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通俗的解釋下拉康的 映象階段 理論?

時間 2021-05-07 07:57:18

1樓:微鶴

我來挖一波墳233

題主要通俗易懂,這個我擅長

乙個問題乙個問題來

1,什麼是映象理論,即你小時候第一次看鏡子的時候,突然知道,md老子原來就長這樣,這個就是老子了,行,以後這個就是我,我就是這個人

誒,有沒有發現,這個時候,是你在鏡中所呈現的這個衰樣(即能指),形成了臥槽這tm就是我的意識,即主體意識,這個衰樣開始控制你凌駕於你這個實體之上,是你有了區別於其他物體的意識

誒,這個時候,你發現自己原來不像爸(另外乙個主體),所以你這個衰樣(能指)讓你自己成為了區別於其他主體的存在

2,這個映象理論發生在你小時候,但是其實這種認知主體的經驗是伴隨著你成長的,在你的意識中,別人的形象就是你腦海中的乙個能指。

3,步入主題,看電影。其實就是,電影螢幕就是你小時候的眼睛,你就是長大了的那個小衰仔,電影裡的各種能指,就是相當於你小時候看的自己

用映象理論看電影的意思,已經相當明白了吧,就是你要把你腦子裡對自己的想法,價值觀,轉到電影裡去,在電影中,同時也是在你腦海裡需求各種所展現出來的能指和你本身的想法相構造,尋求它們同一或類似性,這就相當於你在構建乙個主體

於是還有一步呢,你怎麼去讓這個主體區別其他人呢,於是你就要去作認同,使你所構建的這些結構與眾不同,放在小時候,就是你怎麼去區別你和隔壁吳彥祖的,放在電影裡,你獲取到了你對電影角色的認同以及共鳴

最後一句話概括,你得把自己融入到電影裡面去,體驗電影主角的百味人生。

2樓:Adai622

前幾天剛把弗洛伊德的「三我」和「約哈里窗格」還有公尺德的「主我和客我」胡亂貫通和朋友說了一氣,在知乎怕誤人子弟,不敢隨便亂說,也真的說不好(自己理解了和說出來讓別人也理解完全是兩個層次),希望在這個問題下有大仙能把下面這幾個理論做乙個比較或者對比分析。這幾個學說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在這方面有很多相似的理論

@月近人所提到的「主我(I)和客我(Me)」是乙個像@覓渡所提到的這句,就可以很好的來解釋「主我和客我」

「比如你覺得別人眼裡你是個文藝女青年」(是Me,即客我部分),「你表面做的很多事就是為了去迎合別人的期待「(這其中是I與ME之間的剪頭),」實質上呢,也許你就是個摳腳大漢」(是I,即主我部分)

相似的,還有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3樓:

我來補充一下吧,公尺德的「主我」、「客我」思想其實應該歸為社會學理論。這主要要牽扯到公尺德的「角色扮演"理論。該理論意在闡述個人的社會化是如何實現的。

首先,要明白所謂自我其實是人格中最為核心的一部分。它是關於」我是誰「的乙個判斷和意識,同時也社會學家比較感興趣的乙個方面。

公尺德的」角色扮演「理論後來被歸為符號互動論中,它的乙個前提是你要明白人們是生活在乙個符號環境中的。人與人之間能進行溝通是因為彼此間都了解當下情景的意義和能進行符號交流。另外,個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直接和其對符號運用理解能力有關。

公尺德認為個人可以區分為兩個部分:即」主我「和」客我「。前者是主動提供社會化傾向的動力,而後者則是」主我「在於社會互動後形成的內化了的社會規範。

個人的自我意識就是通過」主我「與」客我「的互動而形成的。

角色扮演的實質其實就是明白社會對每個角色賦予的意義並按照社會的期望來扮演角色。他把乙個人的社會化階段分為三個部分:玩耍階段、遊戲階段、概念化階段。

在這三個階段中個人從扮演單個特定的角色逐漸成長到具有理解「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能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角色對符號的運用理解能力不斷增強,最具有了能「站在他人角度,運用他人觀點和立場來評價自身的能力」這就是公尺德說的自我。

比照這個理論和拉康的映象理論其實要用一兩句話說出來可能出不多(類似的還有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但其中滋味還需讀讀他們幾位的書才能有所體味出箇中滋味。

4樓:覓渡

不好意思,再次修改,只因怕誤導了知友。我的回答只能用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大標題,用通俗的話解釋了拉康的映象階段理論以及此理論在電影創作中的具體運用。關於題主具體想要了解的「電影如何作用於觀眾」這個問題我暫時無法用已知知識解答,如果知友有好的答案請通知我一起學習。

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你在樹立乙個別人眼中期盼的你形象,而這個形象並非真正的你。

(比如你覺得別人眼裡你是個文藝女青年,你表面做的很多事就是為了去迎合別人的期待,實質上呢,也許你就是個摳腳大漢)

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機制,但並非人類一出生就具備的,也就是有個確立自我意識的過程。拉康的映象理論便是在研究自我意識確立前的乙個神秘瞬間。

為什麼說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機制?

例如你把乙隻寵物狗放在鏡子面前,它會對著鏡子裡的「小狗」狂吠,這就是沒有自我意識的體現,除了人類以外的動物並不能意識到鏡子中的像就是自己。(有一些關於海豚也是有自我意識的傳言,但這個就先擺在一邊)

前面說了人類確立自我意識也是有過程的,也就是從不完整到完整。

什麼是不完整?也就是單單生理方面的確認「自我」,乙個6-18個月的嬰兒在鏡中認出自己的影像時,嬰兒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還需要旁人的關照與扶持。然而,它卻能夠認出自己在鏡中的影像,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完整性。

但隨著長大,「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完善,那麼拉康的映象階段就是從這個照鏡子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完整性的嬰兒時期開始。

從映象階段開始,嬰兒就確立了自我和他人的對立,從明白他人是誰,確認自己是誰。把他人的目光當做鏡子,以為他人目光裡的像就是他自己,然後從這個像內化真正的自我。

哲學和心理學的確是很複雜啊~映象理論又牽涉到公尺德的「主我」、「客我」思想,總之我覺得沒事別去糾結這些,會想得腦袋疼。

之前快要上課了,就沒往下說關於「拉康用映象階段理論解釋看電影的心理機制」的理解。

講乙個拉康的映象階段在電影美學中的運用的很好例項,便是日本導演巖井俊二的純愛電影《情書》。

如果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去看下,撇開心理學研究,也能看到很多東西。下面寫的東西會劇透,所以建議大家先去看,再來看我分析的這部電影的心理學知識。

「映象」在《情書》裡最淺顯的體現便是女藤井樹和渡邊博子長相一模一樣,以及男女藤井樹一樣的名字。(由於男女主角名字一樣,所以下文就用樹代替男生,藤井代替女生,便於區別)

其實可能大家看完會覺得很難看到拉康的映象階段的深層體現呀,不著急,我細細地講。

這個故事就是圍繞兩個人(藤井、博子)的自我確認開展的:

在精神分析學的領域中,忘我的他戀也是強烈的自戀。

首先講博子,影片一開始,是她躺在一大片雪地之中,讓觀眾一看到內心就公升起兩個字——美好(所以巖井俊二會被譽為「映像作家」)。從導演和心理學角度研究,博子這個女生是乙個拒絕遺忘,也無法遺忘的角色設定。故事開端便是樹在雪難中不幸身亡的兩周年祭日,看看除了博子以外的那些人,他們已經學著去漸漸遺忘失去樹的悲傷,各自找自己的樂子去了。

只有博子,可以說她是不在心裡承認樹的意外死亡,她是如此愛樹,哪怕身邊已經出現一位深愛她的男人,她也始終不接受新的感情。無疑,這是乙份真摯的忠貞。但你對乙個人愛得無法自拔其實也是自戀的體現,但此自戀非我們平時所說的臭美。

是自我確認過程中從愛人看到那個忠貞的自己正是某種終於完整了的理想自我的映象,就自戀而言,沒有比戀人的目光更好的鏡子了。

簡單一點說,就是博子認為自己是個很愛樹的人,所以一直沒辦法走出失去愛人的陰影。這也是拉康的映象階段中所提到的「誤認」。

精神分析領域中有種現象叫做「屏憶」,也是自我確認不完整導致。

其次是藤井,看過電影的大家應該都記得博子在信中詢問藤井關於樹初中的事情時,藤井開始回憶了,並說那是一段灰暗的記憶,但事實上通過她成年之後的回憶,那段記憶其實很美好。「屏憶」簡單說就是選擇性記憶,比如說藤井這樣,初中時期因為班上有個名字一樣的男生被同學挖苦得很難受,加之那段時期父親因為肺炎去世,名字的困擾和死亡的打擊,讓她長大後對那段時期的概括就是灰暗的。其實這裡博子和藤井又有了乙個共同點:

都選擇逃避悲傷的記憶。只是心裡狀態不太一樣。

通過電影的往下敘述,藤井和博子都完成了真正的自我確認。

電影中有個橋段,是博子和藤井在乙個街口遇到了,但只有博子看見了藤井,藤井回頭的時候,博子的身影已被淹沒在突然湧來的人潮中。這裡的意思就是隨著看到藤井的長相,博子成長了,她突然發現了自己深愛的樹只是把她當成了另乙個人的替代,她意識到自己是影子,在自我確認的道路上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可是此刻的藤井還是在混沌中,從前面的劇情可以看出藤井對於感情是很混沌的,觀眾都能看出樹的愛戀,連一直很愚笨形象的藤井爺爺最後都脫口說出樹喜歡她的事實,而她卻一直不自知。

那麼接下來劇情便安排她來到母校,才得知那個回憶中的少年已經離世的訊息。她從此刻得到成長,意識到另乙個藤井樹已經不在了。才從那群八卦的小女生的講述中,感受到一些真正的自我。

那麼接近尾聲的經典台詞出現的橋段則是徹底完成了藤井和博子的自我確認。現在愛著博子的秋葉逼著她去跟遠處埋著樹的山對話,也就是個已經逝去的樹對話,其實這個樹也是藤井。

「你好嗎」博子喊道。

「我很好」因為肺炎在病床上的藤井答道。

這不同時空兩個長相相同的人對話也把拉康的映象理論解釋得很明確了吧。

最後其實我想說,每個人也許自我確認都不完整,這個過程肯定如破繭般艱難又痛苦。

但如我前面所說,沒必要去深究這些問題,好好生活才是王道。

拉康的「映象理論」在說些什麼?

carol 這是乙個匱乏 自卑之人,在慾望的驅使下,尋找理想自我的故事。精神分析學中,弗洛伊德對人格層次的三個劃分,本我 自我 超我。拉康提出了自己的心智模型 真實界 想象界和象徵界。想象界,6 18個月,嬰兒在生活中體驗著某種匱乏 人類是大自然界的早產兒 對匱乏的否定促使人產生慾望,在慾望的驅使下...

能否通俗的解釋Python的pickle模組是幹嘛用的?

python酷 Python物件在程式執行的時候是在記憶體中的,pickle模組可以將物件持久化到硬碟 通俗點就是儲存到檔案 物件裡邊儲存的資料就不會隨著Python物件生命週期的結束而丟失,使用的時候直接用pickle再從檔案載入回來就好了 Monk pickle模組實現了用於序列化和反序列化Py...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拉康的三維世界 實在界 想象界 象徵界?

符號界 象徵界 the Symbolic 即所謂的象徵秩序 symbolic order 它表明主體的整個存在必須是經由符號系統所調停和支配的。包括一切感知必須受某種表象模式的規制 審美和愛欲必須受某種符號性的慾望結構支配 言語和反思受到符號化的邏輯體系制約等等。這一象徵秩序幾乎構成了主體所能把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