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調為什麼是離散的?

時間 2021-05-29 22:49:56

1樓:林彬懋

請先解荀伯格的「十二音列」,再來談作曲時的「離散思維」,才不至產生不必要的思維混亂。限制愈多,離散愈泯,創作的自由反而增加。以為然否?

「離散音調」與「離散書寫」就離散來說,是等義的,而在離散的同時,都令「離散音調」或「離散書寫」有「反離散效應」。了解了這個,就不會再以「科學」來論「哲學」,甚至批判中土固有的「彌綸思想」了。

2樓:大鈾子

音調是離散的,因為,連續的那個我們稱為聲調……( _)以漢語為例:

陰平:55

陽平:15

上聲:214

去聲:51

除了陰平外,剩下的都是連續的,大家可以念念看就知道為什麼唱歌的音全類似陰平(入聲歸陰入),因為剩下的如果還變調,不覺得陰陽怪氣嗎?

3樓:憂傷小瘋狗

因為將音程離散化並採用統一的標準音,好記譜,好移調,好演奏,這同時也是12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的核心價值。

不過在純電子樂領域裡,以上的幾點價值好像都不重要了,你完全可以用100hz作為標準音來作曲,而不用擔心被憤怒的鋼琴師和小提琴手暴打

4樓:劉亞合

不論是側線還是耳蝸的結構,對於過於相近的頻率,聽感受器都無法區分。

視覺上,各種視細胞感光都是由單個光子激發色素分子的震動,最終轉化為神經衝動,視覺識別的實際上是離散的畫素點。

聽覺的具體情況要負雜一些類似,不過總體來說,每乙個位置的毛細胞會受到一組頻率共振的激發,聽覺對震動頻率的識別也是離散的。

———————

以上從認知科學的角度闡釋聽覺是離散的。

但是各種文化中對旋律的定義以及旋律的離散,都與聽覺的離散是無關的,因為日常聽覺能識別的頻率差別,乃至人工耳蝸植入者能識別的頻率差別,都比這些旋律之間的音程差別小的多。

———————

在文化的角度,可以參考@Leng Yq同學的答案,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在各個文化中,弦樂器(拉弦樂器)普及的時間都較晚,不論是聲帶發聲,還是吹奏樂器打擊樂器、彈撥樂器,想在變調過程中連續發聲的技巧都不容易掌握。

5樓:

1.兩音波長最小公倍數越小,人耳越覺得和諧(以純八度最為和諧)。因為最小公倍數限制,所以和弦音是不連續的。音階本身也與和弦有著密切的關係,故而音階也是不連續的。

2.小於小二度(半音)的兩個音,大多數人已不能分辨(尚且有些人小二度也無法分辨),所以音階沒有連續的意義。

所以,不是人們限制了自己的音樂創作,而是音樂創作自然選擇了不連續。連續音調並非在音樂中完全沒有應用,二胡等弦樂器的滑音、一些民族唱法、許多電輔音樂中都利用了連續音調的效果。而定a為440Hz,完全是一種車同軌的規範方法。

6樓:靈劍

這個問題我有一些和其他幾個回答不同的看法。

實際上音律的設計是很考究,並不全是樂器限制或者記譜限制,而是需要讓不同音的頻率直接盡可能成簡單整數比。靠振動發聲的樂器發出的週期性波形,經過傅利葉變換之後,頻點都在基頻的整數倍上,這是諧波和基音的關係。當兩個音連續演奏或者同時演奏的時候,如果兩個基音成簡單整數比,它們的大部分諧波會重疊在一起,會形成整體上有規律的頻譜結構,就會很悅耳;而基音不成整數比的時候,諧波頻點的位置很不規律,就會很難聽。

所以音律設計的目的是約束乙個樂譜中音的頻率盡量互相成簡單整數比,從這設計出的音律系統就是五度相生律。

現在常用的12平均律,是為了轉調方便設計的,雖然基音比例實際上是無理數,但只要選定正確的音,頻率比例非常接近於五度相生律中的簡單整數比,所以原理是一樣的。

7樓:理型世界

我先介紹乙個基本現象:

撥動一根琴弦,振動的同時發出聲音,這振動由無數個正弦振動組成,雖然它們的幅度、頻率、相位各不相同,卻遵從乙個共同規律:頻譜是分立的。包括基頻、二次諧頻、三次諧頻……這些頻率由弦長等「固有」因素決定,因而叫本徵模式。

幅度和相位則由撥動方式決定。二次諧頻是基頻的兩倍,三次諧頻是基頻的三倍,以此類推。

這裡的諧,取和諧之意,英文harmonic。細想為何?

再舉個對比的例子:敲擊鼓面,頻譜也是分立的,但頻率之間不成倍數關係。這時仍稱最低的為基頻,但第二低的則不叫二次諧頻,而改稱第一次泛頻。

「諧」當然是因為聽起來悅耳。

甚至猜想,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界廣泛的諧音,包括聲帶振動——說話、鳥鳴、猿啼,不斷刺激人耳,人們便適應了本徵模式成倍數的聲音,而反感頻譜雜亂無章的聲音,所以才有諧音的概念。

人耳聽覺的基本效應是:

1、對頻率的主觀感知服從對數函式。頻率指數公升高時主觀音調「線性」公升高。

2、對幅度的感知也呈對數關係,幅度變為10倍和變為100倍,主觀感知的增加量相同(均為20dB)。

所以掃頻不和諧,雜訊也不和諧。樂器、樂譜則是很和諧很好聽的。

補充內容:

你需要了解以下知識(不展開了)

1、人耳聽覺效應、倍頻程。

2、頻譜分析的基本理論。究竟什麼是連續譜和離散譜?

了解過後,我簡要論述如下。

1、物體振動是有本徵模態的。直接決定了頻譜不是什麼掃頻,而是分立的(特意與離散化一詞區別,因為後者常用於數字訊號處理)。這些聲音常是諧頻。

2、離散的音符其實並不單調。

某個頻率,如440Hz,可用不同樂器演奏,並不單調,充滿變化。

樂器振動的音調即使相同,聽起來仍有大不同,即音色不同。何者決定這相同和不同呢?

樂器經設計製造和調音,在激勵作用下,產生固有振動模式(週期波形),並且輻射聲波被人耳感知。

振動是週期的:週期的倒數是基頻(fundamental frequency);

振動非正弦(樂器和人口):振動本身還包括基頻的整數倍頻率,即諧頻(harmonic frequency)。

拉小提琴的某根弦、擊鋼琴的某個鍵或吹口哨都可發出基頻440Hz的振動,這便是聽起來音調相同的原因。但是不同聲源,諧波成分的大小(幅度)、比例和相位(角)各不相同,因而產生了千百種不同的音色。

3、音符相連形成韻律。

人耳敏感區在1000Hz。

2000Hz以上主觀感覺刺耳。

乙個音符期間,是週期振動,是相對單一的,但連起來就很好聽。

有的樂器音域跨越好幾個倍頻(可聽聲約為10個倍頻,16Hz-16kHz),創作和演奏不可謂不豐富。

頻譜上來說,也是連續的,豐富的。乙個促發的鼓點其實頻域很寬。

(本人就讀於南京大學環境聲學)

8樓:

問題並不成立。十二平均律只是律制的一種,還有其它很多種的。

每種樂器都有自己的音色,也就是發出的音本身就不是乙個簡單音,當然也不會「只有十二個簡單音調」。

「音調[的記號]是離散的」(並且對應到振動頻率)是人們為了製作樂器、傳播樂譜,以盡可能精確地再現音樂,所作的妥協。這中間的流變花了幾個世紀。

另外還有一種叫「微分音樂」的東西。

9樓:Right

電流是離散的麼?

Luyao Zou 沒錯。基本粒子的單位電荷就是電子的電荷,也叫元電荷。大家都只能取整數倍的元電荷。夸克倒是有 2 3 和 1 3 倍的元電荷。但由於夸克的色禁閉,並不能觀測到孤立的夸克。由夸克組成的強子,電荷加起來還是整數倍元電荷。所以載流子是離散的,電量也是離散的。但電流的話呢,要是你覺得時間也...

唱歌是用什麼把握準確的音調的?

愛音樂 0基礎學唱歌 1.模仿學習 模仿學習就類似於刷題練習一樣,你不會唱就跟著唱,照著唱,自然事成功倍。比如小聲練唱,既可以保護嗓子,又可以讓你練習時間延長。模仿學習的作用在於,鍛鍊你的聽力,唱歌需要你的聽力十分敏銳。更加熟悉歌曲的節奏和歌詞,唱歌最好不要跟著詞跟著節奏唱,而要學會背詞和找節奏。2...

和聲小調為什麼叫做「和聲小調」?

第一,因為7級音如果不人為的公升高半音無法解決導向主音的閉合迴圈 第二,主屬關係不明確也不強烈,屬和弦必須是大和弦,回到主和弦才會有較強的歸屬感,或者再簡單一點,如果5級和弦是個小和弦,那麼我們慣用的屬七和弦就灰飛煙滅了。 Tommy Shilden 按照我個人的理解不一定對啊 和聲小調因為公升高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