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一些實力強大的地區統治者自立大公成立公國而不是自封國王建立王國?

時間 2021-05-31 19:00:41

1樓:

障礙主要在法理方面,在西歐中世紀的語境下,將公國(或者伯國)公升格成王國通常需要教皇或者神聖羅馬皇帝的許可,成功的例子有葡萄牙王國和匈牙利王國。

2樓:楓葉銀

大公主要有兩種對應稱謂,一是archidux,另一是magnus dux。前一種稱謂主要是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使用,西歐其他貴族偶爾也有使用這個頭銜的,但很少。奧地利的領主由邊疆伯爵(mark graf)公升為公爵(dux),在斯陶芬王朝後期,王室一度收回奧地利領地,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曾打算把這塊公爵領公升格為王國,作為王室御領,最後沒有成功。

哈布斯堡家族壟斷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後,他們所自稱的大公(archidux)也就成為了官方叫法,最後則演變成哈布斯堡王室的儲君或重要王室成員的頭銜。在大部分情況下,人們提到archidux,就如提到英格蘭的威爾斯親王或法國的Dauphin一樣,幾乎是被某種固定意義所繫結的。

而後一種magnus dux頭銜,則是字面意義上的大「公爵」,與archidux不同,這種大公就是和dux類似的封地意義上的領主,過去有很多magnus dux,現在幾乎只剩下了盧森堡。至於magnus princeps這個稱謂,現在幾乎是和magnus dux混用了,多半是用於東歐國家。其實其在東歐各國的語言中的原意多半都是「王」,西歐人在翻譯時採用了magnus princeps的用法,後世將其混同於什麼「大公」,所以才有人會覺得與其自稱大公不如直接稱王吧。

另外,在漢語譯界,「大公」這個翻譯是完全主觀隨意的,並沒有一定的規則。很多實際低於公爵(dux)的頭銜也任意地翻譯成大公、親王,很容易讓中國讀者產生錯誤的聯想。就像現在西歐的一些袖珍國的君主,一股腦地被翻譯為大公,其實真正的magnus dux只有盧森堡一家。

再比如princeps,採用這個頭銜的場合非常多,但根據情況而定,有的可以被認為高於公爵(dux)等級,有的實際則在公爵以下。神聖羅馬帝國遍地走的graf和歐洲各國濫大街的prince是等級意味最含混的兩個稱謂,其具體定位如何絕對是不能潦草從事的。比如大名鼎鼎的聯合省執政威廉,通常被翻譯為奧倫治親王(prince de Orange),其實領土意義上的prince嚴格說應該是低於公爵的,整個頭銜如果翻譯為「奧朗日侯爵紀堯姆」,才是更嚴謹的。

在德國,血緣意義上的prinz和領土意義上的Fürst其區別是明確的;在法國,雖然同樣適用prince一詞,但是由於王權的興盛,王室的血族在貴族等級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因此巴黎最高法院對於法國各地大大小小的prince進行過嚴格的認證,凡是野雞prince一般都被列於公爵之後。而在英語中,似乎prince就是prince,各種意義上都沒有太精確的區分,因此翻譯成漢語以後就更加不嚴謹,這就導致了現在的漢語讀物裡遍地可見什麼「公爵」「大公」「親王」,凡是看到這些翻譯,讀者必須要仔細考究一番,不可全盤接受。

為什麼一些地區習慣中午結婚,而另一些習慣晚上結婚?

農村不知道,城市我覺得可能是交通狀況的因素。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規劃的比較好,大家下班後去酒店來得及,吃完飯回家也比較方便。北京雖然是個大城市,但交通狀況太糟糕了,晚宴的話估計一大半人遲到,回家更不知道幾點了。所以放在中午,接親直接推到早高峰之前。如果預設大家都不用上班,那麼晚宴稍微早點開始也是可以的...

為什麼一些不相關的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曾有過相同(相似)的崇拜物件或神話傳說?

將君戀者 因為人類都是同源同種的由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晚期智人,只不過後來遷徙居住的地方不一樣而造就了不一樣的文明與歷史,所以不相關的國家間還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神話傳說也就不難理解了 福地 一方面,人類發展過程中遇到過相似的災難,比如洪水,森林大火,乾旱等等,所以有了相似的神話傳說 另外,上古世界的交...

交換生選擇,為什麼相對一些世界前百強大學(馬來亞大學),身邊人更嚮往一般般的大學(台灣的一些大學)?

楊海河 首先目前申請馬大不算太難,均分80即可不太看本科背景,985可適當放鬆條件。另外大陸現在對馬來西亞的學校確實是不太了解,好多人聽說我去馬來西亞讀書都會隱晦地diss我一下 第一次聽說有去馬來西亞讀書的 其實現在馬來西亞前五所公立大學實力都尚可,排名都在亞洲50,世界300內。特別是馬來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