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覺得很多被推為佳作的文言文邏輯混亂?

時間 2021-06-08 17:46:48

1樓:染絲齋主人

其實有趣的是,除了確實的邏輯硬傷外,也有很多看似邏輯上的不通,其實是作者有意為之的一種「隱筆」,也可以說它是近似「春秋筆法」的延續吧。

以下試舉兩例:

一、《史記》中《六國表序》跟《秦始皇本紀贊》的矛盾。

《六國表序》講秦國「先暴戾,後仁義」、「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

《秦始皇本紀贊》裡卻引賈誼的《過秦論》,批評秦朝滅亡,是由於不行仁義。

然而前者已言「後仁義」、「成功大」,後者卻依然將秦的滅亡歸結為不仁義,這不是矛盾了麼。

對這一矛盾,清代學者包世臣認為司馬遷說秦朝不行仁義而滅亡,是對的,是司馬遷本人的看法;而說秦國雖暴虐卻依然「成功大」,是為了維護漢朝的學習秦朝說的(因為漢朝制度大量承襲秦朝),司馬遷自己也提過秦制「法後王」,他是漢朝人,不好批評漢朝,所以在《六國表序》裡用曲筆,是為了維護漢朝。

二、韓愈《伯夷頌》中義與不義的矛盾。

韓愈認為伯夷反對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那麼說明武王伐紂就成了不義。

可他又說「武王,周公,聖人也 ,以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從這句話看,武王伐紂應該是正義的,伯夷反對武王伐紂又怎麼是義呢?

原來韓愈是借伯夷來讚美自己,借伯夷的反對武王伐紂,來比自己的敢於反對唐憲宗迎佛骨進宮。借伯夷的特立獨行來讚美自己的特立獨行,認為自己是正義的,所以也稱伯夷是義。唐朝人稱皇帝是聖人,所以「武王、周公,聖人也。

」同理韓愈的《諫迎佛骨表》開頭就寫古人信佛的皇帝活了多久,不信的皇帝活了多久云云,顯然是假的是不可靠的訊息,但藉此指出了誰為明君,其實只是為了達到一種勸諫的作用,在道義上打古聖人明君的牌子。

所以文人就是文人,邏輯學家又是邏輯學家。

現在我們用科學的實踐檢驗理論的真偽,古人也是大可以省去這一步,想方設法在辯論中占領了「道義」這個制高點,那基本上就是可以做到「真理」在手了,做到無往而不勝了

為什麼我會覺得很多人矯情?

阿沉 可以覺得文字矯情,可以覺得語音矯情,但你或許沒注意到,他們的感情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老覺得別人矯情,要麼是你沒有包容性,要麼是你不懂共情,要麼,是你矯情。話說的有點重,因為我的好朋友就覺得我矯情。高考的時候壓力山大,在課桌上寫夢想兩個字警醒自己,被她嘲笑說矯情。經歷了四個月的短暫戀情,分手難過的...

為什麼總是覺得很多事情都沒意思

baeBAE 因為本來就沒意思。這世上有什麼事是有意思的呢。根本沒有。最沒意思的是,你想從每件事中都找到意思,找到意義。所以啊,沒意思就沒意思唄。生活還不是要過。 嗯哼 怎麼說呢,或許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更喜歡的事吧 對於自己喜歡做的事是不會覺得沒意思滴 總覺得時間不夠,一分鐘恨不得掰成兩分鐘用 三平...

為什麼會覺得很無聊

既見君子a 無聊是一種自我警告明明不喜歡卻就自願溺進裡面來逃避或者是明明喜歡但知道和主流價值觀相違於是痛苦沉溺 前者就是浪費了時間沒實質提公升那就想一下字寫的好嗎飯做的怎麼樣有幾塊腹肌耐力如何等等等等 後者暫時不知道如何處理有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隨意吧 在乙個發達的文明社會,人們會普遍覺得無聊,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