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談三峽大壩對於中華鱘等生物的危害,可是葛洲壩不早就把長江截斷了嗎?

時間 2021-05-09 18:19:57

1樓:

因為中華鱘的問題得到了緩解(野生中華鱘仍舊瀕危),中華鱘作為乙個成功的例子大放異彩,而葛洲壩和白鱘的矛盾沒有緩解,一直有人默默付出,一直沒有解決方法,光談問題有什麼用。

2樓:

白鱘呢白鱘呢!!!

為什麼所有人都知道中華鱘而忽視白鱘!

體長7公尺的記錄,中國獨有的匙吻鱘科的物種,為什麼沒有人關注啊,他們已經要滅絕了啊

中華鱘保護的好,便大肆宣傳,無法保護致使滅絕的白鱘吶

3樓:王某叉

雖然同樣截斷了長江,葛洲壩沒有有個庫容近400億的水庫以及由此引起的水溫變化和徑流變化,也沒有113公尺高的大壩以及由此洩洪造成的氣飽和問題。

所以葛洲壩只是阻斷了洄游路線,於是中華鱘在葛洲壩下又搞了產卵場,雖然只有一處,而原來金沙江流域有16處。

當三峽建設以後,每天春秋季的水溫比自然變化要小,並且滯後於自然變化(滯溫、滯冷),春季自然漲水過程消失,秋季水溫偏高影響中華鱘產卵和孵化,圍堰期蓄水期間中華鱘產卵期推遲了乙個月,近年正常水位蓄水後葛洲壩壩下產卵場消失。春季自然漲水過程的削弱也影響了四大家魚的產卵,後來在春季進行生態排程模擬漲水過程。

中華鱘的數量大幅度削減還有水汙染和近海漁業資源破壞的因素,但不是主因。

4樓:

中華鱘與葛洲壩工程

從前,整個長江中華鱘的資源蘊藏量約有150萬公斤,年產量保持7.5萬公斤左右,產量比較穩定,波動幅度不大。不幸的是2023年葛洲壩工程在宜昌江段落成,中華鱘通過三峽產卵洄游的生命之路被阻隔,因此面臨著種族滅絕的嚴重威脅。

當年10月,來到大壩前面的一批批中華鱘,不顧洩洪閘飛奔而下的驚濤駭浪,一次次奮力前衝,試圖衝破大壩的阻攔,回到它們世代進行繁衍的場所,因而碰撞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有數千條慘死在閘下或落入不義之徒的手中。面對如此悲慘壯烈的場面,每乙個善良的人都為中華鱘的命運而擔憂。

由於水利建設,不顧生態環境受到影響,使很多寶貴水生生物特別是洄游的魚類資源遭受嚴重損失的事情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在葛洲壩工程建設之前,中外專家提出了兩種挽救中華鱘的建議,一種是「工程救魚」,即在葛洲壩工程中給中華鱘修建一條魚道、魚梯或公升魚機等通道,使它能夠平安地到達產卵場所;另一種為「生物救魚」,認為中華鱘的個體較大,修建的通道未必能滿足它的要求,另外在工程技術上也沒有絕對的把握,最好能在壩下建立蓄養池,仿照中華鱘產卵場所的環境條件進行人工繁殖,使用人工方法催產孵化,使它們能夠增殖,然後放回長江中,同時把一部分性腺尚未成熟的個體網捕後運送到上游,使其越過大閘,繼續上溯。結果後一條建議被採納,並於2023年在葛洲壩建立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

經過幾年的努力,通過反覆試驗,解決了捕撈、運輸、暫養、催產、受精、孵化、培育、放流等一系列生產工藝上的技術難題,已向長江水域放流了數百萬條幼體。

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過程是首先在長江網捕中華鱘,運往中華鱘研究所暫養池中蓄養。然後進行性腺觀察,將確認成熟的個體進行人工注射催化劑,促使雌性產卵、雄性排精,再經過複雜的人工授精等程式後,將受精卵送進孵化池進行孵化。10齡的幼體即可投餌餵養,由於所需餌料極多,還專門建有生產水蚤、水蚯蚓等水生生物的餌料池。

幼體長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分批放流到長江之中了。

投放的幼體的體長大約為9—11厘公尺,放流前曾分批浸泡在螢光藥物示劑中,為它們做上了標誌,採用這種先進的標誌放流方法,更加完善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的工藝流程,不僅可以監測中華鱘的資源,而且還可以檢驗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後的效果。人工繁殖中華鱘的成功,使原來設想的救魚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也為中華鱘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這是中華鱘人工繁殖的一大突破,使人們擔心的三峽工程對中華鱘生存環境影響的問題也因此而迎刃而解。

為了使人們觀賞和了解中華鱘,中華鱘研究所還興建了一座「中華鱘園」,除了蓄養很多大小不同的中華鱘外,還有其他在長江中生活的各種具有觀賞價值的魚類。

尤為可喜的是,野生的中華鱘面對被截斷了的長江故道,終於能夠及時適應環境,在葛洲壩下建立起了新的產卵場所,出生的幼體也在逐年增多,表現了它在種群生存的危急關頭及時適應環境的能力,也使關心它的命運的人們松了一口氣。目前,長江中的中華鱘種群數量已經趨於穩定,標誌著中國挽救和保護中華鱘的工作取得了成功,並為長江三峽工程的興建和珍貴水生動物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三峽工程對中國特有的水生珍稀動物中華鱘有什麼影響?已經採取了哪些對策?

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洄游魚類;是1.4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稱。中華鱘是一種生在長江、長在大海的特殊魚類,令人稱奇的是,當幼小的中華鱘遊出長江口進入大海遨遊十多年之後,雖然長成了具有生育能力的大魚,但還能牢牢地記住長江口,再游回長江"生兒育女"。

水生生物學家正在研究中華鱘特有的記憶功能的奧秘。中華鱘性成熟晚但體重和身長生長迅速,雄性成熟為9齡,雌性成熟為14齡;一般身長2公尺左右,最長達4公尺;一般體重200千克左右,最大達500千克以上。成魚在海區攝食底棲魚類,也食蝦、蟹等底棲生物。

性腺發育到Ⅲ期的中華鱘在東海裡"戀愛"後,成雙成對地進入長江口,一般不再攝食,一直上溯到金沙江下游,性腺也已發育到Ⅳ期,則"結婚"交尾繁殖。葛洲壩工程2023年1月大江截流後,阻斷了中華鱘自長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線。國家為了保護中華鱘物種,除明令禁止商業性捕撈外,還在宜昌建立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2023年人工繁殖成功,並將幼鱘放流入長江中。

2023年又研究成功採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鱘腦垂體給雌鱘催產。自2023年至2023年底,共放流入長江的幼鱘已達400萬尾。

自2023年秋末始,每年都觀察到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15公里江段範圍內自然繁殖。另據觀測,長江口崇明島地區的中華鱘幼魚資源,2023年已經接近或達到葛洲壩建壩前水平。  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游路線問題。

但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洩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干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對此,應加強監測。還應更好地解決大批量培養幼鱘並提高其放流入長江後的成活率問題。

中華鱘幼鱘一般在每年5、6月間到達長江口,停留覓食一段時間,然後游入大海。為了保護幼鱘資源,擬在長江口崇明島東部裕安鄉至陳家鎮鄉,約30千公尺灘塗水域建立中華鱘幼鱘自然保護區。

為什麼總有人拿三峽大壩說事

玉公尺地圖魚 俄羅斯的羅申斯克大壩,美國的胡弗大壩,有哪個地區和國家敢拿來說?看看中國方面的回應,說我們的大壩結實,不怕炸。我就呵呵了,能不能硬一點?明明白白告訴任何國家和地區,敢碰三峽,老子直接核彈丟你家!說到底,就是威懾力太弱了,這是有問題的,總是縮頭裝孫子。關鍵這麼大體量,裝得下去嗎?反而讓人...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設計成弧形?(像胡佛大壩那種造型,降低水流衝擊)?

托卡馬克 郭德綱曾經說過,乙個民間科學家找火箭專家說話,說認為火箭上天要用煤,還得是好煤,這個時候只要火箭專家看他一眼都算輸了。不要用你的愛好來挑戰我吃飯的本事 三峽大壩兩公里多寬,太寬了。峽谷地形比較適合拱形壩,拱形壩可以充分發揮混凝土的抗壓性,壩體可以做到比較薄,但是不適合三峽那種過於開闊的河面...

為什麼三峽發電比伏爾加河發點多

抓住乙隻海綿寶寶 借用詩仙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你可以感受一下三峽的水勢是如何迅猛湍急。而列賓的名畫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可以讓人一窺伏爾加河的水就和俄羅斯人一樣慵懶。當然文學不是科學,描寫不是資料,但是你應該懂那個意思了。狗頭 mensl 河流水力發電量決定性因素只有五個 一,河流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