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歷史上小國能把大國拖垮?

時間 2021-05-08 15:31:10

1樓:驚鴻

最近在玩文明6,鋼鐵雄心這種地圖填色遊戲,能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我,有十座城市,經濟發達,回合金上百,兵多,A國,和我五五開,我們不可能快速消滅彼此,只能依靠科技樹的小爆發(國家科技進步,但同時代不可能發生質變)或者偷襲聚兵一處(抽調兵力以多打少)才能拿下一倆座城,城市對我忠誠度不高而且城市效率低下(原住民反抗情緒)無法滿足補給,我就只能等待,即使是和平時期我也要防患於未然在邊境駐守兵力(戍邊軍團,不可調動)同時有乙個小國B,五座城,可我如果進攻B,A很可能一起包夾我,或者趁我兵力空虛入侵,而且我需要防範A,但B只有我乙個敵人,全部兵力國力為戰爭服務,而我為了防範A,還有國內生產,不可能調動所有資源對付B,所以區域性戰場很可能五五開,無法短時間結束,我還要承擔A突襲的風險,因為戰爭影響經濟發展,變相削弱國力,導致我與A差距加大,如果吞併B能短時間帶來巨大利益我會很快挺過去,但大部分情況不能(民族意識,民族問題,山高水遠,戰爭摧毀基建)我甚至還要投資新占領城市,核算成本我發展國內基建經濟比冒著巨大風險攻擊B更划算,如果執意要打就要承擔巨大風險,乙個小國就能給我帶來這麼大的風險,而且現實中比這複雜多了

2樓:

直到清朝,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東西方都差不多,那就是運輸能力小於政治影響範圍。國朝很多時候都是本地部隊,在家鄉作戰沒有問題,一旦離開,立刻崩潰,就是因為後勤能力無法保證長距離運輸。

3樓:孟一帆

因為大國自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小國只是拖垮它的一小部分籌碼而已。大國立國之初你看小國能不能拖的住,一巴掌呼死丫的。中型國家高句麗、薛延陀,大型國家突厥都是怎麼死的。

4樓:

「勝可知,而不可為」

幾千年前的孫子是這麼說的。

什麼意思呢?勝利的結果是可以知道的,但是沒有所謂做了什麼就一定會勝利的事。

那麼要如何取得勝利呢?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雖然沒什麼事做了就能決定一定勝利,但是有些事情做了肯定就會失敗,所以要獲勝,就是不要犯錯誤。

回到問題本身

並不是小國能把大國拖垮,一定是大國本身犯了太多錯誤才失敗。

沒有完成工業化,沒有現代化的交通條件,帶來的問題就是「距離的暴虐」。

首先,人是要吃飯的,這就叫「補給」,前線的士兵要吃飯,給前線士兵運送糧食的民伕也得吃飯。內線作戰的時候,軍隊可以就地徵收,外線出擊的時候,就只能依靠從國內運輸,比如說,前線士兵一天消耗1單位補給,運輸隊一次能帶上100單位的補給,每天消耗1單位補給,把糧食送到前線需要花十天,那把一百單位糧食送到前線就只剩下70(帶出去的減去路上消耗的減去前線消耗的減去回程預留的)單位的補給。好像還剩很多不是?

可別忘了,還有馬呢……馬可比人消耗的更多……

然後就是士兵思鄉情緒的蔓延。亞歷山卓大帝帶著他戰無不勝的士兵推到了印度,結果他的手下們一想媽媽就都溜了,項羽的精銳部隊被韓信唱了兩句山歌也溜了。大國的士兵依然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情緒,遠離故土需要更大的情懷支援才能維持戰鬥意志。

還有比較不重要也許可以解決的問題,例如對地形的不熟悉,例如對方基層的不合作,例如當地的傳染病(瘴氣)等等。但是只要一不留神沒解決掉就一定會造成失敗。

大國失敗,能找到很多原因,不過還有一句話,「戰略因為正確而成功,戰術因為成功而正確」。大國遠征的失敗,總的來說還是大國遠征的戰略制定出了問題,制定遠征戰略的人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5樓:長路漫漫

因為那些人發展出了叫做「文明」的東西,作為不夠無恥。

學學美中國人北美的西進策略,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至不濟也得有蒙古人的狠勁。

6樓:九公子

越是文明程度高的國家,戰爭的絕對成本越高。

乙個從常青藤畢業的優秀美國特種兵不小心被乙個半大的塔利班孩子拿槍流彈打死了。成本太高了。

7樓:GeneralMiao

玩一玩一些歷史戰略類遊戲其實就能明白很多。比如Continental風雲,三國志等。

國土的維護成本和難度,其實是和國土面積成正比的。這個道理放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如此:小企業的中層管理,小企業的高層管理,大企業的中層管理,大企業的高層管理,跨國巨頭公司的龍頭老大,這些職位的勝任難度,相信不用我說也能清楚吧?

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套在這個問題裡,地盤越大,勞什子越多。

古時候,受限於交通條件、地域文化差異、人口、工農業產能、政治制度等各方面限制,乙個國家統治範圍越大,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則越多,維持統治的成本則越高,而這其中最主要的成本則是人力和後勤資源這兩方面。

而如果這個大國正好還處在繼續外擴國土武力征服他國的階段,則這兩個成本還要成倍上公升,稍有不慎,則外患未平,內憂先起了。

古往今來,歐有古羅馬、馬其頓,南亞有孔雀王朝,西亞有波斯、阿拉伯,東亞有蒙古鐵騎,哪個不是全盛時期如秋風掃落葉,但又後繼乏力,無法維持龐大國土的統治而土崩瓦解,分崩離析?強如漢武,北擊匈奴豪氣沖天,可背後還不是把文景雙帝老本啃光也依舊沒有消滅死敵麼?

說完大國的窘境,再看小國如何拖垮大國是不是就更加好理解一點?國土面積小,要操心的事自然就少,相對內部大敵當頭容易團結,戰爭資源容易積累,交通後勤壓力不大,軍隊訓練以質代量,人力和資源兩個痛點相對大國不那麼痛,這時候在乙個明君、幾個謀臣輔佐之下,如果能在大國內部破壞一下團結,讓大國內部兵鋒四起,就更好生存了。

所以,雖然歷史上大國體量較之小國不可相提並論,但是如果在大小國衝突中,往往一旦陷入拉鋸相持階段,小國憑藉以逸待勞、以守代攻、圍魏救趙等等手段,反而可以讓大國在拉鋸戰中吃虧,說白了就是「拖字決」,只要你小國頂住壓力,萬眾一心,在先幾波大國攻勢下挺住了,最好再來個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會戰,可能大國就會「崩於內」,它自己先扛不住「自爆」了。波斯戰於希臘、曹操敗於赤壁、隋之征討高麗、北宋外敵環侍、成吉思汗病亡西夏,無不體現了這個道理。

8樓:任大仁

怎麼沒人說中越戰爭拖垮了蘇聯。在70-80年代中越邊境戰爭,越南在中越邊境屯兵三十萬與解放軍對峙。錯過了70年代的產業轉移同時受蘇聯援助拖垮了蘇聯。

9樓:且如風行

田中芳樹在銀河英雄傳說中提出乙個概念:距離的暴虐。

遠征的距離產生補給和家鄉的距離,距離遠到一定程度,補給的困難和士兵思鄉和水土不服的程度就越高。

到達一定的點,就會產生雪崩效應。

然後為什麼現代大國可以比較輕鬆的吊打小國?那是因為現代科技已經可以大大縮短這個距離。

10樓:

戰國時期燕國是小國被齊國幾乎滅國

然後燕僱傭了乙個牛人蘇秦

慫恿齊去伐宋宋是肥肉大家都想咬一口兒

然後蘇秦又暗中挑撥五國伐齊

在燕國的另外一牛人樂毅的猛捶之下

齊幾乎被滅

11樓:

舉例:帝國墳場阿富汗。人家光腳的不怕你穿鞋的:窮哥們就這爛命一條,打完了就打完了,不虧。

而達瓦黎克特制老兄:家大業大,拖家帶口的,自身問題當然也多,內外矛盾危機重重。拖不起,熬不起。

12樓:靈靈盧

高麗拖垮了隋朝,西夏拖垮了宋。

阿富漢和伊拉克拖垮了美國。

因為——戰爭。

別以為對小國的戰爭就只需要小錢,一戰爭起來,錢那是嘩啦嘩啦的沒了啊。

13樓:「已登出」

大國不一定是強國。

在古代,軍事戰果程度跟軍事指揮人員的能力和國家能提供的資源有多大關係。大家都是冷兵器又不是你拿機槍我拿刀這種。

比如漢尼拔,當時最優秀的野戰將領,或者最優秀將領也不足為過,漢尼拔帶著軍隊穿越阿爾卑斯,長驅直入羅馬,這樣的奇險策略,可謂用兵如神。他失敗了,但是沒有認為是漢尼拔個人因素原因,因為整個迦太基太拖後腿了,不僅不支援還有反對勢力。但是正是因為乙個優秀的將領帶著一幫雇傭軍打的羅馬瑟瑟發抖只敢守成不敢野戰。

比如唐朝初期,突厥小嗎?突厥不強嗎?逼的太宗以高祖李淵的名義在渭水向突厥稱臣納貢,稱渭水之恥。

多大恨啊,恨到太宗李世民親自訓練士兵,後勵精圖治,十五萬大軍加上李靖用兵如神,一戰將突厥從地圖上抹去,因為唐朝滅外患滅的太輕鬆以至於大家都以為突厥不強。

再比如明朝後期薩爾滸之戰,明朝真實人數並不比後金多多少,但是指揮人員能力就差很多,敗也就正常了。

14樓:阿薩德10086

因為財政原因,就是這一點,治安戰是最消耗財政的戰爭,英格蘭的諸殖民地,法蘭西的阿爾及利亞和非洲,包括日本占領中國的區域的支出成本遠遠超過收益,甚至造成財政困難,小國只要讓大國陷入治安戰的漩渦當中,大國就會因為財政的原因選擇自我退出。日本當時根據妥協案是準備在一年內在不包括滿洲東北的區域內全面撤軍的,就是因為國內財政已經扛不住了,再加上英美荷禁運使得日本國內的財政經濟風雨飄搖。

15樓:念缺一

最主要的還是因為距離遙遠,離大帝國的統治中心太遠了,長途跋涉幾個月的行軍,軍隊就不怎麼吃得消了,再兵強馬壯,再實力雄厚的王師在窮山惡水的邊荒之地糾纏一年半載之後,都會士氣低落,戰力貧瘠到了極點,被原本並不強大的土著擊敗。

歸根結底就是行政和交通科技跟不上,還有醫療條件,大帝國已經到達了他能夠控制的極限,邊界地區的補給已經到達了極限。

即使是Continental列強也是完成工業革命以後才能對非洲大陸進行大規模的殖民。

16樓:天空

說的好像近代史就不行一樣,參考蘇聯對阿富汗,美國對越南,對於不懂軍事的來說自然是理解不了的,甚至只懂軍事也不太好理解,後面還涉及到政治,經濟,地理等多重因素,甚至偶然性也是乙個重要因素(蒙古入侵日本時候就被突如其來的颶風全殲了),所有的戰爭都有成本,強大的軍力後面也對應著巨大的成本,成本失控通常是壓死大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17樓:禁與千尋

外行路過強答,回答有錯見諒。

首先匈奴不小,匈奴不光是疆域,影響勢力,還是實力,都不小。至少當時哪怕是漢武帝都不敢說匈奴小,不管是從哪方面,都不敢。

在這個前提上,大漢打匈奴,需要完善的騎兵部隊,騎兵要馬,而當時大漢沒有草原,養不起Mustang。養馬要花錢哎,打仗也要花錢哎。大漢打匈奴打輸了等於是送裝備送補給送人頭,匈奴輸了,死幾個人幾匹馬而已。

而朝鮮雖然是小國,但是戰略性很重要啊,你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乙個朝鮮啊。周邊的不是國家啊。不說那時候,現在的朝鮮就能攪動整個東亞。

為何歷史上主流騎兵都是騎馬?

人類所曾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這豪邁而剽悍的動物 馬 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鬥的光榮 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 它聽慣了兵器搏擊的聲音,喜愛它,追求它,以與主人同樣的興奮鼓舞起來 它也和主人共歡樂 在射獵時,在演武時,在賽跑時,它也精神抖擻,耀武...

歷史上有哪些快速崛起的強大國家?

我們好像見過 1.亞歷山卓帝國 336BC 323BC 亞歷山卓東征建立的地跨亞歐非龐大帝國,原偏居馬其頓一隅,經歷其父腓力二世勵精圖治,奪取色薩利,於338BC喀羅尼亞戰役大敗希臘聯軍,創立科林斯同盟。336BC腓力遇刺,亞歷山卓接任國王,平定希臘叛亂,西擊伊利里亞,北上斯基泰,重建科林斯同盟,東...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專情的帝王,具體事蹟?

馬藍藍 雖然題目標籤裡有 中國古代歷史 但專情 帝王這兩個詞,我第乙個想到的是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和他的妻子狄奧多拉結婚的時候,40歲的查士丁尼是帝國皇帝查士丁的侄子 最受器重的助手和繼承人 而23歲狄奧多拉是乙個出身卑賤的喜劇演員 妓女 交際花。換句話說,這是太子和妓女之間的婚姻。身份的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