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每秒的交易量低的瓶頸在哪兒,可能會如何解決?

時間 2021-05-08 08:40:24

1樓:嘿 我是荔枝啊

演算法越來越難,挖礦消耗電力晶元資源就越來越多;

幣價越來越高,交易越來越多,網路越來越擁堵;

瓶頸就是POW的挖礦機制該如何自處,或者說如何逆襲吧;

可能解決的辦法,pos dpos 或者還會有更好的共識機制出現?

2樓:必鏈社

瓶頸在於需要多少個節點進行確認以及出塊時間和單塊的大小,EOS為什麼TPS高?主要原因就是只有21個節點需要進行確認,相比於以太坊的幾萬個節點,減少了90%多。而且出塊時間短,只有一秒。

3樓:小男

引用@區塊鏈朋克

1. 擴容

根據我們之前的公式:主鏈TPS=區塊大小/(出塊間隔*交易位元組大小)

因此,除了隔離見證外(減少交易位元組大小),增加區塊大小是最簡單的擴容方案之一。這也正是BCH(位元幣現金,具體「朋克」會在之後的文章介紹)採用的方案,通過增加區塊大小,使得每乙個區塊可以記錄更多的交易,也等於可以線性的增加TPS,但是缺點是區塊鏈資料庫大小也會成倍增加。而區塊鏈資料庫大小增加之後,會導致節點需要配備更加多的儲存空間,這會導致觀察節點(不參與挖礦的節點)以及個人挖礦節點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系統的去中心化程度及安全性減弱

以BCH為例(注:BCH的區塊大小為8M),目前BCH如果寫滿每乙個區塊,一年就會產生約400GB的區塊鏈資料。相比之下,位元幣從2023年執行至今,區塊鏈總大小為約160GB

提高交易量最大的問題就是每年產生的資料會成倍增加。所以要接下來解決總資料過大的問題。

2.按年或季度切割賬戶,

對於大部分節點賬戶的歷史資料是不重要的,按年或季度對所有賬戶進行切割就非常必要了。

查詢歷史資料就需要到特殊節點付更高的費用進行查詢,或者只儲存某個重要賬戶的歷史資料。

這點其實和銀行是一樣的。

3.切割賬戶後會導致小額賬戶過多的問題

對小額賬戶收費就是提上日程,小於一定額度的賬戶按年收費,收到沒有賬戶餘額的賬戶就會被

也可以對區塊發布資料進行壓縮,例如交易的詳細資訊是已經全網廣播過的。在進行區塊打包發布的時候不新增詳細資訊,這樣1M的區塊就可以帶上5萬個交易雜湊。理論上現在的交易量可以提高500倍。

但是這樣會導致故意隱匿資訊的攻擊。就是發布區塊的節點故意發布乙個沒有廣播過的交易導致其他節點無法驗證塊。

4樓:

區塊鏈技術有個不可能三角,大多數技術只能佔兩個特性,有些可能兩個特性都沒做好。

1、去中心化

2、成本低效率高

3、安全風險低

位元幣7tx/s的超低效率和超高成本是因為,他佔的是高度去中心化與低安全風險的兩個角,目前所有號稱提高了效率的區塊鏈方案,要麼是降低了去中心化的程度,要麼是提高了被攻擊的風險。

5樓:區塊鏈朋克

主鏈TPS=區塊大小/(出塊間隔*交易位元組大小)

要想提高每秒交易量,從這仨個引數入手

1.提高區塊容量。BCH就是這個路線,可惜依照他們現在上鏈交易量,擴容反而顯得畫蛇添足。

而且缺點是,需要更多儲存空間。以BCH為例(注:BCH的區塊大小為8M),目前BCH如果寫滿每乙個區塊,一年就會產生約400GB的區塊鏈資料。

相比之下,位元幣從2023年執行至今,區塊鏈總大小為約160GB

2.提公升出塊間隔。缺點就是一定程度會犧牲安全性。

3.降低交易位元組大小

在位元幣設計中,一筆交易大小約為250-節,如果能夠降低每一筆交易的位元組大小,就可以使乙個區塊內記錄更多筆交易。這也就是隔離見證(SegWit)在做的事情。一筆交易的記錄包含了交易記錄和簽名資訊,然而簽名資訊只有礦工在將交易打包入塊,驗證合法性時才有用,對於非礦工來說其實是沒有用的。

因此隔離見證提出不將簽名資訊寫入區塊,僅寫入乙個指向簽名資訊的指標,將簽名資訊儲存在另乙個資料結構中。這樣的好處是減小了交易的大小,在無需增加區塊大小的前提下達到了擴容。在一筆單輸入單輸出的交易中,使用SegWit大約可以節省50%的交易大小,對於多輸入或多重簽名的交易可以節省更多,並且理論上不會降低安全性。

但是,隔離見證的解決方案,由於只能節省大約50%的交易位元組大小,最多也只能是將位元幣的TPS提公升一倍多一點,只能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從長遠來看,對解決位元幣吞吐量的問題還是杯水車薪(吞吐量和支付寶還是萬倍的差距)。

以上這些都只能線性提高每秒交易量。

共識機制的改變是能從根本上把TPS提高到萬這個級別。BTS可以說是乙個好例子。後面EOS有待檢驗。

提公升交易效率的幾種方案有興趣可以看【朋克智庫】位元幣詳解3.0 ——區塊鏈的救贖

6樓:大兵

平均每十分鐘產生乙個1M大小的區塊,這十分鐘內產生的交易要想被定義為有效至少被寫入到乙個區塊,區塊頭是80位元組,平均每個交易是至少是節,1M空間內差不多能寫入4096筆,差不多4096/600=7筆/s。為什麼區塊被限定在1M大小?傳輸的資料量小些,能更快的傳輸到全網中得到確認;但考慮到吞吐量也不能太小。

現在提高位元幣每秒交易量的社群方案有(1)硬分叉:增大區塊大小(2)軟分叉:優化網路但不改變區塊大小(還是1M),如隔離見證、閃電網路、側鏈等

7樓:逆望高

這個問題位元幣社群裡也有爭論,學術界對這方面也有研究,不過雙方其實有一點差別。

1、閃電網路:上面人都說了,鏈下支付。

2、Bitcoin-NG:每次PoW產生的區塊為keyBlock,僅包含發布區塊的礦工的資訊。礦工在下乙個keyBlcok區塊發布前,不斷發布多個microBlcok(時間間隔短等),其中包含這段時間的交易資訊。

3、結合BFT演算法:混合PoW以及BFT投票機制。礦工通過PoW獲得進入委員會的權力,委員會通過BFT協議投票產生合法區塊。

4、PoS:Proof of Stake。這塊最近也有學術界提出了可證明安全性的PoS共識協議。

大致就這幾種,概念可以相互混合,達到更好的效率。總結的看學術界是在設計乙個共識機制,通過這個讓系統的吞吐量獲得提公升。當然一般來說僅僅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位元幣系統想進行這種大的公升級是很難的。

不過這種思路可以給之後的數字貨幣系統提供設計上的思路。

8樓:

主要受制於區塊大小1M的限制,那麼乙個區塊容納的交易數量都是有限的,一般都是幾百筆。而區塊產生的時間也幾乎是固定的10分鐘,交易瓶頸就是這麼來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提出了閃電網路的方案,主要思路十分簡單 -- 將大量交易放到位元幣區塊鏈之外進行。

具體內容你知乎上也有解答,你搜一下就知道。

如何看待未來的區塊鏈技術?

引路人 未來的區塊鏈或許會先從網際網路的技術建設做起,並且還可以帶領更多的行業擴充套件出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科技生活是將來發展的必要趨勢,當然區塊鏈也會為科技帶來更加創新的發展模式。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前,沒有一種辦法能在沒有中心化機構參與的情況下,給交易雙方帶來更好的信任背書。由於區塊鏈的不可逆性,...

區塊鏈技術是怎麼變成幣的?

Conflux中文社群 首先,追根溯源,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是以去可信第三方的方式實現資料確權。而為了讓乙個去中心化系統正常運轉起來,需要在系統內設計乙個原生的經濟模型來激勵參與者,於是就有了代幣。引入代幣後,它的權益性 加密型和流動性使它啟用了區塊鏈經濟系統,一系列的經濟行為和機制也變得順其自然。 區...

什麼是區塊鏈的側鏈?現在側鏈的技術有哪些?

Blockstream 區塊鏈領域的側鏈技術目前有很多,Blockstream團隊的液態網路 Liquid Network 就是位元幣的一條側鏈,具備轉賬速度快,預設隱私轉賬等優點。下面的文章中詳細介紹了關於液態網路的方方面面。液態網路簡介 位元幣液態網路 Liquid network 是什麼,會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