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統治者腐朽,為什麼萬曆韓戰能打贏而甲午戰爭打不贏?

時間 2021-05-07 23:48:58

1樓:

呵呵,不知道你想知道啥,萬曆朝距離明朝覆亡還有五十多年,內憂外患在哪呢?明朝打贏那時候的日本很意外麼?甲午戰爭日本剛經歷明治維新國力正盛,能打贏說明實力確實上去了,但是打贏甲午海戰在日本自己看來仍然是有點意外的,北洋海軍並沒有一般映像中那麼弱,當時日本海軍也沒有一般映像中那麼強。

倒是十年後的日俄戰爭,那時的日本才是真的稱得上「列強」。

我就想問這特麼跟「同為統治者腐朽」有一毛錢關係?怎麼的,統治者腐朽就一定輸還是咋的?什麼邏輯?

最近怎麼盡是這種看著像釣魚貼的沙雕提問?

2樓:張公子的張

這就上公升到你要不要給西方當黃臉乾兒話題了。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咋就給咱們知乎大學士答成了這樣。你十六世紀戰爭跟近代十九世紀戰爭比,拿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心何在,腦何在?

萬曆那時候不要說明朝,北韓李舜臣也能跟日本正面硬剛下。還有郭在祐、金千鎰、高敬命等北韓人在陸戰與日軍抵抗。冷兵器的時代的東亞雖然有火槍火炮,但還是步騎對沖,大刀互砍為主。

到了甲午戰爭你還見過嗎?如果說甲午戰爭是因為清朝太爛導致,那北韓如李舜臣、郭再祐者,又身在何處。當年萬曆時,北韓龜船據說優於日本諸船,這你敢信?

整個萬曆北韓戰爭,明朝與北韓相連,軍隊、給養過鴨綠江便至,十分方便,北韓也是友好的。而日軍則要跨海來戰,且常遇李舜臣襲擊。時間又是十六世紀。

明軍火炮騎兵尚可有威。就是明軍再差,體量擺在那裡,北韓都能給兩拳的日本,有啥打不過的。

而且就這樣,你以為明軍就打得完美了嗎,呵呵,那就太天真了。

以東調發,行務空虛

明神宗實錄》第72卷)

遼東精銳,盡死於此

東林事略》)

當時的後金努爾哈赤,曾經想入朝抗日,但明朝沒讓。後來參加過抗日的明軍將李如柏說:

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雖以十人來犯境土,即報遼東而求救。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

後來同樣在北韓抗日的楊鎬、李如柏等,以號稱四十七萬的明軍進攻赫圖阿拉,結果被後金打得大敗。總兵杜松、劉梃、副總兵王宣、趙夢麟等悉數戰死,曾經的抗倭大將李如柏竟為後金兵嚇退。其部下自相踐踏者死傷1000有餘。

此薩爾滸之戰與萬曆北韓抗倭發生在同乙個年代,完全可以解釋你的問題啦。明軍、後金、北韓、日本四方在十六世紀還沒有受到西方那麼大的影響,戰爭還是傳統的冷兵器戰爭,當然打得比甲午戰爭好。

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完全二鬼子之心,拋棄日本傳統,全民西化,舉國上下皆以西方為父。這跟萬曆那個時代有很大不同。中國、北韓都排斥西方文明,這因為他們都是受傳統儒家文明的影響,視西洋為蠻夷,不屑與之為伍,更別談認賊作父了。

乙個是師夷長技以自強,乙個是全盤西化拿西方準則當宇宙真理。乙個大陸國家東南西北都有事,乙個是滄海四島大船小好調頭。

整個清朝在甲午前有左宗棠收新疆、中法戰爭等國力衰微,甲午戰爭一敗再敗,雖然恥辱,但情有可原。要麼擴充海軍,要麼收復新疆,錢都是有數的,不可能乙個銅板掰成兩半花。

跟萬曆年間相比,清朝經過太平天國的生死存亡,又有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等超級燒錢的戰事。情況要惡劣得多。

我看這個回答下面各種亂帶節奏還吸了那麼多讚。在號稱全中國最有知識最理性的知乎,真是千言萬語不想說一句。

我知道又會有睿智兒跳出來,嚷嚷日本就能明治維新中國咋就不行云云。你在亞洲就知道個日本?拿特殊當普遍你很博學鴨,北韓、中國這種在東亞才是主流,日本只是乙個有奶便是娘的上門兒子罷了。

3樓:老朱

有一位知友說的有道理,明朝抗倭援朝是2023年距離明朝滅亡52年,甲午戰爭是2023年距離清朝滅亡還有十八年,也就是說要是2023年打抗倭援朝,明朝凶多吉少,不過話說回來,也許對明朝是好事因為如果抗美援朝發生在2023年也許滿清和日本因為北韓打起來也說不定,而且畢竟那會的日本不是甲午戰爭的日本,仍然是古代性質的國家,所以說不定滿清和日本打起來說不定會給明朝延緩的時間

4樓:我已經長生不老了

萬曆年間日本只不過是乙個尚未完全統一的封建國家。

光緒年間的日本已經是高度統一的初步近代化的走向的資本主義國家。

兩個時期日本可不是乙個戰鬥力。

5樓:我的實驗號

萬曆北韓戰爭結果,明朝,北韓,日本實力全部受挫,最後給了女真興起的機會。

而甲午戰爭最後毀掉了清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因此,該來的總會來的。

6樓:Willingl

萬曆北韓戰爭是乙個皇帝對乙個封建主的戰爭,大家都只是對一家一姓負責。豐臣秀吉死後日本方面就不知為何而戰了。

甲午戰爭是乙個皇帝對乙個國家的戰爭。清兵作戰是為了愛新覺羅家族,漢族兵有什麼動力去為滿洲人死?連南方的水師都和日本人交涉你和北洋水師打仗關我毛事?

日本兵為的是日本帝國,哪怕天皇死了,首相死了又如何?乙個家族對乙個國家怎麼打得過?

到抗日戰爭就變成乙個國家對另乙個國家。中國與日本國力對比遠低於甲午戰爭,日本卻陷入泥潭。國家對國家是絞肉機式打到一寸山河一寸血,打到一方徹底血流幹。

日本人還以甲午戰爭的思維認為按照以前邏輯中國馬上投降明顯想多了。

7樓:Herb-Gloria

因為對手不一樣。

甲午戰爭時的日本,已經是乙個開始了初步工業化的近代化集權國家,雖然體量不足,但在組織上,已經屬於近代國家,與古典國家形成了代差。這是日本取勝的最根本原因。明末的日本又有什麼可比性?

8樓:奧特蘭託公爵

縱向看來,豐臣日本的戰爭能力可以算是明治之前,日本的最巔峰狀態了吧。拉得出十幾萬野戰軍,一戰將乙個中等體量國家滅國,這個戰爭能力完全可以用武德充沛來形容。橫向看十六世紀末的世界,能拉得出這個兵力的國家也沒多少。

不過這個時候的歐洲第一強國,菲利普二世的巔峰板鴨沒怎麼和亞洲各大強權交過手,所以這個時候歐洲陸軍拉開世界了多少還真不好說。只不過從結果看,豐臣日本和明治日本的差距,要比清代中國跟明代中國的差距,大多了。

9樓:愛德華·波克曼

萬曆打輸了可能要日後無臉見列祖列宗,而對於慈禧來說,東南諸公已經尾大不掉,淮湘諸軍已經形同私人。

一句話,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在滿清親貴眼裡,洋人就是要點錢罷了,繼續放任這幫漢臣建功立業,那大清的基業就真的不保了。

但東洋人既要你的錢,又要你的地,這一點確實是沒人想到,所以思想準備嚴重不足,沒有看清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這也是19世紀中國不斷割地賠款的根源之一,在滿清眼裡,自己就是個外來戶,就像他們自己說的,這天下得來的太容易了。所以表面上是滿漢一家,背地裡都時時刻刻提防著漢人。乙個時時刻刻擔心自己的車這漏油那爆胎的人,他敢上賽道和人飆車?

10樓:羅浩

中國在少族統治下就從未打贏過日本。比如元清。相反,在漢族政權下,即使實力遠不如日本,但運氣都往往站在中國這一邊。比如二戰,你說怪不怪?

11樓:秋風海上城

我尋思,萬曆朝也沒內憂外患啊。。。內部三大征都平了,外部前前後後來的歐洲國家試探過後,還沒扯破臉皮,大家和氣生財交流交流軍事,科技,宗教。最多是萬曆本人跟大臣們不對付,上下級關係不好。

更何況萬曆援朝派出的戚家軍在軍隊的紀律和訓練上真不一定比幾百年後的洋務運動的那些部隊差。可惜的是戚繼光沒能在練兵總理任上訓練全國陸軍,一改明軍的軍制,戚家軍的模式也沒能保留下去。往後的明軍將領反而選擇了落後的家丁制。

12樓:應龍之翼

到現在還有人搞不清楚,制度和生產力的關係。

豐臣秀吉手下的日本和完成明治維新的「大日本帝國」是一回事嗎?

明顯不是一回事吧?

清末期面對的都是什麼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強國或者完成資本主義革命的國家。

大清末期也能毆打一下浩罕這樣的封建國家。

13樓:宇文

萬曆是精銳邊軍vs日寇精銳,萬總經理拍板出錢,大明朝野一心,挽救附屬國於危難;

甲午戰爭是李鴻章淮記私軍vs日寇精銳+韃清反李勢力,遑論軍隊代差,就連鬥志和板凳厚度都不在乙個層次上,到後期合肥還惦記著避戰儲存實力,不輸才怪。

14樓:郭斯大

我個人貢獻乙個觀點,結果不同在於毅力,堅持和一種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在萬曆時代,大明朝起碼在主觀上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強國,對於三島倭奴是懷著及其鄙視的心態。而且萬曆皇帝本身不能接受所謂階段性勝利或者撫局。所以在日軍沒有完全撤出北韓這個戰略目的沒有達到之前,他不會停下來,同樣當然大明的實力也在,沒有山窮水盡,還略有上風。

在同樣的態勢下,清朝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法戰爭的和局,新疆收復戰的和局等。已經習慣戰敗和屈辱。或者說能更客觀的看待自己,在認為尚可以接受的條件情況下清盤止損(卻不想士氣民心正是在這個時候喪盡了)。

可是他們沒有預料到日本的動員力也已經接近枯竭,並沒有力量再進行下一輪的攻擊(以李鴻章遇刺為藉口前線實行停火)。談判桌上基本上在虛張聲勢。

所以有的時候在戰爭中不能只算經濟賬,確實要把政治賬算進去。再努力一點點你就能成功。應該就是這個意思,雖然清朝末年和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差距越來越大,但是我不認為在甲午年有本質的區別,恰恰是甲午的結果讓日本進一步發展,而滿清只能步履維艱。

15樓:

帝國都是那個半舊不新的帝國,1890s的清算是鍍了一層金,戰鬥力是有所上公升的。清末是可以吊著錘明末的。可是日本還是那個日本嗎?跨越了三百年時間,兩者已經不在乙個參照系裡面了。

16樓:bbb aaa

萬曆北韓之戰那時候離明朝完蛋還有大約50年呢。

清朝離完蛋大約50年的時候打贏了太平天國戰爭。

甲午戰爭發生在離清朝完蛋大約15年左右的時候。

明朝在離完蛋大約15年左右的時候,殺了袁崇煥……他倆基本上算半斤八兩吧。

17樓:「已登出」

難道最大的問題不是你清從1840到1894將近五六十年間連一支有點戰鬥力的近代軍隊都沒有嗎?滿清粉吹噓日本是近代化軍隊的同時為什麼不反思你清接觸西方人更早,被打的更慘反而不如日本人進步快

18樓:寒蟬泣鳴時

萬曆皇帝調集了當時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入朝作戰,而且萬曆本人大力支援此戰;明朝軍隊打的也不是一番風順,幾經周折,最終依靠海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記住海戰勝利是明朝取勝的關鍵!——意味著留在北韓半島的日軍成為無根之水,結局只能是慢慢耗死。

甲午戰爭,實際是淮軍與日軍之間的戰爭。皇帝、慈禧更多的是觀望,其他派系的則是希望淮軍敗!所以甲午戰爭中淮軍不要指望朝廷其他派系的支援,各方掣肘能少點就算開恩了。

淮軍自身呢?也怕一戰舍了本,以後就沒啥政治資本在朝廷混了。在這種狀態下北洋水師敗了、陸上更是一潰千里。

聖人為什麼當不了統治者?

中央黃色 聖人 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書籍中是一種 貶義詞 莊子 聖人害天下也多利天下也少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諸如此類。現在的 聖人 的解釋為什麼是德行至高無上的人?為什麼把這個現代解釋強加給古書籍?我是看不懂,都是地攤文學沒出處。 先問是不是,聖人 與 先知 可以算同義詞。現在橫掃全球的亞伯拉罕系一神...

為什麼孔孟儒學不受當時統治者認可,董仲舒新儒學卻被漢武帝獨尊?

易知易行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但有血氣,必有爭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大爭之世!儒家那套人分三六九等的固有保守的封建禮制思想是逆潮流,逆大勢,逆民意,逆天意的,到了戰國時代,尤其是戰國後期,分久必合的大勢昭然若揭,而儒家的學者在那樣的時代,就只能嗚呼哀哉悲乎痛矣了!亂世重典,法家兵家必然橫空出...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儒家能在不受統治者重視的情況下繼續蓬勃發展?為什麼儒家能夠兼收幷蓄而其他各家不能?

王海 前半個問題很多人已經回答了。主要談後半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作為儒學創始人的孔子,主要的工作是收集整理,而沒有在書面上建立起大部頭系統性的哲學理論體系。連孔子自己都自謙說創造性的工作做得不多。祖師爺除了大方針沒有定下太多條條框框,下面徒子徒孫就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儒分為八也沒有人能把對方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