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行易如何用小品表現?

時間 2021-06-03 09:35:03

1樓:你啊啊

這還不好辦,劇本都能給你寫出來。

《上課》

老師:上課

學生:(起立,齊聲)老師好

老師:請坐

(學生坐下)

老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這裡面有個重要的知識點,那就是「知難行易」。大家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嗎?

學生:(齊聲)不知道。

老師:知難行易的意思就是: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出自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

「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知難行易論,是孫中山轉變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創立的哲學理論,被孫中山喻為自己「發明」的學說。接下來我講一下他的思想淵源,請同學們做筆記。

學生(開始拿出紙筆)

老師:中國古代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說法,歷來為人們所遵奉。孫中山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實踐中,深感這種傳統舊說不但不能激勵人們的進取精神,反而助長一種畏難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則天下事無可為者矣」。他認為這正是中國近代之所以積弱衰敗,革命事業不能取得成功的乙個重要原因。為了破除這種舊的傳統觀念,鼓舞人們「無所畏而樂於行」的勇氣,孫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題:

「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並以飲食、用錢、作文、建屋、造船、築城等十事作為論證,說明人們在求得某一種科學知識以前,早就在那裡實際地行動了。他還以美國革命和日本維新為例,進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導,「則行之決無所難」。

據此,他認為,只要我們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迷信,努力以赴,奪取革命勝利「誠有如反掌之易也」。

孫中山對於知難行易的整個論證,與他的行先知後思想緊密相聯。他針對 「知易行難」之說, 明確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後乃能知之」的論斷,這種行先知後、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中的唯物主義內容。孫中山在肯定行先知後的同時,還極其重視科學知識和革命理論對於行的指導意義,他認為「知與不知」乃是革命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

孫中山說的「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進於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與「知」的辯證關係。現在大家明白了嗎?

學生:明白了

學生:記住了

老師:好,下課以後把我剛說的思想淵源背下來,下節課我們默寫

學生:啊?這也太多了吧?

老師:不要忘了「知難行易」

學生:哦

老師:好了,下課。

如何用鏡頭表現氣味?有哪些鏡頭表現的很好?

說不清楚 各層都很賣力,我簡單說下自己的觀點 用鏡頭表現氣味。乍一看是不成立的。鏡頭 所表現的是畫面,是傳遞給眼睛的,而 氣味 是嗅覺,要通過鼻子識別 拿 臭 為例,包括 惡臭 異臭 酸臭 腐臭 壞雞蛋臭等等。但確實又可以通過鏡頭表達出氣味的效果,為什麼?這裡就涉及到乙個媒介 記憶 只有人們腦海中有...

如何用最直接的話,最簡單的故事表現孤獨?

初 淡 我有好多好朋友,有乙個每次吃飯都會讓我先吃好吃的,有乙個每天會陪著我打遊戲,有乙個會每天對我的整理著裝提出看法,有乙個經常陪我說話,但是某天,雷雨交加,四周的鏡子都崩裂,只剩我獨自淋著雨 寒松 早起趕車有雨 中午外賣還算實惠 晚上回去突然想起 好像有啥事情要和誰說來著 翻一圈聯絡人 覺得都不...

如何用數學的方法說明極限理論的表現力強於初等數學?

數學即然是基於演繹的學科,那麼必然需要乙個良好的語言架構來合理且客觀地表達自身觀點 類似於平凡的顯然的不妨之類的詞彙用法,提供一種語言定式本身,就是提供了一種具備拓展性的思維框架。人本身是不理性的,人的理性需要合理的框架框死之後在這個框架上進行延展。框架提供了客觀性支援,而獨特性是人本身的思維決定的...