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乙個人關進籠子裡直到死亡,期間使用人工方法使之得到幸福體驗,那麼他幸福嗎? 若幸福, 你會進去嗎?

時間 2021-05-11 21:17:53

1樓:細雨葬花

首先,他在籠子裡,他覺得幸福,那他就是幸福的。然後,我在籠子外,我就算進去了,我也知道我只不過是在籠子裡,當我不能完全摒棄或遺忘這個思想的時候,我的所有幸福的體驗,都是虛妄的。當然,如果我也從小就在籠子裡面,那我也應當是幸福的。

2樓:安醬

看了高票的答案我突然覺得這是乙個唯心還是唯物的基本問題。

在高票答案中提到了兩點∶

人們想要真正地做一些事情,而非僅僅想讓自己認為自己做過了這些事。

關於作為乙個人的價值,人並不只是想獲得成為乙個好人的感覺,而是想要真正地成為乙個好人。…………我們真實的是乙個什麼樣的人要比怎樣充實我們的時間的更重要。

這兩點都在說明Nozick認為在「我認為自己做了」之外還有「我真的做了」;在「獲得乙個好人的感覺」之外還有「真正的成為乙個好人」。

他認為世界是唯物的,他認為世界的基本是是否真實的存在,而不是人是否感覺到了存在。

然後這就回到了千百年的爭論上來。如果世界是唯物的,那麼幸福感就不等於幸福;如果世界是唯心的,那麼幸福感當然就是幸福了。

3樓:

是幸福,也不會去,因為我們所普遍追求的是一種真實的(高階的)幸福,而且服用藥物之前進籠子之後不會幸福。

藥物的作用事實上扭曲了「我」的感知,這種幸福是相對脆弱的,雖然說依靠藥物獲取的幸福與可能的「依靠身體分泌」獲得的幸福相似,但誰又願意往回走呢。

其實輪迴很能體現這種想法,既然超脫了,又怎會回來繼續沉浮呢。

4樓:左手

可以定義「真實的幸福體驗」才是幸福。

對於生活在機器裡的人來說,他的世界是真實的,那麼他的幸福體驗就是真實的,所以他是幸福的。

但是對我們知道他生活在機器裡的人來說,我們知道他的世界是虛假的,那麼他的幸福體驗就是虛假的,所以他是不幸福的。

有一天,我們把他從機器里拉出來了,他就知道了他「世界」是假的,那麼他曾經在「機器世界」裡的幸福就變成了不幸福。

如果他無法接受這一事實,又回到了機器裡,那麼他的幸福體驗就是虛假的,他仍然是不幸福的。

如果他能接受事實,開始在我們的「現實世界」追求幸福,那麼他的幸福體驗就是真實的,他就是幸福的。

如果再有哪一天,有人把我們,從我們以為的「現實世界」拉出來,讓我們看到更加「真實」的世界。那麼我們現有的幸福也就都變成了不幸福。

5樓:華Arya

人類做出一切判斷的出發點在於自己認知到的外界世界,所以籠子裡的人認知和籠子外的人的認知是不對等的。

莊子有乙個著名的故事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

6樓:孫煜婷

就…模擬世界是被動的感受幸福…現實世界是主動體驗不同的事件來獲得幸福…怎麼會完全一樣呢…如果是完全一樣又為何要選擇進與不進反正都是一樣!

7樓:潔貝貝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電影《黑客帝國1》

以電影的內容來說,按題主的說法就是母體創造的人們生活的虛擬世界,就是所謂的那個「籠子」了吧?

在不知道真相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在那裡快樂的生活著的。

如果你壓根不知道籠子裡的世界是假的,那在那裡還是有很大機率能體會到幸福的,並且你覺得那就是幸福。

但是當你知道所有的一切只是電腦執行的結果之後,你便會有所懷疑。但是不排除,還是有人願意再回到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繼續在電腦造就的虛擬世界中生活的。

8樓:

從動漫角度來說,火影裡邊斑的『月讀』計畫,多完美,多美好,也是他乙個人一廂情願所做的 。進這個『幸福』籠子只有『幸福的體驗』,話說沒有不幸的經歷何談幸福?

9樓:

我想大多數人的答案必然是不進去。

就題主假設的情景而言,我們身為選擇的人,已事先知道牢籠中的幸福體驗是虛假的,人的幸福是以真實為基礎的(不一定是真實,但主觀上必須覺得真實)。已知自身感覺為虛假的情況下會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產生不確定感,即使由於受到刺激而覺得快樂,但我們已明白這種刺激的虛假,所以在已知的情況下不會選擇進去,進去了也難以幸福。

10樓:胖達

幸福感應該是自身的感受,一輩子被關在籠子裡不接觸社會那就不會有比較,不會有其他更深刻的想法,他覺得待在裡面是幸福的那就是幸福,我們不能以旁人的想法判斷那不是幸福。

11樓:楊陽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首先要定義幸福的標準。

私以為,幸福感是極其主觀的感受,其幸福與否的標準有且只有乙個,那就是個體本人的判斷。

由此便可以得出一下結論:

我真心感覺我是幸福的,那麼我就是幸福的。

推論:我覺的他不幸福,事實上他可能是幸福的。

就這個實驗而言,以被實驗者本人來說,他是幸福的!

實驗的觀察者第一感覺是的他「不幸福」,是基於觀察者的人生經歷以及對於實驗已經有了認識,無法完全換位思考自己若是被實驗者的狀態的真實體驗。

關於進不進去的問題

實驗的前提是, 被實驗者完全沒有對於這個實驗的認識,僅僅處於一種被完全合理化的模擬幸福感。 這種幸福感是即使通過被實驗者自己仔細的思考推理,也依舊毫不懷疑其真實性的感受。

電影《楚門的世界》由於實驗無法完全杜絕被實驗者的懷疑,實驗失敗。從被實驗者楚門出生起就出演了20餘年的真人騷穿幫,楚門逃了出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電影《黑客帝國系列》-不僅僅是幸福感,這時人的幾乎所有感官體驗,思維全部模擬數位化之後,人們深知它是假的,依舊不能自拔,那是自己在數位化的世界的「真實」的人生體驗。知道包括幸福感在內的幾乎所有感受都是被模擬的這個前提下,覺大多數人依舊選擇「進去」。當然電影的「現實」是無比的殘酷,選擇「進去」的重要原因也許是逃避現實。

最後,腦洞大開,誰又能證明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不是被一台超級計算機模擬的呢?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們的世界最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是這個世界可以被理解。」

12樓:楊小尊

幸福的體驗是相,而相的本質是空。幸福不幸福,絲毫不影響本性。

回答問題:這就是個名詞解釋題。如果把「他幸福」定義為「他得到幸福體驗」,回答就是yes。

但也可以不這麼定義,可以把幸福定義為不僅要自己體驗到幸福,而且如果在得知層次更高的「真相」時,也感到幸福。

要注意到他根本沒機會得知層次更高的真相,所以那個如果對應的判斷條件,永遠不會發生。

兩種定義分別用如下式子表示

定義1 C=A

定義2 C=A & (if B then A)

定義1:A為真,所以C為真,簡單

定義2:A為真,所以C的真值取決於(if B then A)的真值。可B不可能發生,因此沒辦法去驗證B發生時A的真值。

這裡我們假設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不能以己之思,去揣摩別人之思。「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我進去嗎?我哪兒知道啊,等真有這麼乙個機會,再說。

13樓:Timothy

問題有二。

問一舉例說明:一對貧賤夫妻非常恩愛,他們覺得非常幸福。而一享盡榮華富貴的富翁對他們說你們真不幸,真正的幸福是這樣這樣這樣的。

可是貧賤夫妻還是不動搖自認為非常幸福一無所求。那請問貧賤夫妻幸福嗎?幸福感是非常主觀的東西,在我看來等同於幸福,每個人對於幸福的量化標準不同而已。

在我看來,只要自己認為自己幸福那就幸福了。

問二,我不進去。在我看來人生除了幸福還有別的很多事情值得追求:刺激,起伏,甚至痛苦,悲傷。種種酸甜苦辣才構成了人生。

14樓:

這個的問題是物件沒搞清呢? 還是角色沒搞清?

物件沒搞清的話這個問題應該問被關者他覺得幸福就幸福不幸福就不幸福

角色沒搞清的話 (你以為你是誰神嗎^_^)以旁人的標準去判斷別人幸不幸福意義何在?

15樓:妙有君

心理學的乙個思想試驗:把人的大腦單獨拿出來,放在營養液中保證其成活,然後給予各種刺激,讓大腦產生生活相關的一切畫面,相當於虛擬了乙個世界,問:大腦如何辨別這個虛幻。

真實與虛幻的界限都並不清晰,談什麼幸福~~

16樓:

是幸福的。

幸福就等於幸福體驗,這幾乎是定義性的。至於什麼自由、真實性之類的,是影響不了幸福這種主觀感覺的。即使上帝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我們沒有自由意志或者是尼采的無限輪迴世界,So what?

無論如何,幸福就是最高的人生意義。

人終將消失,活著有什麼意義?雪糕終將消失,但他的意義就在於吃雪糕時的感覺。我就在吃雪糕,真真切切地享受著,就算是被注定的又怎麼樣呢?

其實,你可以為了心安理得,可以進去後先清除掉自己的記憶,甚至偽造自己拒絕了進去的記憶或者退出經驗機器的記憶。

說不定,其實你已經進經驗機器了呢。

17樓:吳凡

先提公升一下逼格:

哪個人類不是一直生活在牢籠裡呢?

從母體開始就被以各種人工方法賦予正負體驗,你問問人類幸福嗎?

「幸福」這個詞難道不是人類自己發明自己定義的嗎?

自己的幸福,捫心自問。他人的幸福,冷暖自知。再背面回答一下問題:

生活在理想化概念化的題目中的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從籠外人的角度去觀察,只有一句話總結——

粒子在被觀察到的那一剎那不能保證是否已經被影響了。

然後是拓展閱讀:

量子糾纏,看似荒謬的超距感應

18樓:韓東燃

很好的問題,但其實答案很簡單,對這個人來說,他是幸福的。

還有沒有別的觀察角度?有的,對外界的人而言——其實還說不清他是不是幸福的呢。

為什麼是這樣呢?假設對外界的觀察者而言,這個籠子裡的人在「夢」裡吃香喝辣,醉生夢死,而籠子外面只有很難吃的東西以及一生為奴的命運——我相信外界的觀察者會羨慕籠子裡的人,從而認為他更幸福,而不是認為自己更幸福。

假設對外界的觀察者而言,這個籠子裡的人並不比自己「生活條件」更好,精神世界更豐富的話,這樣一來,籠子外面的「真實度」跟高的觀察者就容易擁有更高的幸福感,從而傾向於認為籠子裡的人是不幸的。

其實,幸福這種主觀概念只有自己的評判才是最絕對的,雖然別人也可以評判乙個人幸福與否,但這都是相對的概念,很可能換乙個觀察者結論就不一樣了。

所以,幸福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別人只要不能說服他讓他認為自己是不幸的,他就是最幸福的。話說回來,乙個人感覺幸福,如非必要,外人也不會告訴他所謂的「客觀事實」。

所以——他就是很幸福呀~

19樓:王昱洲

這個問題古希臘的許多哲學家已經思考過了。

蘇格拉底認為,幸福是「靈魂的善」,追求幸福就是「是靈魂盡可能地善」。小偷通過獲得的「幸福」,人們追求權利與金錢獲得的「幸福」,都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由於無知導致的虛假的幸福。我們只有掌握真正的知識,才能知道什麼能夠帶來幸福。

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分為三部分——理性,精神與慾望。精神與慾望會將我們引入乙個幻想的世界,誘騙我們相信某種愉悅可以帶給我們幸福。而理性則可以識破這種幻象,將我們引向真正的幸福。

亞里斯多德認為,思辨活動是人的最大的幸福。幸福是有層次的,常人的幸福和哲人的幸福是不同的。一般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是那些滿足人的物質方面或精神方面需求的東西。

但是只有思辨活動和靜觀的生活才是亞里斯多德所提倡和想要表達的最理想的幸福生活。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名哲學家都認為幸福不僅僅是「自以為幸福」。這也意味著存在乙個可以用來判斷是否幸福的客觀標準。

可是,幸福的標準究竟應該怎樣確定呢?

我認為,不論什麼樣的標準,它都是沒有充足的論證支援的,都可以通過問「為什麼」來反駁。因此,幸福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的主觀感受上面。

所以我認為,「感到幸福」是最合理的幸福的標準。自己覺得幸福,也就夠了。

你是否在乙個人的時候想到死亡,並對死亡以後永遠失去意識感到恐懼,對生命為什麼存在感到疑問?

是很恐懼啊,人體死亡,意識也不復存在,連恐懼都感受不到,這難道不是真的恐懼?也想過各種方式,比如移植記憶什麼的來 續命 然而記憶複製了乙份,複製出來的就是真的 我 嗎?對於 我 而言,還不是要繼續等待 面對死亡?不過這種東西想了也沒用,改變不了什麼。所以曾經糾結過一段時間後,我覺得還是逃避這種問題,...

乙個人應該選擇死亡嗎?

某一 年輕人為何選擇死亡 我坐在五樓,望向窗外,乙個穿著公尺黃色棉服的姑娘在湖邊的棧橋旁念書,她來回踱著步子,手頭抱著資料,在她身旁,湖水靜靜沉默,聆聽著萬物的聲息,卻不知在某些深夜裡,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死亡,這樣乙個帶著血腥與冰冷意味的詞彙,猛然間地以現在完成時的句式,出現在我的面前。而我,更害...

我在大學裡乙個人上課,乙個人吃飯,乙個人看書,乙個人上學,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拾荒者 沒有人能一直陪著誰,所以提前適應是好事,雖然很艱難很艱難,但是走過來就好了。這學期三四月份我和好朋友冷戰,那段日子真的很難捱。我感到一股深深地無力感,但是盡量維持生活的秩序,就已經耗盡了所有力氣。有一次去了圖書館五樓,看到很多書架上那些我乙個字母都看不懂的書,我問自己,情醒了沒?站在書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