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內的氫為什麼是慢慢反應的,而不是一下都變成氦?

時間 2021-05-13 04:38:59

1樓:leonards

氫蛋彈使用的是氫的同位素,其聚變反應需要的溫度和壓力要小的多,很多人自己在車庫做出的核聚變反應堆就是這種,美國都有十幾歲的天才少年做出來了,新聞很容易搜到,但沒什麼大不了,能量輸出仍然遠小於輸入,沒有任何實用價值。

2樓:兔白

太陽的溫度和壓強都不夠,如果氫彈在這樣的溫度和壓強下,反應也會很慢,可能要幾億年才會反應完。 之所以太陽反應這麼慢還能釋放這麼多熱量,完全是因為它太大了。

3樓:哈爾

因為溫度和壓力遠沒有大到你所說的,氫一下子全部變成氦的程度。太陽上乙個人體積大小的空間核心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還沒有乙個正常人消化食物吸收的能量多;在這個大小的空間內發生核聚變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是太陽的體積和質量很大,所以才會釋放出那麼多能量。可以看《新量子世界》,比較好懂。

4樓:波普方程

因為太陽太TM大了!這就好比你們家的洗臉池的水,放起來比浴缸裡的水更容易放空,要是換成你們小區一樣大的游泳池呢?再換成太平洋呢?

5樓:

太陽每秒鐘釋放能量相當於大約10^11顆氫彈的能量,很慢麼?

另外你是不是覺得天空中星星幾百年都沒動過,但實際上宇宙邊緣星系相對地球速度已經在亞光速量級能看到都卜勒效應了。

人,終究還是太渺小,根本無法直觀感知那種大量級的數到底有多大……PS: 樓上已經說過了,太陽內部只有極少部分的氫通過量子隧道效應參與反應。

6樓:王某叉

太陽上的核聚變反應是質子鏈反應為主,是由一系列反應組成的,由於需要克服庫侖斥力,質子鏈反應尤其是反應的第一步是非常緩慢的。

第一步:1H + 1H → 2H + e+ + νe;νe是中微子0.42MeV。

這個依賴的吸熱的β正電子衰變,對於太陽來說,其內部的溫度是偏低的,要依賴於量子隧道效應才能克服庫侖力進行,一顆質子平均要等待10^9年才能融合成氘。

PS:但對於比太陽更大,內部溫度更高的恆星是則主要以碳氮氧迴圈進行,反應速度比質子鏈快得多;超過100個恆星質量的星族III還有更加高效的的氦4迴圈。所以大質量恆星的壽命要短得多,而太陽只有1.

7%的氦4核是經由碳氮氧迴圈的過程產生的。正如樓上所講,恆星的質量決定其流體靜力學平衡時內部的壓強和溫度,決定了其主序階段的主要核反應型別和速率,也就決定了其主序階段的持續時間,平衡打破則進入巨星分支甚至變成超新星,最大質量的那部分恆星(100個以上的太陽質量)幾乎沒有主序階段(非常短),基本上都是巨星。

第二步:氘先和另乙個氫原子融合成較輕的氦同位素,3He:2H + 1H → 3He + γ (γ 為光子,能量為5.49 MeV)。

第三步,氘、氚、氦3經過三個主要分支的核反應生成氦4原子核、中子、質子

參考:wiki質子﹣質子鏈反應;

wiki碳氮氧迴圈。

為什麼都是 1價氫的甲烷和水反應可以放出氫氣呢?

化合價這東西圖一樂就好。更別用電負性去套,sp雜化的C電負性比sp3雜化的N電負性還大,是不是H2N CN中間左邊那個N 1價? 化學反應前後就是不穩定趨於穩定。這種 穩定 是基於原子濃度和能量環境的綜合穩定,改變其中乙個就需要重新穩定。所以基於高溫這個環境,一氧化碳和氫氣的形式更穩定。大致可以判斷...

核反應為什麼是物理反應,而不是化學反應?

也曾綻放過 這三種反應主要集中在不用的物理層面 物理反應是指物質的狀態或存在的形式發生了改變,而物質本身的性質沒有變化,如固液氣 化學反應是原子或離子的重新排列組合,更多的集中在元素 離子這個分子層次 核反應主要是集中在原子層次,更具體的說法應該是集中在核素這個層次 相同質子數Z和中子數N的一類原子...

既然太陽發光,為什麼外太空是黑暗的,而地球確是亮的?

觀觀之乎 因為外太空沒有空氣,而我們地球上有空氣。地球面對太陽一面的空氣可以反射和散射太Sunny,當無數的空氣分子向四面八方散射太Sunny時,整個天空就亮了。當然羅,這裡只是地球晝半球亮,而夜半球還是黑的 崇善莊科技 地球不是也有黑暗的時候嗎。黑天的時候呀。外天空範圍太大了,如果有星球象太陽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