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等吳三桂老死再撤藩可行嗎?

時間 2021-05-09 07:44:33

1樓:Visconti

康熙當時怎麼知道吳三桂還能活多久?以清初的醫療水平達官貴人運氣好點活個七八十歲很正常,而康熙的爹順治偏偏又是個短命鬼。有這麼個活生生擺在眼前的例子康熙會怎麼想?

2樓:張海祥

所謂「等吳三桂老死」,那是建立在已經知道吳三桂五年後必死的基礎之上,當時的吳三桂62歲,能夠再活多久,康煕及其大臣都摸不准,他們不是我們,他們不知道吳三桂只有五年的命。

3樓:時間領主抓根寶

不如先看看造反的三藩……

靖南王耿精忠:是老一代三順王耿仲明的孫子。

平南王尚可喜:三順王之一,但他本人是不同意造反的,管事的是他的兒子尚之信。

除了吳三桂,其他兩藩都是二代甚至三代藩王,他們的父祖或者去世或者反對,但都不能阻止他們起兵造反,他們威望能力或許不如吳三桂,但年富力強,再也不是用「耗」字能解決的人物了。

同樣的情況放在吳三桂身上依然成立,吳三桂有子有孫,真等到他自然老死,從容安排後事,他的繼任者就會順從朝廷接受削藩嗎?如果不接受,康熙又該怎麼處理正值盛年的吳應熊和掌控力更強的耿精忠尚之信?更何況,三藩每年都要吞噬大量財稅,此消彼長之下,朝廷和三藩的實力只會越來越不平衡。

而反過來看,這個時候發動撤藩,吳三桂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他本人已經六十一歲了,按當時的醫療條件屬於有今天沒明天的歲數了,無論是心態還是精力都會受到不小的限制。如果早幾年起兵,他可能還有足夠的精力改朝換代,而如果晚幾年起兵,吳應熊就可以和尚之信一樣順理成章地從北京回來繼承王位,即使回不來,吳三桂也有幾年時間從容安排吳世璠。

到時候再有風吹草動,吳三桂本人可能死了,但他的精兵悍將還在,而且他們還會有乙個相對年輕穩定的核心。這種實力比起吳三桂本人造反,強弱未知,而且會隨著下一代核心的成熟而越來越強勢。

而吳三桂之外,耿精忠尚之信剛從北京回到藩地不久,後來廣東福建在造反活動中不能像雲南一樣貫徹始終,和他們掌控力不足也有一定關係。可如果再給他們幾年時間進一步整合手中勢力,廣東福建還會那麼容易平定嗎?

總而言之,康熙選擇的撤藩時機雖然未必是最優,但也絕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遠遠算不上盲動。

4樓:戰無不勝胡必成

主要是清朝財政只撐不下去了,康熙六年的時候國庫只有200多萬兩銀子,而三藩每年都要上千萬兩的軍費,達到清朝財政支出的一半(聖武紀記載順治17年三藩兩千萬兩是包括戰時軍費在內的),清朝年年財政赤字,要不撤藩,要不加稅,只有兩條路可選。

5樓:

當然是可行的,康熙太年輕,吳三桂又太老,古人再能活,吳三桂也活不了太久了。

吳三桂不在,另外兩家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

三藩害處再大,能比持續這麼多年的戰亂影響大?古代兵就是匪,打來打去多少百姓遭殃?

可笑還要算到康熙政績上,幾個月平定七王之亂的漢景帝真是

6樓:王銳

吳三桂當時六十多,萬一他再活十年呢?多準備幾年,準備充足再反,小十年夠他用了。

而且康熙認為早下手,吳三桂頂多禍害雲貴川,沒想到他這麼猛,差點席捲半個中國。要不是他剛好死了,繼承人威望能力都不夠還真不好說。

當然如果康熙是我們這個時代穿越的,知道吳三桂的壽命,那就熬死他唄,反正他兒子比他差老遠了

7樓:Wyman

我覺得可行我要是康熙我就不撤,當時吳三桂也沒有那麼大的造反之心那倆就更不值得提了根本不想反。兒子都來當人質了就接著派人監視吳三桂就好了只要不涉及他吳家的性命我想他不會願意揹著投降又反的罵名了康熙才十幾二十歲吳三桂六七十老頭子而且就算他反了這時候八旗戰鬥力雖然爛了很多但是舉全國之力而且當時國泰民安的誰願意打仗跟戈爾丹不一樣他是要恢復他大元我覺得三番沒啥必要那麼著急先收台灣挺好的,在雲南附近派派欽差暗查明裡暗裡的把吳三桂的狗腿子收拾收拾而且你不要殺他吳三桂也沒啥造反的意思

8樓:胖子也活潑

這事吧,如果不是康熙猴急真沒必要這麼急!說到底就是年輕人有點成績就上頭咯。

首先,這老哥仨遠離中樞,在邊疆好歹是相安無事。

其次,雖說花費巨大,但是平亂花費更大倒是真的。

康熙完全可以以政治手腕,配合孝莊穩住老哥仨。然後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把老哥仨穩住。老哥仨掛了之後,可以參考推恩令或者說緩慢撤蕃都行!

問題是康熙等不及啊,認為搬倒鰲拜都搞定了,還怕你老哥仨?不行,我等不起,我好多事要做必須滅了你丫的!

結果就是操之過急,逼反了哥仨,半壁江山差點打碎了。本可以平穩過度的事兒搞成暴力衝突了!好處可能就是給康熙練兵了唄,不然還能咋樣?

9樓:隔河

不行,事實上因為康熙年幼,吳三桂已經在試探了,這次退一步,下次還退不退,比如吳三桂找個理由把雲南邊上的縣官殺了,直接開戰還是再退一步。而且吳三桂可以藉著各種名頭調動軍隊,而康熙只要把軍隊調往那個方向,最後肯定有人說,康熙逼反了吳三桂

10樓:

可行,但都是馬後炮或者說是站在上帝視角的「口炮」。

當時誰也不能確定或保證吳三桂還能活多久,是再活一兩年就玩兒完還是能活過八十?

而三藩的存在讓滿清朝廷背上了巨大的財政包袱。滿清朝廷一年歲入多少?需要撥給三藩又多少?如果想等吳三桂老死再削藩,中間的這段時間你敢減少撥款打草驚蛇嗎?絕不能夠!

滿清朝廷搞錢的能力是在雍正時期被徹底啟用的,康熙年間還不行。三藩的存在對於滿清朝廷來說,往小了說是負擔和包袱,往大了就是毒瘤。

這個經濟賬不能不算。

話說松錦之戰,崇禎傻嗎?不知道洪承疇「且戰且守」的「持久之策」是正確的嗎?當然知道!那為什麼還瘋了似的逼洪承疇速戰速決?因為朝廷沒錢了,玩不起持久戰了。

清初的局勢也是一樣,三藩太耗錢了,再陪三藩玩個十幾二十年,兜裡空空如也的滿清朝廷還有實力削(財大氣粗+西選軍政關聯集團)藩嗎?趁著朝廷還有錢索性莽一回,學崇禎快刀斬亂麻切毒瘤,長痛不如短痛。

結局就是,崇禎當年賭輸了,康熙僥倖賭贏了。而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

11樓:劉大大

答案是不行。

歷史書上說三藩消耗佔國家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屬實的話,這筆開支肯定穩穩的超過八旗加綠營的軍費了。花這麼多錢,勢必為了招兵買馬,積草屯糧。

所以拖一天,三藩就壯大一天,康熙的勝算反而會變小。

吳三桂確實年事已高,但並不是後繼無人,只是恰好在那個節骨眼上,唯一成年的兒子吳應熊被康熙按在京城裡。而吳應熊長期滯留京師,理由就是撤藩。反正你們父子很快就要京城團聚了,就不用鞍馬勞頓回雲南了。

康熙的政策是只撤藩而不削爵位。這是三藩的最優解,康熙更是夢寐以求。如果很老實的撤藩,那麼康熙大概率會兌現承諾,如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作為少年天子的康熙,其所作所為已經表現出了這種誠意,比如念其功勳並不誅殺鰲拜。

帝國危機並不只是限於西南邊陲,同時還有台灣割據,內部滿漢矛盾,明朝殘餘勢力,北方沙俄蠶食,西邊葛爾丹,蒙古諸部等。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有的是現實威脅,有的暫時還不是,但發展很快。康熙如果不立即著手徹底解決其中最大的乙個,那等這些麻煩湊齊一起上門,那就真的完了。

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眼中要有主次,每一步或者是直接針對主要矛盾,或者給解決主要矛盾創造條件。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朝確實騰出了雙手,縱橫捭闔,游刃有餘起來。

12樓:Samuel Solomon

卻說吳三桂夢裡幽會陳圓圓,待及歸時,遍尋無路。

心下燥懣間,忽見一叟立於愁霧中,飄飄然仙風道骨。

遂上前搭問,叟曰:吾乃永樂年間之姚廣孝是也。

吳三桂乃前明舊將,久聞姚廣孝乃道衍之俗諱,襄助成祖靖難功高蓋世。

不由深深拜伏,曰:先生此番必有教誨於晚輩!

道衍曰:聞當今清帝欲行撤藩,吾特來相告一事。

撤藩之日,汝不可造次擅斷,便保富貴無虞。

吳三桂疑曰:當年成祖遲豫之時先生力主進兵,如今之言為何全然不同?

道衍曰:如今亦同——吾只知天意不曉民心。

吳三桂問曰:清帝尚幼時局不穩,此刻豈不正是良機?

道衍曰:非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吳三桂又問曰:成祖自燕京兵發建業,不亦千里迢迢?

道衍曰:非也,此一時彼一時。

汝雖能得勢,飲馬長江,卻也必將止步於斯萬難再進半步。

汝遠居雲貴,兵至江邊,不亦千里之遙?

吳三桂曰:耿精忠、尚可喜皆心念大明,可助晚輩一臂之力。

道衍嘆曰:吾知汝定不肯從吾之計,皆因汝及子孫命合九五之緣……

吳三桂聞之心下狂喜,欲追問,道衍卻擺手止曰:

無論紅顏,抑或皇權,於汝皆鏡花水月也!

言訖,道衍拂袖而去,霧遂盡散。

吳三桂醒來,不禁反覆回味夢境,嗟訝不已。

卻見桌上不知是誰寫下了寥寥數語,水漬未乾依稀可辨,吳三桂近切觀瞧並徐徐讀之:

至此,餘字再難認清,吳三桂更是驚奇。

且放下平西王不表,卻說玄燁思父意切,縱馬來遊五台山。

世祖福臨自遁入空門,便只自稱其號行痴,誦經禮佛之餘務農耕耘不輟。

行痴見玄燁,遂稽首曰:老衲已知陛下來意。

玄燁驚異,曰:大師不妨直言。

行痴曰:陛下可曾記得道衍?他與老衲託夢備說撤藩一事。

玄燁聞聽,更是奇詫,曰:

可是助燕王靖難的那個奇僧?倒也是了,朕之境遇正如當年建文永樂之更迭……

行痴曰:陛下勿慮,道衍此番實欲囑陛下速行撤藩。

玄燁曰:三藩勢盛,朕恐迫急生變。

可否靜待吳、尚、耿三人垂老瀕死再圖之?雖久且繁更財耗益甚,卻不致危及基業。

行痴曰:不可!皆因吳氏命帶九五之數。

玄燁大驚曰:如此,朕危矣!

行痴曰:無妨,陛下之帝王命數與吳氏一門頗有不同。

道衍夢中告曰,吳氏雖有帝王之緣,卻難成霸業之實。

故撤藩宜早,以免使其日漸聚斂氣數,終不可收拾。

玄燁仍猶疑,行痴曰:道衍特意託付老衲轉告陛下……

玄燁急問曰:何事?行痴曰:

即當年道衍謂朱棣之言——臣只知天意,不曉民心。

玄燁醒悟,欲拜謝,行痴止曰:

世人皆以為老衲早逝,陛下本不宜來此,請速回。

玄燁不捨,踟躕再三,行痴曰:

急之境況凶險,緩之開銷高昂,以及彼之稱帝野心……

哪個才是清廷最不能接受的?

看破了這一點,就能搞懂整部清史,特別是對於晚清「千年未有之變局」會形成更清醒的認知。

康熙帝是如何平定吳三桂叛亂的?

痴情老方丈 憑清朝對吳三桂的實力碾壓,而且吳三桂名聲臭大街了,根本沒人願意跟他混!話說吳三桂被滅了兩次滿門吧,一次是李自成幹的,一次是康熙幹的。 光頭最帥3 三分靠運氣。七分靠祖宗保佑。說靠 祖宗保佑 可能不確切,甚至迷信。但確實和前些年打下的根基有關。繼位僅幾年的康熙,上策是等吳三桂老死病死,撤藩...

吳三桂算不算漢奸?

玉成 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焉能不報?先來看一段史料 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於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三桂懼,乞降於我大清。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

康熙削藩時,為什麼吳三桂不選擇激流勇退做個富貴閒人?

123木頭人 因為吳三桂就是個圖騰,他不造反,底下的人也會殺他邀功,然後看康熙態度,所以吳三桂需要轉移矛盾。乙個五十多歲的人,連兒子都沒有,造反成功,離死也就不遠了。用現在的話說,叫內卷。拉一派,打一派,就是不過江,磨到臨死前,稱個帝,也算是善終了! 李合 只想當富家翁的話,當初和那群明朝軍頭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