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橫渠四句中的「為天地立心」的?這句話與後三句具有怎麼樣的關聯?我們怎樣「為天地立心」?

時間 2021-06-15 10:04:57

1樓:黃鶴道人

天即是造化,為天地立心即是斡旋造化。

天本無心,以人心代天心,進而讓世界按照人所希望的樣子變化,就是為天地立心。

天命之謂性,無論人性還是物性,都是天所賦予的各種趨勢和可能,人可以視,可以聽,可以因為身體受傷而感覺到痛苦,可以因為肉體的享受感覺快樂等等,皆是人性。

人本身是無所謂善惡的,但是天賦予人學習的能力,可以知善知噁,這是天命之性。

而道德教化,實際上是對人類靈魂做的手術,讓人會因行善而感覺快樂,因為惡而感覺痛苦,相當於拓展了人性,使叢林社會向道德社會轉變,這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類似的,如果這種對人性的拓展,可以推及到萬物,進而影響整個生態,就實現了為天地立心,這是比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更長遠的目標。

2樓:耿家新

人者,天地之心。大人者,天地之心之純者也。為天地立心者,成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易》曰:

所謂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先天而天弗違者,與天為一也,後天而奉天時者,與地為一也,能與天地合一者,人之至也,故曰「大人」云云。

3樓:玄易道人

不請自來,slay全場!

張載最為人所知的,被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直為後人所傳頌,並被認為是能夠承繼孔孟先儒之道統者。其中,「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其現實追求,按當代話語,大致可對應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往聖繼絕學」則強調其思想中關於國家、社會、人倫的主要內容承襲了孔孟儒家的傳統。

唯有「為天地立心」句,後人在理解上有所分歧。我以為,根據後文所做的關於「心」這個概念在張載的思想體系中的定義和運用並結合張載的整個思想體系來看,為天地立心並不是望文生義所表現的由我們為天地設立乙個心,而是我們要認知、理解並應用天地其固有之心,使其顯現、樹立在我們面前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這個天地之心就是天地之本性,立天地心事實上就是依天地之本性為我們人類社會立法,即孟子所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

其依天地而立法的具體內容則是傳統儒家的規範要求,即:往聖之絕學。

心這個概念在張子的理論體系中有多重含義,且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佛教盛行時,心便作為乙個哲學術語被普遍使用,它主要指人的主觀認識、精神現象或認知。在佛學的理論體系中認為,心對於世界的認識是對真實世界的虛妄的構造,基於此,我們無法通過我們的心,無法通過我們的理性和認知對真實的世界進行有效的理解和把握。佛學的這一理論造成的必然後果是,我們無法為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樹立有效的規範和準則,因為我們失去了認識真理和把握真理的理論基礎。

張子的理論目的之一就是要駁斥佛學的此類觀點。如其所說「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於一身之小,溺其志於虛空之大,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

其過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幻人世。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盡性可乎?

謂之無不知可乎?塵芥六合,謂天地為有窮也;夢幻人世,明不能究所從也。」這裡張子認為釋家只看到知覺的侷限性就因此否定理性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可能性是錯誤的。

在張子看來,知性或曰理性,儘管需要借助感性但它能夠超越感性進而獲得對於事物,甚至是天地本性的正確認識。其方法在於通過將理性合於天地而知天地,即:「合內外之德,知其為啟之之耍也;知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則共知也過人遠矣」。

張子對於心這個概念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從這個定義來看,心並不單純是認知的主體、認知活動,亦並不單純是認知的客體、認知客體在認知主體中的內容。

心是認知與認知物件的合一。這裡的合一,或者說張子在這裡所定義的心這個概念,是認識過程與認識內容的合一,更重要的是,它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合一。它既是認識主體的認識過程,即知覺;又是認識客體的自我呈現,即性。

心,通過張子所進行的概念的重新定義,在其理論表述中,它既可理解為認知物件在認知中的反映,又可理解為認知中的認知物件本身,甚至可理解為認知物件的本性。

對於心這個概念的多重含義的混合運用,是我們在理解張子的理論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尤其是這個概念的最特別之處——將心對應於事物的本性,它只是在能夠在人的認知的角度來強調事物的本性。如:「由象識心,徇象喪心。

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此處所表達的是,我們可以由表象而知其根本,此心則為規定性之根本、本性;我們可以通過心來感知事物,此心則為我們的理性、知性;而作為我們知性的載體的心又是乙個物質性的器官)。

4樓:AGe

我一直覺得「為天地立心」這句話是對應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來說的。天地不仁那自然就沒有心——天地沒有心但是有我——我若是做了天地之心天地就有心了。

後三句剛好告訴你,說「為天地立心」這句話的人,具體實際上打算怎麼做。

他首先要「為生民立命」。他認為「仁」是成為天地之心的第一步,要讓「生民」而非僅僅「公民」,那就是所有人的人格有尊嚴、生命有質量、自由有保障。

這第一句就是巨集願。

第二句和第三句貌似是要合起來理解。總的來說是要改造人的思想,不止「我」要成為天地之心,還要讓前者來人的同道中人都和我一起成為天地之心。

這差不多就是儒家仁德之治的最高理想了,而儒家實施理想向來兩條路——當官和教育。所以,他首先想要做乙個好官,其次他想當乙個當代文化權威,最後他希望留點東西給後人並得到認可。

看這話誰說的。北宋,張載,張橫渠。那穩了,他肯定就是這麼想的,猜錯我立正挨嘴巴子。

5樓:小錦蓮蓮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裡的心不是長在我們身體裡的那顆血肉之心,是天地長長久久不生不滅的道心、妙心,那有情又無情的心。

這四句簡單的概括——以何有情立萬世。

仁義是人所獨有,儒家是個絕妙的學問,唯儒家會說有情走萬世,萬世人不滅,同體共繁榮。

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作為人類理想是否無懈可擊?

項尚 是若乙個人以此為目標並努力踐行且獲得成就,他可稱為聖人若乙個人以此為目標並努力踐行即使沒有大的成就,亦是乙個高尚的人但是如果沒有努力踐行只是夸夸其談,他只是乙個噴子 耐薩里奧 立心 良知 道德,仁義,立命 自由 平等 博愛,為往聖繼絕學 傳承,發揚,創新,最終靠文明開創太平盛世,知識分子的理想...

陳奕迅《十年》中最後四句你們怎麼理解呢 ?是新歡還是舊愛?

皮皮黃 emmm 必然有舊愛在裡面,也透露了對eason新歡的希望。向友友們推薦乙個eason神聽眾,聽二十年陳奕迅,每首都會唱,感悟頗深,啥籃子 陳奕迅的小跟班 我愛著你,他愛著我,我和你之間沒有結果,同樣,那個愛我的人和我之間也沒有結果,在我和你做了多年朋友之後發現愛而不得是這樣的痛苦,然而那個...

怎麼理解哈姆雷特中那一句「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Wallace 其他回答裡的 脆弱 值得商榷。據Jonathan Bate編 辜正坤譯 外研社出版的Hamlet版本。首先看上下文 Act1,Scene 2 and yet within a month Let me not think on t frailty,thy name is wo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