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哲學總是強調 閱讀經典原著 ,而科學卻沒有類似要求?

時間 2021-05-09 17:39:44

1樓:股市小獵手

什麼是哲學,是對事物規律的高度概括抽象形容,可以理解為道。普遍實用性很廣但缺乏具體指向性絕對性。道都是陰陽兩面,表述出來就是抽象迷糊的確定巨集觀歸類。

道說不清,只能以抽象形容,這種每個人看都會體會到自認為的東西,保持原貌才能體味原本的作者想傳達的思想,就這還會有偏差。即你讀書同樣的文字不同人看體會體悟到的意思可能有差異。二次加工過的很多已經是他自己的理解,而非作者原本的意思。

這是乙個道理。

而科學技術不論怎麼流傳,它是術,複製基本原理並沒有發生改變也不會改變,當然再來幾個版本還是原來的方程式了!

2樓:sxndqc

一點愚見,我覺得那個針對哲學教學的回答,內容有道理,但是其針對的問題是哲學入門,而不是哲學提高。作為教學而言,首要任務確實應該是讓學生獲得乙個對於哲學問題的共時層面的全貌,此後學生可以通過這個能力和知識作為「錨」,要麼進行哲學提高(需要讀原著然後創新),要麼利用這個思維能力去幹別的事(充分考慮了學生學習是為了就業的功力目的)。

換言之,那個回答,說的是「哲學入門也應當像科學一樣,用教科書而非直接用原著教學,應當重視廣度而非深度」。而題目看上去並沒有區分出「入門」、「提高」和「拔尖」的區別,可能只是聽到一種說法然後來提問。

而 @雲捲天舒 的回答,私以為是針對的哲學提高及以上的問題。因為哲學創新和科學創新的根本任務是不同的。哲學研究的主要工作是改進思維方式,而科學的卻是驗證和推進乙個龐大的理論體系。

《科學革命的結構》對此問題有所啟示,科學是一群人(科學共同體)在一套共識的基礎下,盡量去用實證的方法驗證理論,實在不行再更改理論,因此「科學」在「哲學」能做的事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實證工作。大部分的科研進展,靠的是數學和經驗證據,去自下而上構建新的小理論,而只有極少數情況是要自上而下地改變研究正規化。

而當科學褪去實證,回到幾百年前,和哲學是一樣的,畢竟是「自然哲學」嘛,當時創新內容的也是「解釋自然的方式」,而現在的哲學還保留了這一特性。因此當一位哲學研究者入門以後,如果他想要創新,因為解釋的目標基本上是確定的(哲學沒有實驗去發現新的現象,也沒法驗證理論),那他一方面要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考去發展(基於現有哲學結論),一方面要從別人的思考中獲得靈感。而眾所周知,語言傳遞效率是有限的,因此他需要去閱讀原著來「與偉人對話」,以及發現當年的書中背後的其他意思,這是教材做不到的,教材只能勾勒乙個框架。

科學研究當然也需要思想啟迪,但是哲學體系構建總是需要從根部改動的,而有資料支撐的科學大多數只需要在頂端進行改動。哲學更要求掌握「已有哪些解釋,他們有哪些問題」,而科學則更強調了解「已有哪些事實,目前哪個理論在解釋這一小領域」。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越是經驗證據模糊的科學,如社會學、心理學,越強調原著的重要性,而工程學科和自然科學,實驗證據一般都是板上釘釘的,因為正規化的問題很快就會被揭示,因此幾乎不需要太多反思(像哲學一樣抽絲剝繭)就能夠修改正規化了,當然對於原著的要求也不是那麼嚴格。

不過,當科學做到「拔尖」水準,一樣需要研究方法上的創新,這其實也是需要閱讀原著找思想的。只不過大多數科研工作者還沒有這個需求罷了,因此學校的培養也對此有所忽視,當然,讀了之後其實收穫也不見得大,因為就像高讚中說到的,一門學說必須放到當時的背景中去考察,而目前的科學史教育是極其匱乏的。不了解幾百年前的偉人,是在「什麼條件下」邁進了一步,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科學原著,其實都或多或少是落後的。

因此我認為對於入門者而言還是切忌好高騖遠,踏實看高水平教材來獲得乙個大體輪廓,然後再去啃原著,無論是出於對話還是尋寶的目的,這是比較符合認知能力的學習方案。

3樓:阿瘋

因為科學你學的就是原著。

科學是基於數學這種通用語言來描述的。

原著的邏輯關係和結構你見的就是原汁原味的。

這一黑板的都是是數學語言。

哲學的話則沒有通用語言,你根本沒有見過本體。

所以哲學盡量要看原著。

4樓:

事實上,16-17世紀的第一批「近代科學家」的研究是和神學密不可分的……估計他們自己不會都不會覺得自己和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牛頓發現三大定律的原初目的是為了給「上帝創造的世界」乙個完美的神學邏輯。了解這些晦澀難懂的背景,對理解科學知識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5樓:不惑的人生觀

科學的邏輯比較嚴謹,科學知識的體系相對完整,體系內部的矛盾較少。科學知識的大廈基本上是在前人的成果上逐步搭建起來的,因而科學原理之間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鑑。

而哲學不是建立在嚴密的推理之上,帶有更多個人的臆想成分,因而哲學理論的分化比較嚴重,知識體系內部的矛盾較多。很多哲學思想並不需要依靠前人的理論基礎,有著更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這使得後人很難準確地領悟。

讀經典原著,一方面意味著要把握作者真實的、本源的思想,一方面意味著把握哲學思想中最主要的脈絡,這些思想代表了最重要的哲學成果,它們至少更能反映客觀事實。如果沒有側重點,也許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就會陷入混亂的、自相矛盾的境地。

6樓:

牛頓經典原著要表達的思想,例如牛頓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在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中作為重要知識點反覆強調並考核。哥白尼的日心說,相關更精深準確的內容高考前的教材也有提及。

我們國家的小學中學教育是偏重理科的。哲學強調讀原著,是因為大多數人已經把牛頓三大定律背熟了理解了,而大多數人不知道尼采的書寫了啥。

以及,強調讀原著也不代表原著處於絕對地位。任何學科都在發展,揚棄是乙個重要特徵。侷限於閱讀古代哲學原著而不學習現代發展成果,容易誤入''民哲''坑。

以及,光知道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這種題目有啥用?

7樓:佳素

自然科學用實驗可以呈現原著內容,數學用精確公式論證,都很精確。哲學基本用自然的抽象語言,哲學會有很多誤解,讀原著多少可以避免在別人錯誤的理解上再繼續錯誤。如果只是了解一下大概思想可以不讀的,把哲學思想當成方法工具就好,好用就用。

但是做哲學學術肯定得讀原著了,社科學術要求精準論證,盡量像自然科學,在現代社會才有更大說服力。

8樓:高良

科學有這樣的要求,但學科學,學某項專業,為了找工作的人確實不用讀原著。

現代技術只講用,拿來用就行。不用懂根本,最基礎的原理。

而哲學講體,本體,那需要自己與哲人對話。才能把握體會。才能提公升自己,發揮哲學的作用。

9樓:天易

知識和規則都是有層次的,即可以直接(第一手,自己發現)認識也可以間接(第二手,總結過的)認識。通常這種認知都是由淺入深的。

科學與哲學都是對物質規律的認知與揭示,科學研究一類事物某方面的具體規律,哲學是研究一類事物或全體事物的整體的深層本質規律。

科學不是沒有經典原著,而是它所基於的低層認知(經典結論)己成為大多數人認可的共識,即信任度高的定理與公理。而哲學只有經典才認可度高,當然依然可信度沒有科學高,否則就是定理或公理。這也是因為哲學研究的內容比科學更複雜,整體比區域性更複雜。

但也因此不能完全相信經典,它一般也如盲人摸象,只是從某個角度看到的整體本質,當然借鑑與幫助意義還是有的。

10樓:人生

科學和計算是精密相關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和計算都在快速的變化,可能今天學到過個幾年就行不通了,但哲學就不一樣了,哲學是一種思考方式,變化不會那麼的大,哲學最重要的是理解這個世界的內在

11樓:鴻蒙道人

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本身就是哲學的任務

科學的任務是通過實踐達成規律的總結,總結完畢,你只需要相信結論即可,再繼續下一步探索。

閱讀經典原著, 確實是哲學的需求,因為不是可以量化的科學,你需要不斷的定性

尋找真理的道路上,從來不是一條路

12樓:沃景明

哲學看的是思想,思維方法。思維方法不會變,前輩們早就摸透了。

科學看的是結論,科學方法。科學方法除了兩句話能說清的基礎,其他日新月異。

13樓:unkonw

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

為什麼可以把哲學跟科學放在一起對比?而不是把文學跟科學一起對比,並提出「為什麼文學需要閱讀原著而科學卻沒有類似要求「的問題呢?

我想當我們把哲學跟科學相提並論時就已經預設了很多前提,正因為這些前提的存在,哲學跟科學才有了可比較性。如果不首先論述哲學跟科學的可比較性,為什麼還要進行比較呢?

通常而言,如果把A跟B可進行比較,我們認為A跟B存在相似性,但這是乙個迴圈死結,因為如果不把A跟B進行比較,我們無法發現A跟B之間的相似性,而當我們把A跟進行比較,則已經預設了A跟B之間存在相似性,不然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比較呢?因而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哲學性的。

本人對此死結無解。

14樓:dahuang

閉著眼就知道支援讀原著的是上課沒得講的教師,他們會用哲學理論論證支援的原因,但是掩蓋不了他們教出來的學生的創造性匱乏,事實是這類學生也別無他法。

為什麼人需要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Atticus桐舒 現代人寫書面向讀者 古代人寫書更多的是面向自己 有些人寫書是為了滿足一部分人的缺失 有些人寫書是為了成就自己 兩種書是不一樣的 讀了收穫的也就不一樣 打個很不恰當的比喻,陳情令和盧梭的懺悔錄, 非魚 鏈結裡講了乙個農村老師,花費十萬多元買了二百多個證書,自命不凡,有人恭維就請客喝...

為什麼西方哲學家 部分 注重強調自我?

淮南子 這是西方研究問題的方法,一種是自省法,就是以自己作為研究物件,在早起的心理學領域也是特別廣泛。還有一種是以別人為研究物件。應該和早期很難找到大規模的樣本有關。 嶽泉材 就生活而言,人活於世,總有諸多束縛和限制,遵循自我的本心而活。就哲學而言,自我 人 是觀察世間萬物的根基,要想認識世界,先要...

為什麼遇到災難時,總是強調先救老人孩子,最右價值的壯年就該死麼?

瑞木天澤 這個問題涉及災難規模的問題。如果是比較小的災難,比如1000人面臨死亡,該救誰?這個時候往往按社會道德要求來,先救老人小孩。但是如果是大規模,比如有1億人可能面臨死亡,該救誰?這就上公升到整個社會層面了。一定是先救青年,再救小孩,最後老人。按對社會的價值而言確實如此。如果是中等規模,比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