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問題 為什麼A推出B (非A 或B?

時間 2021-05-30 22:43:22

1樓:簡靈

因為邏輯推理不能直接用事例帶入進行推導。

即A→B,指的是A推出B的關係成立,但是A和B是不是成立,這點是不一定的。當A能推出B時,我們是假設A、B都是成立的(不管A、B內容是多扯)。

舉例說明:如果A(今天下雨),推出B(我就帶傘)。那麼如果-A(今天不下雨),從已知條件是推不出我會不會帶傘的,即或B。

用邏輯上來判斷,就是A→B,能推出的是A且-B(A→B的矛盾命題)的負命題,有網友說了就是根據摩根定律得出-A或B了,這裡就不進行推導了。

2樓:hh就這

【我一天不吃飯】推出【我會死】為假,你能得到這個結論是因為你假設了【一天不吃飯】為真,【我會死】為假,那麼結合實際情況這個推論是假的。但是邏輯命題要麼為真,要麼為假,不可能同時存在。這個時候對於【我會死】來說,你不能認為【我會死】為真的的同時也假設【我會死】為假的情況,也就是說當你在考慮【我會死】時,他只能乙個結論,要麼是真的,要麼是假的。

在基本數學邏輯中,不存在懷疑的情況,不存在對於乙個命題【我會死】可能為真可能為假。你可以假設有乙個P是真的,但你不能對P進行假設他可能是真的同時也可能是假的,對於P是假的情況和P是真的情況完全是兩個P。

3樓:

一、幾個基礎概念,識字就能懂

1、如果A,那麼B:可以從A推出B,也就是A是B的子集。

2、雙重否定表肯定——小學知識:-(-1) = 1

3、當條件A為假的時候,B無論如何,整個命題(A推出B)為真。很好理解,吹牛比侃大山的意思——我有錢了每天買八十碗豆漿,喝一碗倒79碗,哼!

4、當條件A為真,但是B為假的時候,很明顯整個命題(A推出B)為假——我沒錢,我每天買八十碗豆漿,喝一碗倒79碗……這牛比就太假了點兒

5、真值表則是列出每個條件的真假來推斷整體的真假,1代表真,0代表假。

二、為什麼說A→B 等價於 -(A^-B)?

我們可以採取真值表的方式簡單理解理解即可:

有:A→B → -(A^-B),就是假設從A→B可以推出-(A^-B)

第一步、列出AB的真值:

A BA -B)

1 11 0)

1 01 1)

0 10 0)

0 00 1)

第二步:根據關係分別計算總體真值

前面總體真值 → 後面總體真值:

1 → 1

0 → 0

1 → 1

1 → 1

這裡就是說無論AB是否為真值,推論為真,所以這個推論都成立。

所以A→B 都等價於 -(A^-B),即A→B就等於-(A且-B)

根據摩根定律, -(A且-B) = -A或B

完了……

三、總結

邏輯學是人類基礎學科,變動很慢且很少,不像程式語言過幾年就得來一波,樂觀點兒想,簡直一勞永逸啊,學到就是賺到。

有興趣想要了解的話,建議聽聽陳曉平老師的課,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而且親愛的房同學也在等著你

不過一定要記筆記,否則你會回去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

【邏輯學】陳曉平教授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特別喜歡陳曉平老師的一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就是廢話。

4樓:Faye

正確推理過程如下。首先,明確概念,充分條件的概念: 如果A,那麼B,則有A—>B。

其次,推理如下。概念的前提假設為:全集為A和非A。

第一種情況是: 如果A,那麼B,則有A—>B,可知A是B的子集,B的範圍大於A,因此推理出第一種情況的結果為B。第二種情況是:

非A,無法再往下進行推理,所以第二種情況結果為非A。兩種情況結果相加得到:非A或B。

全集A和非A推導出非A或B,說明前者可以轉換為後者,即前者等於後者。

5樓:dtclzy

一句話解釋:邏輯學在這點上是混亂的。

我先放乙個反例,【如果昨天我死了,那麼今天我可以和你交流】

在邏輯思維上,我們都會認為這是荒謬的。但是按照你的定義,它會被判定為真。

試著分析下這個問題:

形如【如果 …那麼…】的語句稱為【條件句】,而【條件句】是邏輯學最有爭議的領域之一。

最早,我們沒有邏輯學。但是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有【條件句】。

然後,邏輯學產生了,我們希望用類似【數學】的方法,分析語言。

這樣,對於【條件句】的分析,就會產生不同的【方案】。

【實質蘊含】也是方案的一種,A→B 叫做【A實質蘊含B】,而【AB】才是【A推出B】。

【A實質蘊含B】,用通俗的語言翻譯一下,可以稱之為【並非「命題A是真的且命題B是假的」】

按照這樣的定義,【A→B】=【「非A「或B】一點也不奇怪,你只需要列一下A、B真假組合的四中可能,然後按照定義劃去【A真且B假】這一種,就可以看出來了。

它是如此的淺顯。

而真正會產生混亂的,是很多人認為,【實質蘊含】這種方案,可以等價的刻畫日常中的大部分【條件句】。其實並不是這樣。

日常中很多的【如果那麼】,如果按照【實質蘊含】來刻畫,反而會扭曲了說話者的原意。

作為【刻畫日常語言中的條件句】而言,【實質蘊含】是失敗的,因此也產生了其他很多方案,比如【相干蘊含】【模態邏輯】等等,制定乙個最優的方案是一道難題。

但是【實質蘊含】也有自身的優點,比如【非常簡潔】,所以被很多邏輯學家和哲學家應用。其實,相當於乙個【新的概念、新的定義】。

然而,這個【新的概念】依舊保留了【如果那麼】的日常叫法,導致人們認為它可以刻畫日常中的【條件句】。

由此,產生了諸多混亂。

所以,要如何理解【實質蘊含】,我個人觀點是:暫時當成一門【外語】或者說【專業術語】。它的正統叫法是【p實質蘊含q】,它的外號是【如果p那麼q】,只不過,這個外號與日常條件句重名了,其實含義不同,會引起混亂。

就如同【整數集和偶數集等勢】是正統叫法,外號是【整數和偶數一樣多】,後者的【一樣多】與日常思維中的【一樣多】重名了,其實含義不同,會引起一定混亂。

6樓:Marguerite

因為A→B,意思就是符合A的情況下,B是真的。矛盾命題就是 A且( B),意思就是符合A但確實 B(B為假)。

所以,乙個命題的等價命題,等於它的矛盾命題的負命題,A→B= (A且 B)

然後根據摩根定律(A且B= A 或 B),所以 (A且 B)= A 或 B

題主說,「比如A是:我一天不吃飯 B是:我會死,根據常識可知這個命題是錯誤的即A無法推出B。

」不是很明白這句話,常識不可以用來解釋邏輯關係。如果邏輯關係是A→B,那麼如果符合A,肯定就會有B。及時不符合常識,符合這個邏輯關係那麼就是對的。

7樓:夢中再誕

兩種理解:1、a推b的矛盾命題是a且負b,a且負b的矛盾命題是負a或b,負負得正。

2、a推出b等價於-b推出-a,否前肯後都為不確定 ,變成可能項,否前或肯後變成確定,即-a或b

這題為什麼選B

Lidocaine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之一。主要包括亞洲熱帶風暴,中國沿海城市區域出現的颱風 南方地區的乾旱 高溫 山洪 雷暴 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等。北美地區常見的颶風 龍捲風 冰雹 暴雨 雪 差不多只有這些才算氣候災害 以下是生物災害。生物災害有 蝗災,赤潮等 題主這題選A是因為第一句話吧?那個只是...

「a或b」的否命題是非a且非b,為什麼不能加上「a且b」?

丶千羽 樓上講的太學術化了,而且例子好像有點問題。你這樣理解應該更好一些,a或b為真的意思是a b之中至少有乙個為真。至少有乙個的否定就是乙個也沒有,即a b乙個也沒有是真的,也即a b都是假的。用符號語言表示就是非a且非b。 大概知道題主的意思。在日常語言中 a或b 的否定的確有 a且b 的情況,...

這個計算機網路題為什麼選B?

weiyu 子網掩碼 255.255.255.224 轉化為二進位制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 27 與子網掩碼相與,網路位址為00001010.01101110.00001100.00000000 即10.110.12.0 雖然A選項的位址與子網掩碼相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