形象,則多以典故和常見題材入畫。

舉幾個例子:

1、 曼倩偷桃

傳說中東方朔之所以得以長壽,概因其有仙緣,偷去王母娘娘蟠桃園中仙桃得以享用,這個題材亦為古代繪畫雕刻傳統題材,用於表達長壽之祝願。當然傳統題材中人物形象仙風道骨,雖筆墨勾勒不乏詼諧,卻很少流露出似畫中這般戲謔(逗比)的神情,這自然是皇帝的惡趣味使然。當然也有雜劇作者與其有著相同的品味,曾看過清代知州楊潮觀的《偷桃捉住東方朔》,意境與此行樂圖頗為相合,特別是「人人說我慣偷桃,真比猿猴手段高」一句倒是很符合畫中人得瑟的神情。

1、 清流濯足

典出屈原楚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濁吾足。」寓意不為塵俗所染,品質高潔,以此為典入畫者甚眾,如《管寧濯足圖》,我們熟知的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及其師周臣就都有畫過類似的題材。

2、 東籬採菊

典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雍正於此圖中化身為陶淵明。

除此之外,像乘槎公升仙,演繹釋道和尚的也應有典,但因缺乏題跋,所以無法確定。又如臨詩題壁、松澗鼓琴、觀書垂釣、採芝圖等都屬於古人常用的繪畫題材,或體現一般文人墨客之雅趣,或求仙問道,寓意吉祥。當然也不排除其cosplay了李白、伯牙、柳宗元等人的可能性,但並不能作為確論。

至於西洋裝刺虎圖則純屬想象了,這和乾隆刺虎圖的寫實風格大為迥異,也反映了二帝生活情趣的差異。

康雍乾三帝皆有很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對漢文化了解甚深是一回事,但絕不會嚮往成為漢人。乾隆帝就很明確的說過「不過是丹青遊戲,非慕漢人衣冠」。所以我並不認為這種書畫遊戲有多麼強烈的政治目的,如果要籠絡漢人,以示滿漢一體,圓明園泛舟觀花、重陽節登高,賜園於御苑附近,這種對於漢臣的重視,親切而自然,效果豈不是更好。

況且若口惠而實不至,僅僅做個樣子,又有什麼用呢,關鍵是漢臣政治地位的提公升啊。雍正朝相較於康熙朝,出任督撫要職的漢臣增多,北韓對此亦有風評,朝中也有對皇帝重用漢臣之譏議,是以皇帝對滿人宗室加以安撫,承諾如果滿漢皆有能力出眾的人(善人),優先用滿人,優先用宗室。如此怎麼可能會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樣,借行樂圖表示自己傾慕向漢,這根本說不通的。

況且對比其他朝代行樂圖,其實從題材上並無過分之處,寫實、抒情言志、娛樂遊戲,不外乎如此,只不過細節上帶有鮮明個人印記罷了。

5樓:陳醉

補充乙個我聽過的對行樂圖的闡釋吧,非專業,以下觀點僅供參考:

眾多的coslay可能包含一定的政治意義。清代的統治者並不只是傳統的中原王朝皇帝,同時也是乙個巨大的多民族帝國的領袖。在面向治下不同的民族時,他們往往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該民族文化的了解、認同與親和。

他們努力扮演好蒙古大汗的角色,還是藏傳佛教的保護者;他們在宮廷祭祀中也保留關外薩滿教的痕跡。

雍正製做的行樂圖同樣致力於展現他的各種面相。當然,這不妨礙他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其它樂趣。

6樓:

簡要回答……

①雍正年間,前明遺民悉數離世,中土人士早已認同清國子民身份,同時認同新朝標準服飾,將前朝服飾視為古裝、戲服和宗教服飾,也就是說這時絕大多數漢人看見漢服不會感到辛酸,剃髮易服的風聲早已過去。

②《雍正行樂圖》純屬皇家珍藏,只要不出意外就不大可能流落民間,最多也就是給大臣們看看娛樂娛樂,即使被公開也是百年之後的事情。雍正不必擔心畫作公開給他帶來的不良影響。

③行樂圖是畫,但不一定是寫實,有些衣服雍正可能壓根沒穿。這個其他答主也提到了。

④即使是寫實,以雍正年間的現實情況,能做出畫中的衣服給人穿的也只有宮廷。民間裁縫也做漢服,但只做僧道服飾、戲服和壽衣,不能給成年男性隨便穿,否則面臨殺頭的危險。宮廷則不一樣,雍正要穿沒人能怎麼樣,更何況雍正也沒穿這些招搖過市或者登大雅之堂。

⑤雖說《雍正行樂圖》難辨寫實與否,但乾隆穿過漢服確是真事,承德避暑山莊收藏著當年的畫像,提著筆在書房坐著,絕非雍正式的cosplay,說明乾隆對漢服還算真愛。但這幾幅畫像和雍正的畫一樣,自娛自樂而已,不可能「流出」。

綜上所述,以我的話說,如果《雍正行樂圖》是寫實的,那麼圖中的服飾就是中國歷史上「影樓裝」的最高境界。也只能叫影樓裝了,因為平時不能隨便穿,也不是什麼宗教服飾或者戲服,只是穿著玩玩而已,在自己家放著不給外人看,也不用考慮什麼影響。

7樓:Hasuran Li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古時也有cosplay。

——上面是玩笑話。

其實行樂圖上面所畫的,倒也未必是真的這樣穿了。有不少行樂圖的風格跟仕女畫倒是差不多,怎麼看也不像寫實,倒有可能是腦補。

漢裝行樂圖是雍正乾隆父子很喜歡的主題,大概他們也覺著漢裝很有文士之風,所以喜歡讓人畫出來仿著玩。這其中有一些裝束看起來有板有眼,但有一些就怎麼看都不太對……比如:

雍正行樂圖之一

雍正行樂圖之二

——我認為這些絕對是腦補的……

乾隆同志繼承了其父這方面的審美,也是個愛好畫漢裝行樂圖的。同理,有一些畫看起來就不大對勁,比如:

弘曆雪景行樂圖

——你瞅這倆孩子革帶束的……這明顯是從明代想象宋朝革帶繫法的畫上模仿而來的。不符合明代革帶樣式繫法,跟宋代也不搭邊。僅從這一點上,絕對有理由懷疑這些裝束實際並沒有穿在畫中人的身上

當然還是有些畫的很是像模像樣的,比如——

雍正行樂圖之三

乾隆觀孔雀開屏圖細節

下面一幅的表情明顯是陶醉在自己金光閃閃高大上文士風(bi)範(ge)的YY中:

乾隆古裝行樂圖

這些就說不好是不是真的有穿這些衣服。

故宮此次大概只做了漢裝的,但實際上雍正乾隆父子很多行樂圖(cosplay YY 圖)還有很多不是漢裝的,比如:

雍正行樂圖之四

——上傳的時候我才注意到,這是我頭一次在畫上看到了Suihun(男子大耳墜)的存在。

雍正行樂圖五(這個不知是哪個民族的服飾,西域?)

雍正行樂圖六

——這個好像乾脆就是西方人服飾。考慮到雍正「四力半」的梗,我嚴重懷疑這個場景也不是真的2333.

雍正行樂圖七

——這個不知道是哪個……看到革帶,以及「四力半」的梗,懷疑也不是真的場景……

雍正行樂圖八

……絕對是腦補吧!

乾隆時代也有不少~比如著名的這張女子戎裝像(不少人傳說她是香妃,但實際不是的):

——西方人像風格顯著。

我個人認為這不過是皇帝及其家人,在無聊的生活中的一點小樂趣罷了。有點類似於現代人在景點穿個古裝照個相。拿回家留作紀念。

那時候沒這種條件,很多「景點」估計也是腦補……服裝上面,我個人認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並沒有真的穿在身上的,應該也屬於腦補

沒事就掛牆上看看,給生活增添一點樂趣和藝術性。

僅為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還望行家指正

雍正為什麼要處置年羹堯?

九日峰 年羹堯是技術官僚出身,又是一把手。為了自身的發展,加上政治意識不強,必然擴大技術官僚隊伍,而和行政官僚集團衝突。怎麼擴大技術官僚隊伍?換人唄,新人換舊人,親信替皇臣。歷史上看,年羹堯的那些罪狀都是這種目的所衍生出的行為,什麼不跪拜 不懂禮儀等,都是虛頭八腦的話,年羹堯管理的經濟 民生 社會秩...

雍正為什麼要帶假髮畫洋相?

攬月聽風 別想太多,其實雍正就是乙個很追求存在感也很隨性的人,這可能和他一直隱忍憋到四十多歲才上位有關,憋出病了。之前爆出的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朕很想你 等奏摺就可以看出來了。再舉個例子,一般皇帝比如他兒子看到反書就會抄家滅門,雍正不但不殺了寫反書的,還把他叫到皇宮辯論,非要說服那個人,然後把辯論全...

雍正為什麼讓弘時做胤禩的兒子?

瘋癲史鑑 直接原因,雍正在九子奪嫡的時候,一直在韜光養晦,自認天下第一閒人。政敵不把雍正放在眼裡,連他兒子弘時也失去了信心。也許是為了自保,就加入了八王的胤禩陣營。不光是弘時,雍正帝的親弟弟十四王爺胤禛也是老八這一派系的。所以雍正上位了,就在打壓八王的時候,順帶手的就敲打了一下弘時,讓他反省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